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思思
訪談嘉賓:沈建光,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jīng)理、首席經(jīng)濟學家、
復旦大學經(jīng)濟學院客座教授
【在北歐,勞動是一種需求】
《同舟共進》:眾所周知,前幾年歐洲經(jīng)歷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但對北歐地區(qū)的影響似乎并不是很大,您怎么看?
沈建光:我覺得北歐和許多歐洲國家的情況不太一樣,這和北歐五國相對獨立的地位有關。五國中,只有芬蘭在歐元區(qū)內(nèi)部,其它的像瑞典、丹麥、冰島并沒有加入歐元區(qū),挪威甚至連歐盟都沒有加入,但它們和歐洲其它國家的合作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
看看其它歐洲國家的情況,德國也基本沒有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西班牙的情況是房地產(chǎn)泡沫破裂;希臘的情況是大量債務危機,居民工作少、休假多。北歐國家和德國的情況比較像,他們的居民沒有南歐居民的那種“借錢消費”習慣,也沒有出現(xiàn)房地產(chǎn)泡沫。北歐雖然看起來生活休閑,對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保護措施也非常多,但實際上北歐人是非常重視工作的,這使得整個社會保有一定量的儲蓄。因此,北歐基本上沒有“次貸”這種事情,因為大家基本上都是中產(chǎn),這種模式就是個人不需要儲蓄,政府幫你儲蓄。當然,這里的儲蓄有點強制的意味,就是政府把稅收提得很高,強制你交稅,然后實現(xiàn)教育、醫(yī)療、保險全覆蓋。我在北歐生活的時候,發(fā)現(xiàn)老百姓手上的現(xiàn)金不多,你不需要存錢養(yǎng)老,不需要存錢看病,不需要存錢煩惱孩子的教育……這些都由政府幫你出,你要做的就是必須工作和交稅。
《同舟共進》:這些年歐洲面臨不少挑戰(zhàn),比如難民危機、英國脫歐,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qū)鬧獨立……輿論普遍認為,歐洲現(xiàn)在比較迷茫,但北歐社會似乎格外穩(wěn)定,北歐是如何做到的?
沈建光:從經(jīng)濟角度說,歐洲的迷茫是由量化寬松造成的。當面臨經(jīng)濟危機時,歐洲有些國家的解決辦法不是從改革入手,而是靠央行印鈔票,在美國,這個情況也很嚴重,它們都試圖用這樣的辦法來解決經(jīng)濟問題,因此,歐美當前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是有共性的??坑♀n票解決問題的后果之一,就是老百姓的工資沒怎么漲,但資產(chǎn)的價格暴漲。資產(chǎn)價格暴漲,獲益的是本來就是資產(chǎn)豐富的有錢人,有房產(chǎn)、有股票的人越來越有錢。但靠工資吃飯的普通老百姓本來就很少在資本市場里投資,這么一來,他們在資產(chǎn)分配中就處于不利地位,因此,富人越富,窮人越窮,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甚至造成社會割裂。
歐美近年出現(xiàn)的很多“黑天鵝事件”可以說都與這個問題有關,比如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tǒng)這件事背后,就可以明顯看到民粹主義的影子。普通老百姓會想自己為什么拼命掙錢卻還難以致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為什么富人越來越有錢,他們覺得社會不公平,所以要選出反建制的人,選那些打著改變旗號的人,即便這些人未必真的會改變現(xiàn)狀。
