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賞石
這一期選用的周爺工房的這兩件作品,都屬于“視覺延伸型”的臺座設(shè)計。
乍一看,此石形如古代傳說中的瑞獸——狻猊。
身姿雄奇威猛,毛鬣張揚含威。
動感與張力隨之撲面而生。
傳說中,龍生九子,各個不同。
狻猊(suān ní)就是龍的九子之一。它喜靜好坐,又喜煙火,
文殊菩薩見它有耐心,便收為坐騎。
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
將狻猊石與香爐、青煙、云朵結(jié)合,
設(shè)計這一局“香裊狻猊呈瑞祥”,
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狻猊是“瑞獸”“仙獸”,
因此在設(shè)計時,便要激化其內(nèi)在靈氣,與躍動的生命感。
而一般常用的“以形補石”,未免露骨拙易。
還是在西學(xué)的“景深”中尋得突破。
以“香爐”的青煙為脈絡(luò)、為線索、為牽引,
蜿蜒顫抖,沖出平面之形,
將主景與副景相勾連,
既能引帶出狻猊“循香而動”的張勢和靈氣,
亦能把景打開,讓內(nèi)蘊飛動婉轉(zhuǎn)、生機活躍!
文字石,畫面石;
容易進得去,難以出得來。
皆因難以親近,
畫面與生活間,
總有一道“真假分明”的隔閡。
此作則有意打破畫面平面空間的拘束,
營造似虛似實,如幻如真的體驗。
作品名為“永恒的簽名”,
“墨跡”清晰磊落,“落筆”斬釘截鐵;
形如李白所說“筆鋒殺盡山中兔”,
顯然出自意志堅定的強者筆下。
創(chuàng)作者借鑒西方雕塑形式的審美角度,
以手動態(tài)的瞬間作為收筆,
把書寫的方向夸張成了一個情景,
也讓整體情境更為空靈。
筆的陰影輕微倒映在石面上。
僅此淡淡一道,
便彌合了真實與幻境的接縫,
引我們回歸天馬行空、任性想象的赤子天真。
題名:【山水清音】
原石狀態(tài)
一塊盤江山水景觀,群巖競秀,溝壑爭流,石色沉郁,蔚為壯觀;一組大灣撫琴小品,人物端莊,古琴生動,俯仰有致,珠聯(lián)璧合。
出現(xiàn)靈感
山水有清音,奔波勞碌之余,可漫步于山水田園之間,傾聽溪流蛙鳴之聲,靜心品悟大自然的美景;何必絲與竹?只要懷著澄明的心境去生活,無需撫琴奏樂,無論身處何種環(huán)境,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意。
作品亮點
既要凸顯石頭,又要營造意境;既要主題鮮明,又不能喧賓奪主,是置景設(shè)計首要考慮的問題。
本局置景,作者通過特制的免燒陶泥,塑造出舒緩草原、逶迤遠山和蜿蜒溪流的景致,連綿起伏的線面,呈現(xiàn)出富有音樂般的節(jié)奏。敷色方面則采用點染技法,冷暖結(jié)合,使近山與撫琴人物在朦朧空靈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并表現(xiàn)出素遠沉靜的意境空間。
創(chuàng)意思考
境由心造,心隨石轉(zhuǎn)?;暮沫h(huán)境塑造了石頭,荒寒的意境更易使人體悟到一些處世的哲理,正如古人所說的“石尤近于禪”。
題名:【一色江天】
置景解析
一、選用長方款置景水盤,與主題追求的舒闊無際的氣韻相輔相成。水盤束腰的線條,在視覺上協(xié)調(diào)了盤石的高度比例;
二、點景竹排讓二維的背景畫面與盤景融為一體,使得主題意境如音樂般在三維的空間里交響;
三、點景涼亭營造了峰線的高點,讓全局富有節(jié)奏的律動。
鑒 賞
萬里鵬程,一色江天。
題名:【心安處】
置景解析
一、干涸水垢的枯寂感,凸顯池水的靜寂與澄澈。苔蘚的綠,透出生命的悄然與頑強;
二、花器、松果、景石的空間位置關(guān)系,在錯落中相襯相映,使全局渾然一體;
三、在全局的靜態(tài)表達中,唯花枝動感十足。也正因為那花枝線條的靈動,反襯景石的無語深沉。
鑒 賞
“也有花枝擺動時,心如潭水靜無風(fēng)”。
綜合置景心得
一、這兩局置景,是用一方景石分別表達出“遠放”與“近收”兩種意韻的石藝實踐。一石兩表,說明“物為我定”的道理;
二、立意不同,表達的重點亦不同。《一色江天》強調(diào)那條峰線,《心安處》著力于在那一池碧潭;
三、缺乏形式美的“物為我定”,鮮能產(chǎn)生與受眾的共鳴。形式與意涵的完美結(jié)合,是心意相通的基點;
四、石藝“得其趣、知其美、品其性”,品石之性,最終品的是我們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