楊澍辰
摘 要: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正越來越多地融入到初中物理教學中。微課能夠把物理課堂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特別是實驗過程等以短小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習者,讓學習者不受空間地限制,在課內(nèi)外進行物理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增添了學習的趣味性,深受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喜愛。但在微課的發(fā)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本人作為一名初中一線物理教師,從初中物理教學的本質(zhì)出發(fā),談談本人對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 微視頻;微課;物理實驗;物理思維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地提出,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業(yè)又掀起了新一波高潮。微課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產(chǎn)物之一。在信息技術和通信設備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微課地制作和傳播都已經(jīng)變得非常方便,現(xiàn)常被教師運用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后也把它當作一種學習資源來利用,滿足了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那么,微課能否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fā)揮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呢?本文將從一名一線初中物理教師的視角出發(fā),結(jié)合教學實例,對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使用現(xiàn)狀及作用進行分析,并對微課地制作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微視頻和微課
對于“微視頻”的概念,至今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地的界定。當前,關于“微視頻”的定義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短則30秒,長則不超過20分鐘,內(nèi)容廣泛,視頻形態(tài)多樣,可通過多種視頻終端攝錄或播放的視頻短片的統(tǒng)稱,短、快、精、大眾參與性、隨時隨地隨意性是微視頻的最大特點[1]。而“微課”應是“微型視頻課程”的簡稱,應由富有教學意義的視頻資源組成,其首要屬性是課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乃至教學評價等課程要素。
“微視頻”和“微課”兩者應是從屬關系,“微視頻”是“微課”的重要組成元素,“微課”是把“微視頻”進行有序整合后,可以服務于教育的視頻課程。兩者不能割裂。
二、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使用現(xiàn)狀
現(xiàn)在大部分學校的教室都擁有多媒體設備,如:電腦、音箱、數(shù)字投影儀機等,而且大部分教師也能在日常教學中使用這些設備。在初中物理課堂上,老師們經(jīng)常制作幻燈片,并在其中插入短視頻資料。這些視頻的主要作用是給學生更為直觀的物理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物理概念。這些短視頻資料可以看成一種微視頻。微視頻已經(jīng)被廣泛地使用在日常教學中了。
隨著“可汗學院”經(jīng)驗地推廣,微視頻也慢慢升級成了更為豐滿的微課。在本人所任教的華東地區(qū),微課已經(jīng)廣泛地被使用到了日常教學中。當?shù)亟逃鞴懿块T也組織微課制作大賽,廣大教師也經(jīng)常自發(fā)地制作微視頻供學生在課內(nèi)外使用,制作微課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備課的一部分。學生回家后,除了上網(wǎng)看一些老師發(fā)布的微視頻外,也經(jīng)常上網(wǎng)搜索一些關于習題解答的微課進行學習。還有部分高中學校,組織畢業(yè)學生制作微課給高一新生暑期在家學習。
三、微課使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試題講解類型偏多,與學科目標和特點不符
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越來越頻繁,目前很多老師會把一些有難度、不適合全班講的題目錄制成微課,放在網(wǎng)上供學生學習。由于制作簡單,僅需一支筆、一張紙和一個手機就能完成,所以很受老師歡迎。除此以外,目前考試仍是日常教學的主題之一,平時習題訓練必不可少,很多網(wǎng)站上的微課也是以講解例題為主,而有關實驗探究的內(nèi)容則少之又少。本人認為這種現(xiàn)象與《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不符。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要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素養(yǎng),經(jīng)歷觀察物理現(xiàn)象過程,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日常教學應以實驗為主,特別是在初中階段,學生剛開始接觸物理,應以激趣、建立初步的物理模型為主,而不應是以解題為主。如果大家都來用微課講題,那么微課就失去了它在初中物理教學上的意義了。
