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錢穆與民國學風——以私立五華文理學院為中心

      2017-12-15 09:20:30
      安徽史學 2017年6期
      關(guān)鍵詞:五華思想史錢穆

      易 龍

      (中山大學 歷史系,廣東 廣州 430079)

      錢穆與民國學風——以私立五華文理學院為中心

      易 龍

      (中山大學 歷史系,廣東 廣州 430079)

      抗戰(zhàn)勝利以后,因與“科學考訂派”和“革新派”在學術(shù)取向、人事方面均不相協(xié),錢穆并未北上、東進,而是暫時棲身昆明私立五華文理學院。其時,錢穆講學多以中國思想史為主題,著述則以提振民族精神為宗旨。其教人則力反民國以來學者不讀書,競以新材料相尚的流弊;強調(diào)治學要讀基本書,要在掌握前人研究之大體的情況下繼續(xù)深入,以期轉(zhuǎn)變學風。

      錢穆;私立五華文理學院;學風

      抗戰(zhàn)勝利后,各大學文史系競相調(diào)整,力圖在戰(zhàn)后學術(shù)版圖中堅固壁壘,鞏固既有。因緣學風、人事,錢穆暫時棲身昆明私立五華文理學院*1944年冬私立五華學院開始籌備;1946年8月由于乃仁(1913—1975年)、于乃義(1915—1980年)昆仲聯(lián)合周鐘岳、盧漢、李根源、梅貽琦、熊慶來、于右任、翁文灝等正式發(fā)起成立;同年底遵照國民政府教育部部令,改稱私立五華文理學院;1949年12月該校宣布脫離國民政府;1951年分別調(diào)整并入云南大學和昆明師范學院;1955年12月其檔案移交云南省教育廳,私立五華文理學院正式結(jié)束。,進行了為時不長的教學活動。目見所及,學界相關(guān)研究除少數(shù)外*吳棠據(jù)其親歷,介紹了錢穆為五華人文科學研究班擬定的《文史書目舉要》,見氏著《錢穆及其〈文史書目舉要〉》,《江蘇圖書館學報》1984年第2期;一言根據(jù)云南省檔案館館藏相關(guān)檔案,首次簡介了錢穆在五華的活動,認為錢穆來五華的動因在于于氏兄弟“有志中國學術(shù)思想之研究”,似與史實不符,見氏著《錢穆講學在云南》,《云南檔案》2007年第2期。,多將錢穆相關(guān)活動置于傳記之中,且偏信《師友雜憶》,鮮有涉及其他材料;又分離生平、學術(shù),似深入有限*陳勇:《錢穆傳》,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312頁;郭齊勇、汪學群:《錢穆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頁;李木妙編撰:《國史大師錢穆教授傳略》,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32—33頁;其余不備舉。,給繼續(xù)相關(guān)研究留下空間。2009年6月出版的《私立五華文理學院檔案資料匯編》*云南省檔案館編:《私立五華文理學院檔案資料匯編》,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簡稱《匯編》。集中披露了錢穆在該院的教研活動。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上下比對,前后連貫,對于錢穆進退五華及與民國學風之關(guān)聯(lián),或可得一較近真的認識。

      一、道不同不相為謀

      1946年北大復員,錢穆回憶,稱:“舊北大同仁不在昆明者,皆函邀赴北平,但余并未得來函邀請。”言下之意,頗為唏噓。但他又謂:“倘再返北平,遇國共雙方有爭議,學校師生有風潮,余既不能逃避一旁,則必盡日陷入于人事中。于時局國事固絲毫無補,而于一己志業(yè)則虧損實大。因此自戒,此下暫時絕不赴京滬平津四處各學校,而擇一偏遠地,猶得閉門埋首溫其素習,以靜待國事之漸定?!?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第247—248頁。陳勇已注意到,“錢穆不是不想重返北大”,而是計劃落空,見氏著《錢穆傳》,第308頁。以京滬平津各校為是非場,唯恐于志業(yè)、學行有虧。其中深意,頗堪尋味。

      對此,萬里隔空的傅斯年另有考量*其實胡適的考慮更早,還在1944底,客居美東的胡適即有意邀請王重民“到那恢復后的北大去教授”,只是當時的形勢尚不容胡適仔細思量、全盤考慮。參見胡適:《致王重民》(1944年11月27日),耿云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1934—1949年)》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2頁。。早在1945年10月17日,他即致函胡適,論及北大史學系人員調(diào)整,謂:“史學系:從吾、毅生、子水、向達。非大充實不可。受頤必須拉回,愈早愈好?!币陨现T人皆與錢穆一樣,為北大舊人。又于少年新進,主張“史語所可以有人補充”,其實,這里應(yīng)該特指張政烺。不僅如此,傅斯年還將觸角延伸海外,大拉留美學人“元和新腳”如周一良、王毓銓、胡先晉、鄧嗣禹等。其中張政烺、王毓銓、胡先晉皆北大史學系畢業(yè)。傅斯年不顧“北大派”、“門戶”之譏,力主多延聘北大出身者,概因他認為“國文、史學有學風關(guān)系”,不容有失*傅斯年:《致胡適》(1945年10月17日),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全集》第7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297頁。。而錢穆則因“學風關(guān)系”,順理成章的被拒之門外。為何如此,這還得從1930年代初北平學界說起。

