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亮,吳學勇,吳 偉
安徽省宿州市皖北煤電集團總醫(yī)院(宿州234011)
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鏡、胃黏膜病理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
杜 亮,吳學勇,吳 偉
安徽省宿州市皖北煤電集團總醫(yī)院(宿州234011)
目的:探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檢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鏡與胃黏膜病理檢查。觀察患者胃鏡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胃鏡檢查不同分型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結果:胃黏膜病理檢查結果顯示,94例患者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符合率為78.33%。B型、A+B型胃鏡診斷符合率分別為72.22%、88.24%,明顯高于A型胃鏡診斷符合率61.76%(P<0.05);B型與A+B型胃鏡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上皮內瘤變、伴腸上皮化生均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關系密切。隨著患者炎癥程度、萎縮程度、腸化分級、上皮內瘤變分級的加重,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逐漸增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鏡與胃黏膜病理檢查結果具有相關性,但胃鏡診斷價值有限,臨床可將二者結合使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存在密切聯(lián)系,隨著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患者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減少的慢性炎癥,被公認為是胃癌演變過程中的癌前病變[1]。本文探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理檢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以期指導臨床提高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率。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年齡24~83歲,平均年齡(53.25±1.45)歲;病程3~67個月,平均病程(35.96±3.41)個月。
2 方 法 所有患者先行胃鏡檢查,再行病理活檢,最后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檢查前一天禁止吸煙、并禁食8~10 h,向受檢者解釋檢查的目的及檢查過程中的細節(jié),盡可能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檢查后囑患者不要喝水、進食,以免誤入氣管引起嗆咳或發(fā)生吸入性肺炎。檢查后隔1~2 h方可進食溫熱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次日可恢復正常飲食。
2.1 胃鏡檢查:檢查前20~30 min要給患者常規(guī)口服10 ml利多卡因膠漿與咽部麻醉藥,減少胃液分泌及胃蠕動,驅除胃內的泡沫,使圖像更清晰。檢查時囑咐患者用鼻腔作平穩(wěn)呼吸,切忌屏氣。插胃鏡時向病人說明如何配合,盡量將胃鏡咽下去。
2.2 病理活檢:將一根1米余長的活檢鉗從胃鏡鏡身內的一個專用孔道插入,取2~5塊病變處活檢。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制片,蘇木精-伊紅染色。根據(jù)《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由兩位固定病理醫(yī)師分別閱片,結合患者的病歷資料并做出病理診斷。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胃鏡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胃鏡檢查不同分型與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①胃鏡檢查標準:根據(jù)《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分為A、B以及A+B型。A型指胃鏡下顯示患者黏膜皺壁變薄、變平或者消失,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血管透見。B型指患者胃鏡下顯示黏膜呈現(xiàn)顆粒狀或者結節(jié)狀改變。A+B型指患者同時具有A、B型的特征。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多組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F值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胃鏡檢查與胃黏膜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胃黏膜病理檢查結果顯示,94例患者為慢性萎縮性胃炎,26例患者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中51例患者伴腸上皮化生,12例患者伴上皮內瘤變。胃鏡檢查結果顯示,34例患者為A型,18例患者為B型,68例患者為A+B型。胃鏡檢查符合率為78.33%(94/120)。
2 胃鏡檢查各分型與胃黏膜病理檢查結果符合率比較 B型、A+B型患者萎縮性胃炎胃鏡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A型患者胃鏡診斷符合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型與A+B型患者胃鏡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胃鏡檢查各分型與胃黏膜病理檢查結果符合率比較[例(%)]
注:與A型比較,#P<0.05;與B型比較,△P>0.05
3 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分析 94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55例,占比58.51%;伴上皮內瘤變12例,感染9例,占比75.00%;伴腸上皮化生51例,感染24例,占比47.06%,其中,伴上皮內瘤變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性最高,明顯高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與伴腸上皮化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 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關系比較 輕度炎癥患者51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28例,占比54.90%,中度炎癥患者37例,感染23例,占比62.16%,重度炎癥6例患者中,感染4例,占比6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7例輕度萎縮患者中,感染30例,占比52.63%,中度萎縮患者32例,感染21例,占比65.63%;重度萎縮患者5例,感染4例,占比8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34例輕度腸化患者中,感染14例,占比41.18%,中度腸化患者14例,感染者8例,占比57.14%,重度腸化患者3例,感染2例,占比6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9例上皮內低級瘤變患者中,感染5例,占比62.50%,上皮內高級瘤變患者4例,感染3例,占比7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很常見的胃黏膜病變,往往伴有廣泛的腸上皮化生和上皮內瘤變,是胃癌前期重要的病變[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研究證明[4-5],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患者發(fā)生萎縮性胃炎的危險系數(shù)是陰性患者的6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無特異性,早期診斷率較低。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胃鏡診斷符合率為78.33%,說明胃鏡與胃粘膜檢查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性。原因在于,黏膜改變與病理變化息息相關。本研究中,胃鏡的誤診率為11.67%,仍與胃黏膜檢查結果有所差異,原因可能是操作過程未達到標準化。其中,A型患者診斷符合率為61.76%; B型患者診斷符合率為72.22%; A+B型患者診斷符合率為88.24%。B型、A+B型患者診斷符合率明顯高于A型患者;B型與A+B型患者胃鏡診斷符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赡艿脑蛟谟诨颊呶竷葔毫Α⒒颊哐氐母叩?、患者年齡等因素均會影響胃黏膜的顏色,所以胃鏡檢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敏感性不高。說明胃鏡檢查對黏膜皺壁變薄、變平或者消失,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血管透見的患者診斷指導性較差。臨床對于此類表現(xiàn)要加強活檢部位準確性及活檢深度。
同時發(fā)現(xiàn),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上皮內瘤變、伴腸上皮化生均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關系密切。伴上皮內瘤變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性最高。隨著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炎癥程度、萎縮程度、腸化分級、上皮內瘤變分級的加重,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逐漸增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顯示[6],即使是20~23歲的年輕患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與胃黏膜病理檢查結果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胃鏡診斷符合率仍較低,臨床可將二者結合使用以提高診斷準確性。對患有幽門螺旋菌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加大預防力度,防止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演變成胃癌。
[1] 吳壽榮.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0):5142-5143.
[2]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房靜遠,劉文忠,等.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2年,上海)[J].中華消化雜志,2013,33(1):5-16.
[3] 陳 佳,李守英,徐 紅,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4):3540-3542.
[4] 李文利,解祥軍,姜大磊,等.大蒜素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陰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評價[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5(6):869-872.
[5] 張 馳,甄海洋.胃黏膜病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6,45(9):1193-1194.
[6] 喬天淵,張衛(wèi)國,李建榮,等.健脾清熱化瘀法治療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其胃黏膜病理改變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3,34(1):3-5.
胃炎, 萎縮性 胃鏡檢查 @胃黏膜病理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
R573.3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12.023
(收稿: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