但類似的情況在北歐沒有出現(xiàn),因為北歐的社會收入分配是相對平均的,這也是高福利社會的一個好處,社會整體上比較平和,沒有貧富差距造成的大規(guī)模不滿情緒,所以北歐在政治上也沒有出現(xiàn)過大的動蕩。另外,我覺得這與宗教也有一定關系,北歐信仰的都是新教,也就是路德教,新教強調(diào)勤奮工作、銳意進取、不能依賴。
為什么現(xiàn)在移民、難民會成為一個挑戰(zhàn)?主要是因為一些移民和難民受的教育跟當?shù)厝瞬灰粯?,導致理念也不一樣,那些移民或難民可能就認為,“高福利”等于我可以白享受,可以不工作就拿錢,是“養(yǎng)懶漢”的。這種思維跟當?shù)氐奈幕瘋鹘y(tǒng)、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導致了沖突。我的親身體會是,北歐的高福利是建立在人人勤奮工作基礎之上的,而這又與公民的覺悟、受教育程度息息相關,雖然福利好,但大家都有比較高的知識水平和道德水平,他們不認為當懶漢是做人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
我在芬蘭工作過一段時間,有一個細節(jié)我記得很清楚,那就是向公司請三天以內(nèi)的病假是不需要出示任何證明的,只要跟公司說我生病了,不舒服,在家里休息,根本不需要誰來證明。如果這個制度放在其它文明程度一般的國家里,你想想會怎么樣?有些人會覺得太好了,那我三天兩頭就說生病了,就可以不用上班還有工資領了。但在北歐,我?guī)缀鯖]發(fā)現(xiàn)有人濫用這個制度。馬克思曾說,勞動是人的第一需求,我覺得北歐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開玩笑地說,北歐可能正處于“社會主義中級階段”。所以我不贊同福利制度是在“養(yǎng)懶漢”的說法。所謂的懶漢,是連他自己心里都覺得不受束縛的,我想,沒有任何制度能堵住那些存心想只拿錢不工作的人。北歐的高福利不僅只有福利,它是一整套完整的體系,福利與教育同步,而這個教育體系就是教育你不要偷懶。
目前,北歐福利制度面臨的最大沖擊就是難民和移民。北歐國家接收的難民還是挺多的。從人口比例來說,瑞典是全世界接收難民最多的國家,它本身的人口一共就1000萬左右,但接收了數(shù)十萬難民,芬蘭也接收了幾萬。難民涌入容易造成反移民、反難民思潮的興起,但北歐的社會公平以及相對較小的貧富差距在面對這種思潮時發(fā)揮了作用,至少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比如芬蘭總理尤哈·西皮萊提出把自己郊區(qū)的空閑房讓給難民住,幫助緩和反難民思潮,鼓勵大家為難民分擔,這些作為得到了國民的支持。不可否認,難民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特別是有些難民一夫多妻,孩子都十幾個,有的則鉆福利的空子,先拿到福利,然后再到其它國家去,這些人的到來無疑會加重社會負擔。但這對歐洲一些國家特別是有著強烈宗教情懷的北歐國家來說,幫助難民是出于人道主義,即便這會帶來一些不穩(wěn)定或造成財政壓力,但也應該去做,這是他們價值觀的體現(xiàn)。
為了防止一些難民利用福利制度好吃懶做,現(xiàn)在北歐國家也提出了要改革福利制度,比如以前可以領兩三年的失業(yè)救濟金,現(xiàn)在改成了要不停地努力找工作才可以領,這就是根據(jù)新情況所做的調(diào)整。此外,福利制度的高稅收本身也是個問題,近些年,北歐國家一些高收入的人才紛紛前往別的國家生活,就是高賦稅的弊端。我覺得好的福利應該和經(jīng)濟需要配合起來。舉個例子,像我這樣戴眼鏡的人,以前在芬蘭每年都可以免費配一副眼鏡,但其實我并不需要每年都換眼鏡。所以,有些福利要適度,有些沒有必要的要削減。怎樣把福利精準地匹配到需求,還是一個摸索的過程。endprint
【芬蘭教育的成功密碼】
《同舟共進》:您曾在芬蘭留學,芬蘭的教育體系有何特別之處?