      1930年6月《燕京學報》第7期刊載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對此,胡適稱譽有加,傅斯年稱許之外又相對有所保留*鄧廣銘回憶,在北大讀書期間,傅斯年曾告誡他,“不要專信錢先生的一家之言”,又轉(zhuǎn)告傅樂煥,以為鄧氏“不應(yīng)專主錢說”。鄧廣銘:《懷念我的恩師傅斯年先生》,《鄧廣銘全集》第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頁。張凱亦注意及此,張凱:《“義與制不相遺”:蒙文通與民國學界》,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第141頁。。然而繼此以往,胡、傅與錢穆論學意見則多有不合。具體而言,錢穆早在1930年代初即對當時學界崇拜考據(jù)的風氣有所不滿,主張調(diào)和漢宋,倡言“非碎無以立通”、“義理自故實生”*錢穆:《古史辨》第4冊序,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4冊,景山書社1933年版,第4頁。。而傅斯年治學所主張的“專精斷代,有不顧前后之嫌”*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頁。。反倒是陳寅恪對于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國史大綱》稱譽有加。有學者指出,錢穆與主流派的關(guān)系經(jīng)歷了一個“由相知而合流到經(jīng)獨立的發(fā)展而不得不分道揚鑣”的過程*劉巍:《中國學術(shù)之近代命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35頁。。此說大體不誤,細究起來,尚有可議之處*細讀《師友雜憶》的相關(guān)章節(jié),參以上下左右的材料,體會其語境,錢穆對此似亦有自覺。浦江清1932年1月10日日記載“我提議辦一雜志,以打倒高等華人,建設(shè)民族獨立文化為目的,名曰《逆流》。逆流者,逆歐化之潮流也。覺明、以中、賓四皆贊同,不知何日能發(fā)動耳。我近日對于摩登主義惡感日深?!逼纸澹骸肚迦A園日記·西行日記》(增補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61頁;另據(jù)《顧頡剛?cè)沼洝贰ⅰ吨熳郧迦沼洝?、《禹貢》、《食貨》等材料,錢穆在北平時期,似有意與友朋辦一雜志,名曰《史學月刊》,關(guān)于此事,牽涉較多,另文詳論。。余英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錢先生自民國十九年到北平以后,表面上他已進入了中國史學的主流,然而他的真正立場和主流中的‘科學’考證或‘史料學’又不盡相合。”*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現(xiàn)代學人與學術(sh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頁??傊绻f北平時期的錢穆曾“預(yù)流”當時的主流學術(shù),那么這種“預(yù)流”實在是有所保留的。

      抗戰(zhàn)爆發(fā),民族主義情緒更加高漲,戰(zhàn)前北平即已出現(xiàn)的批判專尚考據(jù)的涓涓細流,至此聲勢大壯。本來就與主流派在學術(shù)主張、人脈關(guān)系方面*據(jù)顧頡剛的說法,錢穆在西南聯(lián)大“早被目為怪物”,又似乎遭受鄭天挺、羅常培的“縱橫捭闔”。參見顧頡剛:《致錢穆》(1940年5月28日),顧頡剛:《顧頡剛書信集》第3卷,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30頁;另錢穆對于北大解聘蒙文通一事,頗有意見,此事涉及較多,另文詳論。并不和諧的錢穆則公然另立“新史學”*關(guān)于抗戰(zhàn)時期的新史學,參考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shù)》,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9—58頁;劉?。骸吨袊鴮W術(shù)之近代命運》,第303—340頁。王汎森認為,隨著抗戰(zhàn)爆發(fā)及其由此引起的學術(shù)核心與邊陲地域的大調(diào)整,錢穆所受到的來自北平“新漢學權(quán)威的籠罩壓力不再像以前那樣大”,并暗示這與錢穆治學風格轉(zhuǎn)移之間互有關(guān)聯(lián)。參見王汎森:《錢穆與民國學風》,《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頁。的大纛。《國史大綱·引論》對“中國近世史學”的全面批判在戰(zhàn)時的大后方引起部分學人的激烈反響。比如毛子水就奮而欲作文批駁,傅斯年則不以為然地表示,“向不讀錢某書文一字”,劉節(jié)雖承認“此文頗有所見”,仍然認為錢穆“不知歷史有考訂史料與論次史跡之不同”,“真非知歷史者之言也”*劉節(jié)著、劉顯曾整理:《劉節(jié)日記》上冊,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頁。;但陳寅恪則許為大文章。傅氏所言,自為一時憤憤,不必當真;但由此而造成的心結(jié)與成見,則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稍減。戰(zhàn)后主持北大復員的傅斯年并未邀請錢穆北上,當事人均心知肚明,只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罷了。

      1946年11月26日,錢穆乘坐中央班機,由漢口轉(zhuǎn)昆明。《正義報》載:“該院籌備委員周介清、方國瑜、李季鄴、李幼舟……于乃義等暨各部門人員,與五華中學及教育學術(shù)界人士等數(shù)十人,前往機場迎接”。有意思的是,該報為壯大聲勢,特加“錢所長在戰(zhàn)時曾來昆,在聯(lián)大講學,滇人至為仰慕。此次卻平津各大學之聘,欣然再度南來”一語,將不能變成不為,只是不知當事人心中作何感想*《錢賓四教授應(yīng)聘昨飛昆·教育文化界人士將開會盛大歡迎》,《正義報》1946年11月28日,第4版,《匯編》,第44頁。。

