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文化建設“三步曲”
1.組織文化的診斷。組織文化的核心是組織精神。成功的組織精神或口號,應該使員工產生積極的、具體的聯想,正是這種聯想,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診斷組織文化是否被員工接受和認同,組織文化是否在對員工發(fā)揮作用,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發(fā)。
診斷的方法和原理是:把組織中層以上干部集中起來,把組織的理念,逐句念出來,請大家聽到理念后,把所想到的能代表這種理念的人物、事件說出來或寫出來。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聯想到代表人物或事件,且事件相對集中,就說明組織的文化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說出或寫出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就說明組織文化和組織理念沒有得到員工的認同,就更談不上對員工行為的指導作用。
2.組織文化的提煉與設計。組織文化首先要從歷史中提煉。在企業(y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fā)展中,一定會沉淀一些支撐員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組織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的過程之中,隱藏在一些關鍵事件之中。把隱藏在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煉出來,并進行加工整理,就會發(fā)現真正支撐組織發(fā)展的深層次精神和理念,這就是企業(yè)的精神和理念。
第一步:首先,讓組織找10位從創(chuàng)業(yè)到發(fā)展全過程都參加的人,讓他們每一個人講三個故事:在創(chuàng)業(yè)歷程中,你認為對組織發(fā)展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難忘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受感動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讓每個人再講三個人:你認為對組織貢獻最大的是誰?這個人最寶貴的精神是什么?你從他身上受到的最大啟發(fā)是什么?由專人把每個人講的故事進行記錄。
第二步:把重復率最高的故事整理出來,進行初步加工,形成完整的故事。
第三步:找十個剛來組織的員工,把整理好的故事講給他們聽。然后,向他們提問:這個故事你聽說過沒有?你聽了之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哪個情節(jié)最感動、最難忘?這個故事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用什么詞來表達你的感受?把他們的回答記錄下來。
第四步:把專家和有關組織領導集中封閉起來,對記錄的內容進行研究、加工,從中提煉出使用率最高的代表故事精神的詞。這些詞經過加工,就是組織精神或組織理念。
第五步:按照提煉出來的反映精神或理念的核心詞,重新改編故事,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寫出集中反映核心詞的組織自己的故事。假如提煉出“拼搏”一詞,“拼搏”就用一個故事來詮釋。當然,可能還有“創(chuàng)新”“團結”等,每一個詞都用一個甚至幾個故事進行詮釋。
3.組織文化的強化與培訓。首先,對全體員工進行組織文化培訓。培訓的方式首先是培訓講故事者??梢允墙M織領導、故事的當事人,也可以是宣傳者或者專家,但是,不管是誰,必須按照事先的策劃講,要把故事中想表達的理念講深刻、講生動,使每一個員工都記住、理解,并主動向新員工講解這些理念和故事。這樣,故事流傳起來了,企業(yè)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
其次,樹立和培養(yǎng)典型人物。在提煉和設計出組織文化并進行宣傳培訓之后,有一部分人能夠直接認同并接受下來,并用理念做指導,做出具體的行動。這就是組織的骨干。這時,組織把這部分骨干樹立為典型,充分利用其示范效應,使理念形象化,從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認同理念。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組織積累的文化典型逐漸增多,員工對理念的理解也逐漸加深;更重要的是,各部門為了尋找出更加合適的案例,會主動按照理念的要求處理遇到的具體事件,用組織的核心理念指導自己的各項工作,從而使組織文化理念對行為的影響作用真正發(fā)揮出來,把組織文化建設與生產經營活動結合為一體。
再次,以組織文化理念與價值觀為導向,制定管理制度。通過制度的強制,使員工發(fā)生符合組織理念與價值觀的行為,在執(zhí)行制度的過程中,組織理念與價值觀不斷得到內化,最終變成員工自己的理念與價值觀。