沈建光:我在上海念的小學、中學,本科是在復旦讀的,碩士、博士在芬蘭讀的,在美國讀的博士后。我覺得芬蘭在幼兒教育方面做的非常有特點。在芬蘭,所有孩子一出生就基本由國家承擔教育開支,這樣一來,孩子的起點都一樣,沒有窮人富人的差別,在學校里都是一視同仁的,而且芬蘭所有學校都是公立的,基本沒有私立學校一說。當然,公立學校的教育水平很高,一是因為國家投入非常多,二是對老師的培養(yǎng)特別重視,在幼兒園、小學,老師至少都要有碩士文憑。自1979年開始,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就定調(diào),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人才,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guī)定了,這一點很多國家至今還做不到。
芬蘭老師的待遇相對較好,收入優(yōu)渥,職業(yè)培訓也很豐富。在芬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由于老師要集中去學習,學校要休課一天。我的小孩在芬蘭上幼兒園時,園里實行4個孩子配1個老師,所有課程基本都是小班教學,這直接表明芬蘭政府在幼兒教育方面投入巨大,放眼其它地方,哪有免費的幼兒園里還能實現(xiàn)這種配比的?我來香港地區(qū)后,也關注過香港的私立幼兒園,收費很貴,也只能實現(xiàn)大概13個孩子配1個老師;在中國內(nèi)地,一個老師面對的孩子就更多了。1個老師負責4個孩子,能投入到每個孩子身上的精力就會多很多,據(jù)我觀察,他們對孩子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這是最本質(zhì)的教育精神。這里沒有“一刀切”,也沒有應試教育,就是單純地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興趣,我認為這是他們的教育之所以成功的秘密,也是最值得借鑒的地方。
而談到大學教育,我最先想到的關鍵詞是非常自由。在芬蘭,最多可以享受10年免費的非義務教育,就是涵蓋了從高中到碩士的這10年。什么意思?在這10年內(nèi),無論哪一年你想去讀書,甚至工作以后再回來讀書都可以,你還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時間自由安排。芬蘭政府給大學生配有專門的津貼,所有的住宿、書本都有學生折扣,即便讀技工學校也如此。因此,芬蘭的孩子也非常獨立,一滿18歲就離開家里,完全自立地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發(fā)展道路。當然,如果你不愿意留在芬蘭讀書,比如想去美國的話,政府也會提供各種基金支持。其次,大學老師的素質(zhì)非常高,我在芬蘭留學時,任課老師都出自耶魯?shù)让绹!N以诤諣栃粱髮W讀博士時,有一個教授叫本特·霍姆斯特羅姆,他是芬蘭人,曾在芬蘭任教,后來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當教授,2016年剛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他當年就是從赫爾辛基大學畢業(yè)后用芬蘭政府提供的基金去美國斯坦福大學讀博士的,后來我跟著他去了美國做博士后。
在芬蘭人看來,讀書是為了興趣而不是什么別的目的,而教育則講求因材施教,強調(diào)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要做到這些,離不開政府財政的強大保障。正因如此,在芬蘭,當老師是一份很讓人羨慕的職業(yè),大學教授都屬于公務員,基本不擔心失業(yè),這反過來也保證了老師能把精力全心全意地花在學生身上。還需要強調(diào)一點的是,當老師待遇雖然不錯,但選擇做老師的人都是出于喜歡這份職業(yè),報考師范院校也比報考普通大學難得多,錄取率僅1/10,出于功利而選擇做老師的很少。
【北歐也不是烏托邦】
《同舟共進》:您能否結合親身經(jīng)歷談談北歐國家的文明程度?
沈建光:我在芬蘭生活時,手機忘在公共場合的桌上好幾次,過了半小時后回去,居然都還在,沒有一次被順手牽羊的;我也掉過錢包,過段時間回頭再找也都能找到,真正有點“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感覺,基本不用擔心有人來騙你或是東西被偷,求助的時候,人們也都很愿意幫忙。
但北歐也不是烏托邦,每個社會都會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們還是要辯證地看?,F(xiàn)在一提到北歐,大家就聯(lián)想到“北歐模式”?!氨睔W模式”的確有優(yōu)勢,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制度有過度自由化的趨勢,舉個例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出租車改革就是失敗的案例。2017年夏天,我在瑞典考察,從機場去酒店,搭的是一家正規(guī)出租車公司的車,大概花了500元人民幣;從酒店回機場時坐了另一輛出租車,同樣的路程司機竟要價約合2500元人民幣。面對這天價賬單,即便叫來警察介入,警察也表示無可奈何,只能照付,否則將面臨法律處罰。后來我聽聞,在瑞典乘坐出租車“挨宰”的乘客不在少數(shù),甚至有乘客因為拒付天價賬單而被通緝。瑞典出租車行業(yè)的行業(yè)保護廣受詬病,這是因為經(jīng)歷了市場化改革后,出租車市場取消了準入門檻,并且為了保護司機,允許司機和公司自主定價,并受法律支持。這意味著,乘客一旦搭上出租車,便要接受司機的定價,即便價格明顯不合理甚至是三大出租車公司價格的數(shù)倍,消費者都無權拒絕。如此倡導行業(yè)自由的副作用就是對消費者的保護明顯不足,瑞典作為旅游國家,如果“挨宰”的是世界各地的游客,負面影響是很大的。
《同舟共進》:中國可以從“北歐模式”中借鑒什么?