      錢穆接受五華聘約后,于1946年夏臨時接受了上海市教育局舉辦的“中學教師暑期講習會”之聘,擔任史地組專家*《要訊匯志》,《申報》1946年8月3日,第6版。;而對暨大等校的誠邀則一概加以拒絕,此事另有索解。

      1930年代前中期的北平,除考據(jù)之學一家獨大以外,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也蔚然成風。時人指出:“以專攻中國社會史為口號的一派,他們的機關(guān)報為《食貨》半月刊,主其事者為陶希圣先生,他們頗有遙遙與禹貢促相桴鼓之概,該刊的文字雖則并不見得怎樣成熟,卻頗能以新思想解釋舊歷史,亦算是不失為這年頭史學界可喜之又一現(xiàn)象了。以上兩種,可以說是一年來顯而易見的史學界研究的新風氣,他們的成績?nèi)绾危F(xiàn)在還只能說是正在開始,有待于來日的努力?!?季杰:《一年來國內(nèi)史學之回顧》,《圖書展望》第1卷第4期,1936年1月15日,第43頁。與此同時,僻居嶺南的中山大學也起來同氣相求,他們的史學研究會及其《現(xiàn)代史學》,也注重現(xiàn)代史的研究。

      按照童書業(yè)的看法,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尤其唯物史觀者,大概只有陶希圣的《中國社會史》與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差堪有價值的作品。除此之外的大多數(shù)人“專用社會分析的眼光來研究中國歷史,這種方法本不算錯,因為他們運用最新穎的知識,把一切死氣沉沉的材料都化作活活潑潑的,叫人們勘破事實的表面而進一步探求一切歷史的核心,這確是很有史學革命的精神的。不幸他們大多沒有考據(jù)學的常識,而又不肯虛心的承受他人的成績,在研究中古以后的歷史,還能夠勉強對付,一到古代史上他們便不由得出了岔子。這是因為古代史的材料,大半只是些信口編造的謊話,不經(jīng)一番徹底的整理考訂,是沒法運用的。他們卻非常性急,一心要把中國古代社會的性質(zhì)在自己著作的一部書或一篇文章里完全決定,這除了運用主觀的成見,還有什么辦法?所以他們只要撿一段便于自己引用的文字,便可說古代的事實是如此的,或者用了他們的公式附會一段舊文字,加以曲解,也就可說古代的事實是如此的。他們雖自命為唯物史觀者,在實際上,他們的古史觀卻走上了唯心的路!”*童書業(yè):《唯物史觀者古史觀的批評》,童教英整理:《童書業(yè)著作集》第3卷,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662—663頁。

      平心而論,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與唯物史觀史學家多長于綜合,只是在綜合之前并未有扎實的史料作為基礎(chǔ),又基于某種特定的歷史觀與現(xiàn)實需要,好以己意曲解史料,其結(jié)論自然難以服眾,遭受批評乃在意料之中??箲?zhàn)爆發(fā),原來坐擁書城之便的研究者大半喪失基本研究條件,同時史學的社會功能被日益放大,而此種狀況恰恰給相當部分的社會經(jīng)濟史及唯物史觀者提供了馳騁想象的最大空間。因而其流弊被日益放大,以致引起不少嚴肅學人更激烈的批評。錢穆即為其中之一。

      時賢均樂道錢穆在《國史大綱·引論》中對于主流派即“科學考訂派”的批評,然而錢穆筆鋒之下,“革新派”即“宣傳派”更未能幸免。他說:“惟‘革新’一派,其治史為有意義,能具系統(tǒng),能努力使史學與當身現(xiàn)實相綰合,能求把握全史,能時時注意及于自己民族國家已往文化成績之評價。故革新派之治史,其言論意見,多能不脛而走,風靡全國。今國人對于國史稍有觀感,皆出數(shù)十年中此派史學之賜?!钡?,錢穆話鋒一轉(zhuǎn),強調(diào):“‘革新派’之于史也,急于求智識,而怠于問材料。其甚者,對于二、三千年來積存之歷史材料,亦以革新現(xiàn)實之態(tài)度對付之,幾若謂此汗牛充棟者,曾無一顧盼之價值矣。因此其于史,既不能如‘記誦派’所知之廣,亦不能如‘考訂派’所獲之精。彼于史實,往往一無所知。彼之所謂系統(tǒng),不啻為空中樓閣。彼治史之意義,轉(zhuǎn)成無意義。彼之把握全史,特把握其胸中所臆測之全史。彼對于國家民族已往文化之評價,特激發(fā)于其一時之熱情,而非有外在之根據(jù)。其綰合歷史于現(xiàn)實也,特借歷史口號為其宣傳改革現(xiàn)實之工具。彼非能真切沉浸于已往之歷史智識中,而透露出改革現(xiàn)實之方案?!卞X穆進而以更加沉痛的語調(diào)預(yù)言,如果“革新派”史家“有躊躇滿志之一日,則我國史仍將束高閣、覆醬瓿,而我國人仍將為無國史智識之民族也?!?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上冊,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版,第4—6頁。

