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慕涵
時間走得真快,從不停下來歇歇,又是一個大年三十,我又一次回到黃橋,回到這個始建于北宋、南瀕長江、東連如皋、北接姜堰,素有“北分淮委,南接江潮”的水上樞紐之稱的地方。這座千年古鎮(zhèn),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跋涉,炮火紛飛,也享受著現(xiàn)今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家國和諧。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踏進(jìn)黃橋,不吃上幾塊遠(yuǎn)近聞名的黃橋燒餅,也枉稱來過。
這一次,我依舊同以往一樣,信步走進(jìn)街邊的一家燒餅鋪子,對著老板娘叫一份黃橋燒餅。
只見老板娘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跑了出來,裹上圍裙,擼開袖子,從一旁的桌子上抓起剛剛發(fā)酵好的渾圓的面團,兩手搓一把面粉,熟練地揉捏搟壓,一個個輕薄小巧的面皮就此誕生。她用筷子挑起一團餡料,輕置于剛剛放了些豬油丁的面皮上,再撒些香蔥末用以提味。接著,她靈巧的雙手上下合攏輕輕一揉,再用“響子”把餅翻轉(zhuǎn)敲捶,一塊黃橋燒餅就初具雛形了。最后她再在面餅表皮刷上一層飴糖糖液,撒上白芝麻,放入桶爐烤制,就大功告成了。
“小姑娘,今兒個面揉多了,正好趕上過年,再送你倆燒餅!”
我連道了幾聲謝謝。冬日的暖陽投射下來一縷微光,映在她彎彎的眼角上,映在她白里透紅的臉龐上。我也笑了,笑她真美。
不出一刻鐘,氤氳在蒸汽里的香味直竄入鼻,逼得我使勁下咽口水,做幾個深呼吸,徹底放任自己沉浸在一片酥香之中。拿到手中的黃橋燒餅,有蟹黃的、肉松的、桂花的……色澤金黃,各有特色。據(jù)說這都?xì)w功于早先黃橋的名門望族何姓家族的何萱,他與制餅師傅們交情甚好,常在一起切磋手藝,還為師傅們出點子,讓黃橋燒餅的內(nèi)餡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擴大了燒餅的口味。
剛出爐的黃橋燒餅,金黃色松脆的薄衣外皮包裹著松軟可口的餡料,令人垂涎欲滴。輕輕拿起,渣落滿地。小咬一口橢圓形的甜燒餅,焦脆的外皮瞬間即碎,再輕輕一嘬,一陣“吸溜吸溜”的聲音過后,半透明色的白糖糖漿緩緩流入舌尖,滑潤的口感中溢出些甜氣,甜而不膩,卻甜得絲絲縷縷纏繞上心尖。再拿起一個圓形的咸燒餅,先是一陣芝麻的清香撲鼻而來,咬過一口,更是內(nèi)有乾坤。上下唇一抿便是一股面香,輕輕咀嚼,這餅皮雖酥軟卻筋道。綿軟的肉松搭配清爽的蔥末,入口即化,唇齒留香,實在難以讓人舍得下咽。這最有意思的,是三層香氣過后,纏綿于周身,縈繞在心頭的,還是那最初的芝麻香。
吃著外焦里嫩的燒餅,我想起了少時聽長輩們講過的故事。相傳清朝道光年間,如皋的一位知縣品嘗過了黃橋燒餅以后對這酥脆飽滿的口感以及馥郁的餅香十分留戀,就冒著搞特權(quán)的風(fēng)險隔三岔五地派人快馬加鞭地到黃橋鎮(zhèn)上買燒餅吃。后來,黃橋燒餅被毛澤東主席贊道“黃橋燒餅好出名的”,多次被周恩來總理用來在國宴上招待尼克松?,F(xiàn)在,它更是中華民族小吃,是江蘇省首屈一指的名點。
黃橋燒餅?zāi)軌蚵暶h(yuǎn)揚,還得益于70多年前的那場黃橋戰(zhàn)役。1940年10月初,面對國民黨反動派韓德勤的猛烈進(jìn)攻,陳毅、粟裕指揮新四軍7000士兵全殲敵方萬余人,并繳獲眾多軍用品,大獲全勝,大快人心。黃橋戰(zhàn)役期間,國民黨軍隊霸道橫行,大肆奪糧,并以毀滅性的方式破壞新四軍的炊事房。百姓們看到戰(zhàn)士們饑腸轆轆的樣子,全鎮(zhèn)的家家戶戶就支起爐灶,日夜趕制,做好一筐筐形狀像斗笠,最簡單的,無任何餡料的酒酵面餅,通過致富橋向前線運輸。
在黃橋,三步兩步,走出的便是一段歷史。如今的致富橋,橋下是一條不寬的小河,河中還有三兩停歇的船只,岸旁擠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樓,躲在棵棵黃色漸綠的大樹背后,像極了那江南的美人兒,嬌羞可人。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的洗禮,如今的黃橋燒餅,雖聲名顯赫,但它也如江南美人兒一般,低調(diào)隨和。