沈建光:“北歐模式”在北歐是成功的,但在別的國家是不是仍然可行?這很難講。畢竟北歐國家比較小,人口也不多。不過,北歐有些做法是可以借鑒的。習近平主席最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談到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zhuǎn)化,認為現(xiàn)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
該如何解決新的主要矛盾呢?我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社會公共福利方面做到更均衡、更平等,其中,幼兒教育應該擺在第一位,重視孩子的安全、營養(yǎng)、健康成長是北歐給我們的首要啟示。在這方面,政府責無旁貸,應該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而不是把資金都投入在大學教育上。現(xiàn)在中國農(nóng)村里還有6000萬留守兒童,別說優(yōu)質(zhì)的幼兒教育,對于他們來說,能一年見上父母一面就不錯了。這些孩子的未來怎么辦?幼兒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礎都沒打牢,怎么能指望這些孩子能順利成功地進入大學校園呢?我們在這方面顯然做得不夠。
稅收方面我們也一直在學習北歐,針對個人的征稅很多,但坦白說似乎只學到了一部分,尚未做到貧富均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稅收體制不完善?,F(xiàn)在征稅征的是工資稅,工資越高,交稅越多,而一些很有錢的大老板反而不用交這么多稅,因為他們的收入大多是財產(chǎn)性收入。在北歐,主要實行綜合交稅,這樣才能真正調(diào)和貧富差距。
此外,中國這些年在官員制度改革尤其是反腐方面也從北歐汲取了經(jīng)驗。北歐是全世界腐敗最少、任用最透明、官員最廉潔的地方,這一方面是因為它有強大的監(jiān)督體系,媒體監(jiān)督力度大,法律體制相當健全,誰都別存有僥幸心理;另一方面是因為公務員工作本身有很好的保障,待遇也不錯,不必通過其它途徑生財。有個例子我印象很深:芬蘭某個官員去參加某公司的一個會議,會議地址在一個滑雪勝地里,去了當然就免不了滑雪了,滑雪錢由那家公司幫他付了。若是按照我們以前的理解,這都很“正常”對吧?結果,這件事被媒體曝光后,這個官員就因為這區(qū)區(qū)幾百歐元被冠上“貪污”罪名,被逮捕判刑了??梢?,北歐國家對官員的廉潔看得非常重,針對官員的信息也非常透明,任何記者都可以去查看關于官員的信息,參加了什么活動,吃了什么飯,喝了什么酒,事無巨細,都能查閱。
北歐的醫(yī)療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在我看來,它的醫(yī)療和教育是一樣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均等化。我的第一個孩子在芬蘭出生,在芬蘭公立醫(yī)院里生孩子是免費的,環(huán)境還特別好,婦產(chǎn)科一天大概接待五六個人,產(chǎn)婦住的都是單間,醫(yī)生和護士對產(chǎn)婦和新生兒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國內(nèi)的三甲公立醫(yī)院,每天都得接待幾十個產(chǎn)婦,還常常沒有床位,這樣的事情在北歐完全沒法想象。我的妻子剖腹產(chǎn),按規(guī)定可以在醫(yī)院待滿一個星期,這一周里,醫(yī)生、護士每天都來探望,出院結賬,7天總共花費了200歐元,全是我們自己的伙食費。護士跟我說,在這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即便你是總統(tǒng)也沒有任何特權,照樣要排隊。只要輪到你了,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官員還是平民,都一視同仁,都可以享受到高質(zhì)量的醫(yī)療,因此也就不存在“看病貴”“看病難”一說。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挪威的一個環(huán)境部長,上任第一天自己騎自行車去上班,門衛(wèi)還以為他是新來的清潔工,把他攔下。這些都反映出北歐國家里深入人心的人人平等觀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