      幾年以后的1946年6月15日、9月3日、12月5日,錢穆接連發(fā)表三篇文章,即《世界文化明日與新中國》、《中國政治與中國文化》(上)、《從歷史看中國社會》,直言不諱地批評唯物史觀?!妒澜缥幕魅张c新中國》一文中,錢穆以中西歷史演變?yōu)橐罁?jù),反駁馬克思的“以經(jīng)濟條件為一切中心之唯物進化論”,并認為“由奴隸社會進至封建社會之說,則更屬牽強”*錢穆:《世界文化之明日與新中國》,《三民主義半月刊》第9卷第4期,1946年6月15日,第7頁。?!吨袊闻c中國文化》(上)則質(zhì)疑“純經(jīng)濟觀者”的“文化精神全為經(jīng)濟形態(tài)所決定”的理論,以為“不若是其簡單”。他進而主張,“中國有中國之傳統(tǒng)。中國有中國之特性”*錢穆:《中國政治與中國文化》(上),《新中國月報》新第1卷第1期,1946年9月3日,第7頁。?!稄臍v史看中國社會》一文的意見,大體上與兩文相似。再加上《國史大綱·引論》中對于革新派的批評,早已盡人皆知。因此,此時的錢穆早已卷入了是非之中*早在西南聯(lián)大時期,聞一多即罵錢穆“冥頑不靈”,又聯(lián)大左傾教授幾乎無不視錢穆為公敵。參見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第251頁。。

      抗戰(zhàn)后期以來,知識界集體“左傾”且日益魚龍混雜,而上海學術(shù)界尤甚。戰(zhàn)后移席暨南大學的丁山對此深有感觸*桑兵:《國民黨在大學校園的派系爭斗》,《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82—384頁。。綜上所述,戰(zhàn)后的錢穆既不北上,更非東進,實因前者不能,后者不為。正在錢穆進退失據(jù)之際,昔年學生李埏誠邀共赴五華,無疑為其提供了暫時的容身之所。但是顯然錢穆志不在此,并很快從五華脫身,回鄉(xiāng)任教于新近成立的江南大學,不過這是后話了。

      二、講學與研究

      錢穆在五華講學共有兩段時間,第一次1946年11月底至次年7月*李埏記錢穆抵達昆明是在1946年10月初,不知何所據(jù),抑或記憶有誤。參見李埏、李伯重:《良史與良師:學生眼中的八位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頁。,第二次1947年9月至11月底或12月初,前后居停不過9個月而已。

      五華學院主要的文史研究機構(gòu)是文科研究所和文史研究會。就其時情形而言,前者尤為重中之重,該所自始即聘請錢穆?lián)嗡L;內(nèi)設(shè)研究員,并招收研究生作專題研究,計有歷史、語言、人類學、社會、文學等五部門*《私立五華學院籌備委員會為籌辦學院成立籌備委員會請鑒核備案呈(1946年6月15日)》,《匯編》,第14頁。。從學科設(shè)置來說,頗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相比文科研究所,文史研究會之設(shè)立,其宗旨在“便利業(yè)余進修”,“約集會員共同學習,以各就本身事業(yè)作精深研究,并整理西南文獻,養(yǎng)成樸實學風”。該會簡章第三條亦規(guī)定:“本院文科研究所導師,同時即為研究會當然導師,并由會長選聘名譽導師若干人作專題之指導?!蔽目蒲芯克鶎熍c員生均為文史研究會當然導師與會員*《私立五華學院文史研究會簡章》,《匯編》,第64—65頁。。雖然文科研究所重在專題研究并側(cè)重云南,與研究會宗旨有別,實則兩機構(gòu)、人員均重疊,儼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46年11月底錢穆初入五華,而在此之前,文史研究會已經(jīng)組織了多次學術(shù)講演。根據(jù)五華學院文史研究會講習日程表(1946年8月至10月)所示,從文史研究會正式成立至11月初改組,先后舉行學術(shù)講演26次,共計17人主講,其中賀麟4次,白壽彝3次,劉文典、羅庸、陳維庚、徐嘉瑞均2次,雷海宗、傅懋勣、李家瑞、納忠、林文錚、由云龍、胡毅、于乃義、夏光南、方國瑜、白之瀚各1次。賀麟的4次講演,分別題為儒家的性善論、宋儒中的朱陸兩派、儒家的知行合一論、儒家的歷史哲學。白壽彝的講題是中國歷史體裁之發(fā)展、歷史方法論、論歷史觀念。劉文典的題目均為莊子哲學引論。羅庸的講題是為學與為人、讀經(jīng)問題。陳維庚的講題即佛法與人生之關(guān)系、心理的能所循環(huán)。徐嘉瑞的講題是三百篇之采集與巫祝瞽史之關(guān)系、由《詩經(jīng)》中所見中國古代婚姻。雷海宗及以下分別為:先秦的書院與講學、大涼山夷人的家族與婚姻、滇西火葬墳?zāi)怪芯?、回教文化之出生與長成、中西文藝之交流、清季滇越兵事之始末、讀書的教育、云南文獻與文化、古代之中印緬道交通、漢晉時期中國治理、云南概要、建文出走之歷史觀與文學觀*《五華學院文史研究會講席日程表》,《匯編》,第82、83頁。。除賀麟、白壽彝、劉文典之講演較有系統(tǒng)外,其余則范圍至廣,所涉內(nèi)容亦越出純粹史學范疇,旁涉分科以后的哲學、宗教、心理學、文學、人類學等領(lǐng)域。

