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穎雯
客家人善飲、養(yǎng)生,飲食上物盡其用,這與客家人的特殊歷史和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而今,他們早已在閩西生活許久,那盤菜、那碗湯、那壺酒,隱藏著的是他們與自然的對話,是他們對于生活的理解。他們對人熱情,對食材熱情,對生活熱情,而熱情之下,是智慧。
第一次到龍巖長汀,深感相見恨晚。這個山城,處處隱藏著驚喜。
長汀是“客家首府”,聚集著大量的客家人。從西晉至北宋年間,大量中原漢人南遷,抵達福建的客家先民最終落腳汀州府一帶,包括今長汀、寧化、上杭等地。在很長時間內(nèi),它是閩西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長汀古城里依舊保有相對完整而逶迤的唐宋古城墻,有文廟、城隍廟等置縣標(biāo)配的古建,還有早已停航的汀江古埠。午后,路過三元閣,隧道里坐滿了老人,他們清亮的山歌在隧道里回響,直撞擊耳膜。老阿姨們挽著胳膊,“嬉笑怒罵”,聽不懂客家話的我們,也不禁莞爾。生活里點滴的熱情與活力,讓長汀這座古城雖莊重卻不沉重。
我樂于與客家人打交道。
客家人的熱情和豪爽是直接而強烈的。貧瘠的土地、物資缺乏的生存環(huán)境,反而孕育了他們豁達的心態(tài)。他們在這群山之間安生,物盡其用,適時養(yǎng)生,倒也活得自在與豁達。而這里的食物,恰如其人——樸實與量足,是為熱情;熱情而節(jié)制,是為禮;物盡其用,是為智慧。
人如其酒
冬至前后,正是客家人釀酒的好時節(jié)——糧食豐收,農(nóng)忙已過,此時釀制的新酒,正好趕得上春節(jié)待客的宴席。
關(guān)于客家米酒,著實印象深刻。曾經(jīng)在龍巖培田游玩時,在一座閩西傳統(tǒng)古民居里,錯把米酒當(dāng)香茗,一飲而盡,一股沖勁在喉嚨炸開時,眼睛都睜不開了,晃過神來,卻有一股回甘在舌尖蔓延。于是,那杯米酒與那座九廳十八井,成了我對客家最初的印象。
客家人善飲。80后的阿樸,自幼時就經(jīng)常醉倒在酒缸邊,據(jù)說,阿樸的爸爸也是這樣“醉過來”的,尤其是還未添加山泉水再度發(fā)酵前的酒,客家人稱其為“酒娘”。酒娘甜度較高,只要一發(fā)酵出來,就深深地誘惑著小“阿樸們”前仆后繼。偷喝酒娘成了刺激又歡喜之事,大酒缸旁橫七豎八地躺著幾個“小醉鬼”,倒是風(fēng)趣。時至今日,客家人還會將米酒兌到白米飯里,日常食用。米酒滲透到客家人的日常,參與了他們大大小小的節(jié)日,裝滿米酒的錫壺擺滿供桌,錫壺越多,彰顯著家族人丁越發(fā)興旺與榮耀。儀式中,米酒澆進土地里,給客家人的群山和相互依存的土地也添上幾分醉意。
這方土地上,人如其酒——爽直而熱烈。
正所謂“客來莫寒酸,客走咸菜湯”,客家人生活較為節(jié)儉,待客之時,卻大方熱情,雞、鴨、魚肉擺滿宴席,長汀著名的“河田白斬雞”也是“席上??汀?。宴席上,酒是最為缺不得的,所謂“壺中無酒難留客”??图胰顺!耙钥痛汀?,招待兩位客人,可能會讓親朋好友一同上場,聊個天,吃個飯,喝大酒。即便現(xiàn)在有啤酒、白酒來“分瓜江山”,許多人還是習(xí)慣上壺米酒。這酒桌上規(guī)矩不少,如斟酒敬酒都得先來賓,后長輩,再他人;別人敬的酒若沒喝完,不能放回桌上,得一直端著。