黃橋燒餅中飽含的百姓的淳樸熱情,有家中幾人圍坐爐旁品嘗燒餅的溫暖,有當(dāng)下中國人牢記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繼續(xù)書寫新輝煌的決心。這些,是無價的,它們共同匯集出了黃橋燒餅獨一無二的味道。
瓦
“瓦來自泥土,歷經(jīng)火煉,是土里長出的硬骨,是火中飛出的鳳凰?!蓖摺獦闼?,內(nèi)斂,平淡無奇??晌要毆氱姁鬯瑦鬯砩纤x予的文化內(nèi)涵,愛它低調(diào)的奢華,愛它所蘊含的生活氣息。
瓦中有堂皇。經(jīng)過火的淬煉與水的洗禮,瓦中貴族琉璃瓦脫穎而出。帝王專用的金燦燦的黃色,代表著不可侵犯的皇權(quán);翠色欲滴的綠色磚瓦,昭示著地位崇高的王府貴族;正統(tǒng)嚴(yán)肅的青色主要用于祭祀建筑,象征青天;樸實無華的黑色則多出沒于帝王園林中的亭臺樓榭。不同顏色的琉璃瓦,一樣的華麗奪目;不同式樣的琉璃瓦,一樣的精巧別致。
那時候,瓦中有生活?;尹S灰黃的瓦片,排著隊躺在家家戶戶的屋檐上,為人們遮風(fēng)擋雨。瓦下,母親親手烹飪了佳肴,令人垂涎欲滴的味道順著參差瓦縫,如云霧一般在空中繚繞,溫暖了蕭瑟的秋,融入了孩童的心。瓦上,雨水笑著鬧著,沿著瓦壟淌到了屋檐一角,汩汩而下,構(gòu)成了瓦的節(jié)律交織在孩子的笑容里。瓦中的簡單,快樂與恬淡,共同構(gòu)建起了一段幸福的時光,編織成了美好的生活。生活被寓于瓦中,才有了最質(zhì)樸的滋味。有瓦的地方,是有愛的地方;有瓦的地方,是叫做家的地方。
彼時,此時。后來的一天,瓦的生活被強行擠入的鋼筋水泥打亂了,瓦在城市中走投無路了,在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中迷失了。
相較于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相較于膏粱文繡,侯服玉食,瓦那小小的物件,它缺少現(xiàn)代元素,沒有珠光寶氣,不夠稀有貴重,卻氣韻悠揚,摒棄了浮華喧闐,承載了千年的的歷史,遮擋了四季的風(fēng)沙,阻止了雨雪的侵襲。它默默無聞地佇立在那里,不奢求一分贊揚,低調(diào)地散發(fā)著中華文化的光芒,蘊藏著樸實中的華美,彰顯著家的存在。這樣美好而偉大的瓦啊,你叫我怎能不愛它?只可惜,我很難再在光怪陸離的世界里找尋到微不足道的它的痕跡了。
直到有一天……一個偶然,我漫步于北京的胡同,一個不經(jīng)意的抬眼,我怔住了。是瓦。它拖著殘損的身軀,堅強地屹立在破舊的屋檐上。我看到了,看到了它傲然挺立的身軀,看到了它極富尊嚴(yán)的微笑。是啊,它怎么可能讓我失望?它怎么會在時代的十字路口迷失?它身上背負(fù)著的沉重的包裹,激勵著它站起來,勇敢前行。
時代踩上了風(fēng)火輪,橫沖直撞一路向前。我們習(xí)慣性選擇用無價之物換取有價之物,看似繁華更甚,實則失去更多。城市的發(fā)展應(yīng)與文化的堅守相輔相成。傳統(tǒng)文化,需要我們從物質(zhì)層面和精神層面共同去認(rèn)同它,熱愛它,需要我們的善待與呵護,需要我們給予它們生命的延續(xù),需要我們讓它迷人的香氣彌散在每一代炎黃子孫的生命里,貫穿始終。最終,如瓦一般,這些文物與它們身上所承載的文化,會在時代湍急的河流中穩(wěn)住步伐,笑到最后。
那時,我們還能琉璃瓦下談古,古色陽關(guān)空奏。夜雨綿綿,我們還能隱隱聽到蘇軾頻頻移床時“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理解他縈繞心頭的客愁。我們還能聽雨打在瓦上清晰入耳的聲音,聽這當(dāng)屬于中國的古老音樂。我們還能走近如瓦一般的文物,感受它們身上厚厚的光輝歲月,體會它們身上夾帶的情感與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韻味千古,不枯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