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導論”是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接觸的第一門計算機專業(yè)基礎課程,它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趹眯捅究圃盒S嬎銠C專業(yè)對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結合“計算機導論”課的作用地位,探討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了探討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計算機導論;應用型本科;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1、百色學院2016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軟件生命周期的計算機類專業(y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2016JG20)2、2017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17KY0729)。
【中圖分類號】TP314-4;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13-01
“計算機導論”是計算機類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之一,它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課程,是本科教學最重要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科學的內涵、知識體系、各領域的基本問題和研究方法,形成關于本學科的全局圖景,使學習者從學科的高度以整體的觀念去認識本專業(yè)各門課程,對本專業(yè)的學習起指導作用,從而樹立正確的專業(yè)思想、把握今后學習的側重點。
一、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教學課時減少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管理部門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時,為了突出“應用型”,簡單的壓縮理論教學總課時,增加實踐總課時,“計算機導論”也就被壓縮到了8個課時,課時的減少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講深了課時不夠,講淺了沒有效果。
2.沒有合適教材
目前出版的“計算機導論”教材基本上都是基于32個課時編寫,內容涵蓋面也比較寬廣。包括計算機發(fā)展簡史、計算機專業(yè)知識體系、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tǒng)、網(wǎng)絡知識、程序設計知識、軟件開發(fā)知識、計算機安全知識等[1],有些教材還以Python等語言為載體將,普及算法、程序設計等知識[2]。
3.學生對計算機類專業(yè)興趣和認知度不高
計算機類專業(yè)錄取的學生對計算機科學的認識大多是模糊、隨意的。以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yè)為例,對2017級學生的97名學生報考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yè)的動機進行調查。對計算機專業(yè)的愛好與興趣的16人,占16.5%,父母、老師建議的48人,占49.5%,受同學影響的18人,占18.5%,其他的15人,占15.5%。從中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學生報考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yè)并非是出于愛好和興趣。
二、教學內容設計
受課時減少的限制,在教學內容上以普及計算機科學知識和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為主。
1.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根據(jù)CC2013和CC2001報告,介紹計算機科學各領域以及各領域的基本問題,主要有:算法與復雜性、體系結構、計算科學、圖形學與可視化、人機交互、信息保障與安全、信息管理、智能系統(tǒng)、網(wǎng)絡與通信、操作系統(tǒng)等內容。
2.計算機系統(tǒng)
(1)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
計算機體系結構的五大部件: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2)計算機系統(tǒng)組成。
計算機硬件系統(tǒng)和計算機軟件系統(tǒng),重點是操作系統(tǒng)。
3.計算思維
引導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實現(xiàn)三個轉變: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變,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慣性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變。逐步建立計算思維的思想,初步樹立程序的理念和“軟件工程”的思想[3]。
4.人文素質
(1)團隊精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在軟件開發(fā)與維護中,團隊精神顯得尤其重要,溝通與合作是大學新生所欠缺的。
(2)管理能力
所有的計算機項目需要各種各樣的團隊來實現(xiàn),就需要具有強大的管理。
(3)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計算機專業(yè)人員與用戶交流的關鍵,包括語言表達和文字表達。需求的獲取是與用戶交流才能明確,各種文檔需要用文字來表達。
三、教學方法探討與實踐
教學方法的選擇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實際上,教學方法不僅僅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關系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僅僅依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或者單一的教學方法都很難取得好的效果[4]。
1.采取講座的方式
由于課時少的原因,按部就班的講授達不到課程教學效果,也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講座的方式,把課程內容分為4個專題:計算機科學及其研究問題、計算機組成及其系統(tǒng)、軟件及其開發(fā)核心(算法、計算思維)、計算機專業(yè)道德及其素養(yǎng)。
2.精心組織課程內容
在信息無處不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時代,各種學習資源、素材比比皆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要有代表性,結合時代發(fā)展和最新技術,精心組織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資源,結合專題文獻片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輝煌中國》、《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等。
3.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
在課程講授過程中,不是一味的演講,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采用課前調查、講授、收看專題片(片段)、討論、課后思考題(有條件的做社會調查)等形式的結合,使學生可前有思考、課上有討論、課下有思考的學習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專業(yè)來說,學生的層次、興趣和出發(fā)點多種多樣,“計算機導論”課程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進入計算機學科領域,使他們對計算機知識有基本的了解[5]。
參考文獻
[1]張凱.計算機導論[M].2012(3).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4).
[2]沙行勉.計算機科學導論[M].2016(1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0).
[3]牛思先.軟件工程思想在管理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中的應用探討[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7(1):52.
[4]劉云翔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計算機導論”教學方法探討[J].福建電腦:2016(1):59-61.
[5]李小蓮.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導論課程教學改革[J].福建電腦:2016(12):176.
作者簡介:牛思先,男,1963.9,籍貫:河南濟源,民族:漢,學歷:大學本科,職稱(職務):教授,研究方向:軟件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