2、教學過程平淡,重、難點不突出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微課,與真實課堂相比,顯得比較平淡。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一是很多老師錄制微課的過程是:先做好的幻燈片,對照解說稿,然后利用錄屏軟件,一邊念稿子,一邊錄制,面對的是一臺電腦,而不是一群活生生的學生,老師不能把激情調(diào)動出來。而少了老師抑揚頓挫地講解,學生在電腦前觀看時,也會覺得平淡無奇。 另一個原因則是微課中缺乏實驗,僅有知識框架。下圖為某網(wǎng)站的一節(jié)關于“物態(tài)變化及其應用”的微課,時長7分10秒,微課主要內(nèi)容是講解6種物態(tài)變化定義及其應用,最后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了這節(jié)課的成果。物態(tài)變化這一章內(nèi)容如果剝離了實驗,剩下的就是枯燥的概念了。如果用這種方式來給學生上課的話,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微課中要再放入真實實驗的話,需要另外進行實驗的拍攝和編輯,制作起來比較麻煩。這就導致很多老師不愿意去制作。
無論是真實課堂還是微課,學生在一節(jié)平淡氛圍里中是沒法把握重、難點的,即使在視頻中突出了重、難點,學生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教師應通過物理實驗來教學,在初中階段更應這樣,教師應通過實驗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3、重復課堂內(nèi)容,降低課堂學習效果
目前一些老師會把課前預習內(nèi)容制作成微課,提前放在網(wǎng)上,供學生在預習時使用。而很多內(nèi)容就是上課用來引入的素材。學生在課前觀看后,在課堂上會對教學內(nèi)容降低興趣,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很難達到課堂上的高潮。久而久之,學生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興趣就會下降,直接導致學習效率降低。若能教師再尋找一些視頻,或者自行拍攝一些視頻供學生預習使用,那么效果將是不一樣的。
三、結(jié)合課標談微課制作
任何教學資源的使用,都應該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和課程標準,突出學科特點。微課的制作和使用也不能例外。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學習終生發(fā)展必須的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物理思維習慣,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嘗試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樂于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活動,有運用研究方法的意識。保持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情,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能獨立思考、敢于質(zhì)疑、尊重事實、勇于創(chuàng)新。[2]從上述的的一些問題來看,目前制作的微課還有一些地方與新課標要求有所不符的地方,甚至有些與新課標要求背道而馳。下面,本人從實際教學出發(fā),結(jié)合新課標,談談微課的制作和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選題要恰當
一個微課是否設計合理,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選題非常重要。并不是每一個課題都適合制作成微課的。那些適合多媒體表達的課題我們要多選擇,對于初中物理教學來說,要多加入圖形描述,聲色兼?zhèn)?,少一些純文字、純講解的東西。這樣的微課制,學生易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看興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初中階段,聲現(xiàn)象、光現(xiàn)象、物態(tài)變化、力與運動、電學實驗等教學內(nèi)容,實驗多、畫面感強、與圖像聯(lián)系緊密,比較適合做成微課。而對于一些講解性的、演繹性的教學內(nèi)容,如物質(zhì)的物理屬性、簡單機械的計算、浮力的計算、電學計算等,或許更適合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2、回歸學科本質(zhì),突出實驗地位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別是初中課堂教學,更應圍繞物理實驗來進行教學。但現(xiàn)狀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學校對物理解題能力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做物理實驗,直接導致目前很多微課是試題講解。對于這群剛開始學習物理的初中生來說,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觀察和描述現(xiàn)象能力物理教學的一大任務,而物理實驗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在制作微課時,也要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從老師的角度出發(fā),展示操作要點和需要學生觀察的實驗細節(jié),供學生在實驗反思階段再次回味或糾錯。例如:在簡單機械杠桿的教學中,很多同學搞不清楚開瓶器的支點,課堂上花費再多口舌,仍然有部分學生找不到。究其原因,很多學生沒有使用開瓶器的經(jīng)歷,即使有過使用經(jīng)歷的學生,也少有仔細觀察過杠桿知識的。于是本人就制作了一個微課,近距離地拍攝了開瓶的過程,展示了瓶蓋上折痕(支點的位置,如圖)地形成。制作完后,放在班級群里供學生學習。在回家觀看后,大部分學生在都能正確找到支點,這大大的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更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同學還能自己去觀察開瓶過程中的杠桿原理。