      也許是講演組織者意識到先前方式不足以言研究,所以1946年11月初文史研究會決定改為講習會,“仿章太炎先生在蘇州設(shè)講習會辦法”,并改進講演方式,“請各教授作專書或?qū)W術(shù)系統(tǒng)之講授”,“每講各須數(shù)次,并間次請其他教授作專題講演”,而且“此項講習會與在大學授課相同”*《五華學院設(shè)講習會》,《正義報》1946年11月1日,第4版,又見《匯編》,第94頁。。據(jù)五華學院文史研究會講習日程表,1946年11月至1947年1月,總共23次講演,計有4位主講人。其中錢穆7次:均為中國思想史(先秦)。劉文典6次:其中校勘學發(fā)凡4次,文選學2次。羅庸8次:均為中國文學史導論。姜亮夫2次:均為說史料*《五華學院文史研究會講席日程表》,《匯編》,第82、83頁。。一般而言,連續(xù)的專題講演,顯然更利于培養(yǎng)文史研究人才。

      關(guān)于講演,錢穆回憶:“及晤忠義(按:“忠”應(yīng)為“乃”,下同),其人純謹退讓,溫和可親,頗自欣慰。而忠義見余有病,亦絕不以五華一切雜務(wù)相擾,僅求余每周作講演一次或兩次。”*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第248、252頁。從1946年12月10日錢穆開始在五華第一次講演至其最后離開,其在五華僅就中國思想史就做了32次講演。臺灣聯(lián)經(jīng)版《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稱:“此三十二講應(yīng)系先生在云南五華書院講中國思想史所定講章,未成專書,亦未見詳目?!?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1冊,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公司1998年版,第393頁?,F(xiàn)據(jù)《匯編》,將錢穆五華講演列成下表:

      講演者時間講題主題記錄者錢穆1946年12月10日中國思想史(一)上古于乃義錢穆1946年12月17日中國思想史(二)孔子于乃義錢穆1946年12月24日中國思想史(三)孟子和其他儒家于乃義錢穆1946年12月31日中國思想史(四)墨子于乃義錢穆1947年1月14日中國思想史(五)道家思想于乃義錢穆1947年1月20日中國思想史(六)名家于乃義錢穆1947年1月28日中國思想史(七)陰陽家不詳錢穆1947年3月18日中國思想史魏晉南北朝時代后思想不詳錢穆1947年4月29日朱子思想不詳不詳錢穆1947年11月21日研究歷史的方法不詳不詳

      關(guān)于中國思想史的前七次講演內(nèi)容,后來由于乃義整理,前六講分別刊登在《五華》月刊(1947年第1至第6期),惟陰陽家思想一講,未見刊布。又據(jù)錢穆言,“余在五華所授,以中國思想史為主。在省立圖書館所閱書,以宋元明三朝諸禪師撰述,及金元兩代之新道教為主。尤以后者翻覽最詳,惜僅偶撰小文,未能萃精著作。”*錢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第248、252頁。僅從上表與錢穆的自述看,其時錢穆發(fā)表的著作尚有不少缺失,如能更完備地梳理其著述發(fā)表,則對于錢穆此時的學行當有更多“了解之同情”。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據(jù)李埏回憶,錢穆于1946年底寒假之后,曾為昆明的軍官學校教授古代軍事史,并撰寫有關(guān)春秋戰(zhàn)車、甲士、徒卒等論文,發(fā)表在1947年四五月間《民意日報·文史副刊》。參見李埏、李伯重:《良史與良師:學生眼中的八位著名學者》,第64頁。,錢穆在1946—1947年公開發(fā)表的著作如下表:

      時間刊名卷期題名1946年1月25日中央周刊第8卷第2—3期佛學傳入中國思想界之影響1946年4月1日中央周刊第8卷第12期總論南北朝隋唐的儒學1946年5月14日中央周刊第8卷第18期初期宋學1946年5月15日東方雜志第42卷第10期濂溪百源橫渠之理學1946年6月15日三民主義半月刊第9卷第4期世界文化之明日與新中國1946年6月25日改進第13卷第3期總論南北朝隋唐的儒學1946年7月16日怒潮第8期歷史之意義與價值1946年7月30日中央周刊第8卷第28期宋明儒學之總評騭1946年8月16日怒潮第9期中國歷史之特點1946年9月3日新中國月報新第1卷第1期中國政治與中國文化(上)1946年10月2日中央周刊第8卷第37期金元統(tǒng)治下之新道教1946年10月18日新中國月報新第1卷第2期中國政治與中國文化(下)1946年11月22日中央周刊第8卷第45—46期晚明學術(shù)1946年12月5日教育與社會第5卷第3—4期從歷史看中國社會1946年12月5日學聲第1卷第4期智德之門1947年1月1日思想與時代第41期讀康南海歐洲十一國游記1947年1月1日民意日報不詳中國之前途1947年1月15日中央周刊第9卷第3期論清儒1947年1月五華第1期中國思想史(上古)1947年2月1日思想與時代第42期靈魂與心1947年2月五華第2期三論老子之年代、中國思想史(孔子)1947年3月1日思想與時代第43期略論王學流變1947年3月五華第3期中國思想史:孟子和其他儒家1947年4月五華第4期中國文化新生與云南、中國思想史(墨子)、越徙瑯琊考1947年5月1日思想與時代第45期二程學術(shù)述評1947年5月五華第5期無限與具足、中國思想史(道家)1947年6月五華第6期中國思想史(名家)1947年9月思想與時代第47期朱子學術(shù)述評1947年10月思想與時代第48期正蒙大義發(fā)微1947年12月學原第1卷第8期陽明良知學述評