我曾兩次機緣“闖進”人家的飯局,成了“客”,剛落座,飯未進口,即被敬上酒。長汀人上酒桌,不喝得酩酊大醉不罷休,而勸酒也是別有趣味。有緣相見,這酒得喝;吃了魚頭,“魚頭酒三杯”,逃不過;雞頭雞屁股、魚頭魚尾對著的客人,必須喝;這天聊得對頭了,更得喝。每杯酒都有“必喝”的理由,而這背后,除卻了客家人的熱情之外,還有客家人推崇的長幼尊卑,待客之道。當(dāng)一位客家人為你引經(jīng)據(jù)典,侃侃而談客家文化之時,你手中的這杯酒,也就成了表達敬意的最好憑借。
生于斯,食于斯
長汀此時正是吃大薯的季節(jié)。
我們在長汀吃的第一道美食,即是煎薯餅。大薯磨成泥,拌上大蔥、鹽、味精,放進熱鍋里煎至金黃,細細咬上一口,倒有濃郁的山藥味,如果能就著“兜湯”吃,味道則更美。這種粗糧的運用在長汀的飲食中并不少見。廣泛種植與運用番薯、木薯等粗糧,是種生存無奈,也是種生存智慧。閩西客家人遷徙的地方多為交通不甚便利的山區(qū),“汀地瘠多山”,加上原住民的排擠,并沒有足夠的良田以耕種水稻。于是,客家人物盡其用,細糧不足則用粗糧代,主糧不足還有瓜菜在,肉食不足可靠素食代。相較于“高貴”的魚翅燕窩,相較于華麗的刀工擺盤,它們更為實在、功利——吃得飽、可生存,成了最為重要的事。
深秋時節(jié),我們機緣巧合地參與了一場長汀人的家宴。長汀美食分量大,待客的餐桌上,汆豬肉、紅菇燉湯、白斬雞、豆腐丸等,一大盤、一大盆,甚至在廈門那細細長長的簸箕粄,在長汀也足有大拇指一般粗細。家宴席上雖沒有備酒,十幾道分量十足的菜肴也足以顯示主人的熱情。因為是家宴,大家吃得放松,小朋友也端著碗在媽媽身邊“指點江山”,裝得滿滿一碗。不消半個鐘頭,十幾份菜已是風(fēng)卷殘云。
家宴中一道紅菇燉湯,鮮味十足,是長汀人最愛的當(dāng)季好食。因長汀是紅菇的重要產(chǎn)地,紅菇的功效在民間被廣泛熟知與利用,這價格不菲的紅菇在長汀,卻成了道家常菜,甚至用紅菇燉燒腐竹,簡直算是“暴殄天物”。這個時節(jié)正是進補之時。客家人重食補,尤其對草藥多加利用,除紅菇之外,當(dāng)?shù)爻S糜跓鯗倪€有滋補強腎、寧心安神之效的石參根,清熱、滋陰降火的白花牛奶根等。這藥根飲食文化概源于客家先人在遷徙過程、山區(qū)生活中積累的豐富的草木藥效常識,而常行于醫(yī)療設(shè)備缺失的山區(qū),自然又更加重視食補養(yǎng)生了。
在阿樸的印象中, 除了燉湯外,客家人的進補食材以雞、鴨為主,尤其是雞肉。在長汀人看來,雞比鴨更為貴重,當(dāng)年物資缺乏時,過年的雞頭足足要擺上一整個正月才行。冬至?xí)r,一些長汀人還食用鹿茸和狗肉,民間流傳著“小狗補腎、中狗補血、老狗去風(fēng)濕”的說法。
客家人的食補,不僅僅體現(xiàn)在煲湯之中。他們的養(yǎng)生話題,第一個驕傲提起的總是女人的坐月子。酒娘是客家女人坐月子的必備營養(yǎng)品,可蒸蛋、燉雞,以起催乳之用;或加入炒過的黑豆和搗爛的生姜、紅糖,隔水燉上十幾分鐘,以起滋補、祛風(fēng)寒之效?!伴L汀的產(chǎn)婦是得到最好的調(diào)養(yǎng)的”,他們自信的臉容,仿若如是說。
食于長汀,是件幸福之事,人們在此生活,吃得當(dāng)季,吃得得當(dāng)。這一杯酒、一盆菜、一碗湯中,樸實而熱烈,是客家人的熱情,也是客家人的生活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