又如,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三節(jié)《大氣壓強》中有一個實驗是利用彈簧測力計和針筒粗測大氣壓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需要在針筒活塞剛開始移動時就對彈簧測力計進行度數(shù),以測出大氣壓力。這個操作中,學生把握不好“剛開始移動”,因此造成測量結(jié)果誤差很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人利用兩個手機同時對活塞和彈簧測力計指針進行拍攝,利用手機慢鏡頭功能,將剛開始移動時進行慢放,最后將兩端視頻分為左右兩屏同時播放。這樣既可以告訴學生如何操作,又可以展示老師的測量數(shù)據(jù),增加書本實驗的可信度。
再如,光的色散實驗,老師最怕上這節(jié)課時遇到陰天,或者物理課被排在光線不好的時間段上,而且這個實驗需要重復很多次才能獲得最終的結(jié)果。教師不妨拿出數(shù)碼相機,把該部分實驗錄制成視頻,并對色散光帶進行特寫,后期制作時配上文字、解說,以防遇到上述困擾。
作為一個實驗型微課,不能光有視頻,在實驗開始前,要有教學目標,即明確地提出實驗的觀察對象和一些實驗思考。當然,微課僅僅是一種教學資源,不能替代學生做實驗,對剛接觸物理的初中生,我們應該盡可能的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去做實驗,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去實驗。
3、拓寬素材,帶領學生一起“從生活走向物理”
周圍很多老師感覺部分學生對物理實驗并不感興趣,拍成微課也不好好看,于是干脆就不制作了。但老師們有沒有仔細思考過:學生為什么對老師們精心挑選的這些實驗不感興趣呢?可能主要原因還是“不接地氣”吧。作為老師,挑選的實驗的出發(fā)點是具有示范性、更易于老師說明實驗原理,但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部分實驗脫離了學生生活后,讓學生感覺略有枯燥。
因此,這就給我們制作微課指了一條路,特別是用來引入的微課,老師們不妨利用生活中的用品來做一些實驗,拍下來做成微課。例如在講大氣壓強時,老師可以提前錄制“覆杯實驗”、“瓶吞蛋”等實驗,供學生預習,提高學生的興趣。對于初中生來說,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回家利用身邊的器材做實驗,并讓家長幫忙錄制下來,替代以往的筆頭作業(yè),第二天教師在課堂上統(tǒng)一點評,教師甚至還可以挑選一些比較奇妙的實驗,放在網(wǎng)上,讓學生解釋其背后的物理原理。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點也符合新課標中“注重評價改革導向,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課程基本理念中。
4、團隊合作,形成系統(tǒng)微課程
微課的發(fā)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學校教師用的微課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這會破壞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給學生的感覺是一段視頻,而不是課程,造成學生對微課的重視程度下降。
微課應是“微型視頻課程”的簡稱。既然是一門課程,就應該有其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可以是按照教材知識點來排布,也可以由教師自創(chuàng)一個體系,把微課有序的串連起來。目前被廣大初中物理教師使用的完整一套微課并不多見,究其原因是制作一套微課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了能讓微課更好地服務于初中物理教學,教師們應該團隊分工合作,按照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標準,制作微課,最后形成一個系列,服務于日常教學。
結(jié)語
微課作為一種當下流行的教學資源,能豐富教學模式,方便學習者隨時進行學習。但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學習效率。為達成這一目的,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要立足于課程標準,從促進初中學生學習物理出發(fā),在學生觀看微課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學到更多的物理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物理能力,最終達到在課外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
目前看來,初中物理老師們還需進行團隊合作,大家一起制作微課,從而形成一個完成的系列,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也讓初中物理分享教育數(shù)字化發(fā)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1] 楊純,古永鏘.微視頻市場會激動人心[J].中國電子商務,2006,(11):112-113.
[2] 中華人名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