      以上文章除少數(shù)外,大體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即中國思想史,包括:佛學傳入中國思想界之影響、總論南北朝隋唐的儒學、初期宋學、濂溪百源橫渠之理學、宋明儒學之總評騭、金元統(tǒng)治下之新道教、晚明學術(shù)、讀康南海歐洲十一國游記、論清儒、中國思想史(上古)、中國思想史(孔子)、略論王學流變、中國思想史:孟子和其他儒家、中國思想史(墨子)、二程學術(shù)述評、中國思想史(道家)、中國思想史(名家)、朱子學術(shù)述評、正蒙大義發(fā)微、陽明良知學述評。上述20篇文章,當為錢穆積蓄已久之中國思想史之一部分,多為通論而非專題研究。第二類則為文化問題,包括世界文化明日與新中國、中國歷史之特點、中國政治與中國文化(上、下)、從歷史看中國社會、靈魂與心、中國文化新生與云南、無限與具足。這些文章大多討論中西文化比較等大問題。其實從錢穆的知識結(jié)構(gòu)來說,所謂“西學”乃是其中最弱一環(huán)*傅斯年曾譏諷錢穆西學知識皆得自《東方雜志》。參見錢穆:《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3冊,第173頁。。如此吃力不討好的大談西學,除有不得為人道的苦衷外,當還有其他用心的考量。

      海通以還,中國在與東西方列強的角力中,屢屢失敗。在國人的認識里,原本的強弱之別,漸漸變成文野之分。清末以來的中國人對于自己的文化越來越不自信,相反“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若神圣”??箲?zhàn)雖然勝利,可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卻沒有恢復,對于國史,也是“開卷即破銅爛鐵”,不知“圣賢大義”*柳詒徵:《致王煥鑣》(1939年11月3日),《柳詒徵書信序跋選》,2013年印,第14頁。。對此,錢穆深感痛心。在對“東西雙方的思想體系”,作了“幾個清晰的比較”*錢穆:《靈魂與心》,《思想與時代》第42期,1947年2月1日,第6頁。以后,他堅定地以為,“只有農(nóng)業(yè)文化,才是人類文化中之最理想,最正宗,而最有價值的”文化。中西文化發(fā)展道路迥異,中國當前的弱勢只是暫時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更是一小段而已,沒有必要灰心喪氣。只要中國這個“農(nóng)業(yè)民族有地大物博的環(huán)境,與聰慧勤奮的人民,則他們自易努力富強,超過他們的敵人”*錢穆:《中國歷史之特點》,《怒潮》第9期,1946年8月16日,第10、11頁。。最后他信心滿滿地預(yù)期,“明日的世界文化,一定是一個近于整面的大全體的文化。一定是一種農(nóng)業(yè)文化,一種受過新科學洗禮的新的農(nóng)業(yè)文化”*錢穆:《世界文化之明日與新中國》,《三民主義半月刊》第9卷第4期,1946年6月15日,第8頁。。從歷史中求得史識,追尋中國民族文化繼續(xù)生長的不竭動力,是錢穆的畢生追求。限于學識,錢穆的論斷或許很難擺脫格義附會之嫌,但其“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卻值得后人景仰。

      三、教人讀基本書

      錢穆治學,素以博通、高明自期,然其深知:教人卻必須從讀基本書開始,不得躐等。而民國以來之學風,多與其基本理念背道而馳。賀昌群曾謂:“大抵一時代有一時代的學風,一番新史料的發(fā)現(xiàn),必有一番新學問的領(lǐng)域,能夠占在新學問的領(lǐng)域中利用這番新材料,就是學術(shù)上的前驅(qū)者,陳寅恪先生稱此為‘入流’,反乎此而不聞不問,自以為坐井可以觀天者,謂之‘未入流’。但我想入流與不入流,有時亦不在以能獲得新材料為目的,近來學術(shù)界因為爭取發(fā)表新材料的優(yōu)先權(quán),往往令人有玩物喪志之感。所以尤在要明了學術(shù)研究的新趨向,然后才知所努力,在思辨上有深澈的眼光,文字上有嚴密的組織,從習見的材料中提出大家所不注意的問題,所以學術(shù)的思考上也有入流與不入流之別?!?賀昌群:《歷史學的新途徑》,《中學生》第61期,1936年1月1日,第141頁。要之,自從傅斯年提出“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只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桑兵、張凱、於梅舫編:《近代中國學術(shù)思想》,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59頁。以來,后學新進一味以新材料炫人,置基本書不讀,流弊所及,至于今日而不止。