1.領導人的榜樣。理事長等管理層經營合作社的獨特方式稱為合作社文化,因而它建立在企業(yè)傳統(tǒng)、員工的價值觀念和個性基礎上。合作社的價值觀首先是要有責任感,對成員、消費者、合作者與社會負責任,并在合作社的生產經營中努力讓他們感到滿意;同時倡導每一位成員都要做有責任感的人。合作社文化對成員行為具有無形的約束力,經過潛移默化形成一種群體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實現外部約束和自我約束的統(tǒng)一;鼓勵成員自覺地融入到團隊中,在合作社內營造一種良好的團結合作的氛圍,自私的、本位的、不協作的成員是不受歡迎的,也是沒有前途的。合作社文化像一根紐帶把成員和合作社的追求緊緊聯系在一起,使每位成員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合作社文化要以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造一種能復制與放大核心價值觀的機制與策略,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策略(任用、培訓、績效與激勵、溝通等),將核心價值觀灌輸到成員的頭腦中、體現在成員的行動上,并結合合作社發(fā)展戰(zhàn)略與目標,形成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管理制度體系。
2.內部信息溝通。作為組織文化核心的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是組織文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組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念,但由于他們的資歷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一樣、受教育的程度也不相同等原因,使得他們的價值觀念千差萬別。組織價值觀念的培育是通過教育、倡導和模范人物的宣傳感召等方式,使合作社職工揚棄傳統(tǒng)落后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有利于合作社生存發(fā)展的價值觀念,并形成共識,成為全體職工思想和行為的準則。組織價值觀念的培育是一個由服從,經過認同,最后達到內化的過程。服從是在培育的初期,通過某種外部作用(如人生觀教育)使組織中的成員被動地接受某種價值觀念,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認同是受外界影響(如模范人物的感召)而自覺地接受某種價值觀念,但對這一觀念未能真正地理解和接受;內化不僅是自愿地接受某種價值觀念,而且對它的正確性有真正的理解,并按照這一價值觀念自覺地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由于合作社價值觀念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價值體系,因此在培育中要注意多元要素的組合,即既要考慮國家、合作社價值目標的實現,又要照顧職工需求的滿足。宣揚部門合作的好處,樹立部門和員工協作的榜樣。
3.加強民主管理。一直以來,農民始終無法回避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而合作社的價值就在于把農民組織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風險。更深遠的意義在于,農民在合作社可學會四樣東西:合作、民主、營銷和科技。傳統(tǒng)管理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由上而下的決策的程序,即使是對與社區(qū)居民利益攸關的一些事情的決策也是把村民排斥在外。民主形式的發(fā)展正從選舉民主向參與式民主、協商民主等模式演進,新模式均強調公民在間接選舉以外的直接民主。美國現代行為科學家利克特于1967年提出了領導的四系統(tǒng)模型,即把領導方式分成四類系統(tǒng):剝削式的集權領導、仁慈式的集權領導、協商式的民主領導和參與式的民主領導。他認為只有第四類系統(tǒng)——參與式的民主領導才能實現真正有效的領導,才能正確地為組織設定目標和有效地達到目標。參與式管理首先是發(fā)達國家在印度和東南亞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實施扶持項目中吸收村民參與鄉(xiāng)村建設的決策、管理的模式和經驗,進而逐步形成的一套內容相對確定的思想、理論、方法體系。
4.形象設計。組織形象是組織通過外部特征和經營實力表現出來的,被消費者和公眾所認同的組織總體印象。合作社進行形象設計,首先是提供貨真價實的商品,在品種、檔次、價格、款式、包裝等方面應有自己的特色;其次是提供優(yōu)質服務,要通過營銷行為文化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設計一般經過形象調查、形象定位和形象傳播三個階段。形象調查是了解公眾對本合作社的認識、態(tài)度與印象等方面的情況,為合作社形象設計提供信息。形象定位是在形象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合作社的實際狀況,用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高低程度對合作社形象進行定位。形象傳播是以廣告或公關方式,將合作社形象的有關信息向社會傳播,讓更多的顧客認識和接受,從而提高合作社形象。
欄目編輯:孫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