      有鑒于此,錢穆親自為研究班的學生擬定《五華學院人文研究班文史學科三年修業(yè)綱領(lǐng)》,修業(yè)綱領(lǐng)分閱讀、講討、撰述三部分,而重點又落在閱讀之上。在錢穆看來,閱讀中國傳統(tǒng)基本典籍,實為“通曉前人之大體”、“有寬博成系統(tǒng)之知識”*錢穆:《學術(shù)與心術(shù)》,《學龠》,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頁。的不二法門與基本前提。閱讀分兩種,一為導讀,由教師輔導研讀,一為自讀,由學者自由讀書;所讀書又分精讀書、參考書、泛覽書三類;并且規(guī)定“泛覽書以自讀為主,參考書介于二者之間。資高者,導讀居十分三,自讀居十之七。資魯者,導讀居十分七,自讀居十之三。中材隨其資性而進退上下之?!?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1冊,第386頁。所擬書目如下表:

      基本書名參考書泛覽書備注周易王弼注(十三經(jīng)注疏本)、程氏易傳、朱子本義無無尚書注疏本、蔡傳、尚書今古文注疏古文尚書疏證、古文尚書考、尚書余論、禹貢錐指無詩經(jīng)毛傳鄭箋(注疏本)、朱子集傳、毛詩傳疏讀風偶識、詩古微、詩經(jīng)原始、韓詩外傳無左傳杜預(yù)集解(注疏本)、春秋大事表、春秋左傳詁左通通釋、竹添光鴻左氏傳箋高才生讀左傳,可兼治公羊傳、谷梁傳、國語、春秋繁露小戴禮鄭注并疏、朱子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禮記訓纂無高才生可兼窺儀禮、周官、大戴禮、白虎通諸書論語論語集解(注疏本)、朱子集注、論語正義論語義疏、朱子語類論語之部、洙泗考信錄、論語通釋、論語注、孔子編年、先秦諸子系年、孔子集語無孟子趙岐注并疏、朱子集注、孟子正義朱子語類孟子之部、孟子師說、孟子字義疏證、孟子考信錄、孟子編年、孟子要略、先秦諸子系年無墨子墨子間詁先秦諸子系年、錢穆墨子無莊子郭象注、莊子集釋、莊子集解、莊子故無無老子王弼注先秦諸子系年、老子辨無荀子荀子集解先秦諸子系年高才生治諸子,可兼涉列子、公孫龍、韓非、呂氏春秋、淮南子諸書史記三家注、史記志疑無無漢書漢書補注無無資治通鑒胡三省注通鑒地理通釋、讀通鑒論無通典無無高才生治通典可旁窺鄭樵通志、文獻通考楚辭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朱子集注、辨證、后語無無昭明文選李善注無無陶淵明集自選自選無杜工部集仇兆鰲注、杜詩鏡詮無無韓昌黎集東雅堂本朱子韓文考異、方世舉考訂編年昌黎詩無無蘇東坡集馮應(yīng)榴合注、王文誥編注集成無無古文辭類纂經(jīng)史百家雜鈔、王先謙、黎庶昌兩家續(xù)古文辭類纂無高才生治歷代詩文可各就性之所近,旁窺博涉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無高才生治許氏說文,可兼治爾雅、廣韻諸書近思錄江永注無高才生治近思錄,可兼窺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諸書

      上述二十四種典籍及參考書、泛覽書,分三年讀,“資高者,一年讀八種,以全讀為度。質(zhì)魯者,一年讀四種,三年讀十二種”*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1冊,第391頁。,并且規(guī)定誦讀之先后順序。據(jù)吳棠回憶:第一年精讀書有《左傳》、《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荀子》、《史記》、《古文辭類纂》、《說文解字》、《近思錄》;第二年精讀書有《詩經(jīng)》、《小戴禮》、《莊子》、《漢書》、《通鑒》、《通典》、《陶淵明集》、《韓昌黎集》;最后一年精讀《周易》、《尚書》、《楚辭》、《文選》、《杜工部集》、《蘇東坡集》*吳棠:《錢穆及其〈文史書目舉要〉》,《江蘇圖書館學報》1984年第2期,第66—67頁。。中國傳統(tǒng)學問無外乎經(jīng)史小學,詞章尚在其次,以上所列24種基本典籍及其參考書、泛覽書,大體已經(jīng)囊括了中國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如能循此途徑,苦讀進階,則庶幾學成有望。從錢穆所列書目及閱讀之次第來看,基本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之過程;同時這一由子史而入經(jīng)學、典章制度,再旁涉集部之路徑,也隱約可見錢穆早年讀書修持之路數(shù)。參考書、泛覽書之選擇尤見錢穆兼采漢宋、融貫今古的學術(shù)風范*1933年5月9日,錢穆應(yīng)朱自清之邀,在清華講演《龔定庵》,朱自清在日記中感慨系之:“蓋錢意調(diào)和漢宋,其志甚偉云?!敝靻躺帲骸吨熳郧迦返?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頁。。

      李埏后來回憶,錢穆除講授思想史以外,“又向五華提出設(shè)‘專書’選讀課,先定七種古籍,由文史系學生選習?!?李埏、李伯重:《良史與良師:學生眼中的八位著名學者》,第63頁。他自己則親任《左傳》導師,命李埏輔導。這種在基本典籍上下功夫的好處,姜亮夫曾以成都高等師范學校的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他說:“進入成都高等師范學校,遇到了好幾個學識宏通、人品極高的名師”,尤其林山腴、龔道耕二位先生,他們“教我讀基礎(chǔ)書。在成都幾年,我好好讀了《詩》、《書》、《荀子》、《史記》、《漢書》、《說文》、《廣韻》,這些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基礎(chǔ)。這是我自認一生治學的得力處,其實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基礎(chǔ)功。龔先生說:‘這些書好似唱戲的吊嗓子、練武功’,林先生教人:作詩萬不可從讀詩話、讀史萬不可從讀史論入手。這些話使我一生奉為圭臬?!易哉J一生治學的根柢與方法,都是這兩位先生之賜,為我一生所不能忘的。”*姜亮夫:《姜亮夫自傳》,《文獻》1980年第4期,第187頁。

      講討則強調(diào)導師主講而學生質(zhì)疑問難,以期相得益彰,互相啟發(fā)。其內(nèi)容則包括“通論大義”和“小學入門”兩類。其中“通論大義”又包含四種:一、經(jīng)學通論、群經(jīng)大義、經(jīng)學史,二、國史大綱、史學方法,三、文學史綱要、文學概論、文學批評,四、思想史大綱。每一種之后,又簡要闡明此學問之門徑,比如:“欲治經(jīng)學,必自清儒漢學家入。須先讀江藩《漢學師承記》,可知清代漢學家大概。再讀錢穆《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可知漢宋門戶之是非得失?!敝劣凇八枷胧反缶V”,則以“中國思想史三十二講”作為參考,并強調(diào)此講演“或先講諸子學通論、理學綱要、佛學大旨,再進而治思想史之全部”。小學入門則涵蓋三部分:一、目錄校讎學大要,二、文字、音韻、訓詁、校勘、考據(jù)學大要,三、性理學大要。他特別強調(diào),這三大類為“指導入門路徑及方法”。因為課程的入門性質(zhì),所以“每一講題,至多不得超過半年”,且須開列必讀書?!懊恳恢苤炼嗖坏贸^四小時。三年內(nèi)擇要講授,每講一題,學者須一律聽受”*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1冊,第392—393、394—395頁。。這一風格,一如錢穆往日在北大講授中國通史之方法,既能首尾一貫,本末兼具,又可鼓勵學生課下自學,以期遠到。

      撰述部分,錢穆將其細分為日記(類似曾國藩《求闕齋日記》體例)、聽講筆記(體例類似《朱子語類》、《傳習錄》)、讀書日鈔(讀書心得)、思辨錄(包括讀書過程中之疑問、體會、師友質(zhì)辨)、劄記(要求有組織、有心得)、論文、詩文習作等七類。在錢穆看來,由循序漸進讀書進而練習撰述,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只不過,必須先做好日記、聽課筆記、讀書日鈔、思辨錄這四關(guān),才可以進而“試做劄記”,且“須有組織、有心得”*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編委會整理:《錢賓四先生全集》第41冊,第392—393、394—395頁。。經(jīng)過這一階段訓練,乃可將劄記連綴成文,學問至此方可水到渠成。再進而作詩習文,則不僅可以檢驗所學,亦可陶冶性情,此所謂讀書、養(yǎng)心二者得兼。以上錢穆所擬定的綱領(lǐng),一秉先正教人成法,注重從審音開始,進而識字、讀書,最后進窺圣賢之精義;同時這一綱領(lǐng)又較為重視學生的心性涵養(yǎng)。明眼人當不難看出錢穆的用心,只是世風轉(zhuǎn)移之下,未必能夠如人所愿。

      短短幾年后,新中國建立,伴隨這一歷史進程的“革新派”真有了“躊躇滿志之一日”,只是國史未必如錢氏預(yù)言“束高閣、覆醬瓿”。但已然發(fā)生的天翻地覆,卻繼續(xù)將兩邊不討好的錢穆打入政治與學術(shù)的邊緣地帶。

      Ch’ienMuandAcademicTendencyintheRepublicofChina——FocusingonWuhuaPrivateCollegeofArtsandSciences

      YI L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430079,China)

      After the victory of Anti-Japanese War, due to the contradiction in academic tendency and personnel matters between the School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the Revolutionists, Ch’ien Mu lived temporarily in Wuhua Privat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Kunming instead of going back to Peking University and going to the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t that time, the themes of Ch’ien Mu’s lectures we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e purpose of his writings was to carry forward national spirit. He taught people to go against the malpractice that scholars didn’t read classics but to advocate new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To change this academic atmosphere, he emphasized that to pursue studies one need to read classic books and continue with it after knowing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from previous scholars.

      Ch’ien Mu;Wuhua Private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academic tendency

      K825.81

      A

      1005-605X(2017)06-0094-09

      [本文受中山大學“三大建設(shè)”專項資助。]

      易 龍(1985- ),男,安徽廣德人,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汪謙干

      猜你喜歡
      五華思想史錢穆
      錢穆的容與化
      錢穆的容與化
      做人與處世(2021年3期)2021-05-07 15:05:17
      五華獅雄山遺址的考古收獲及其性質(zhì)——與《五華獅雄山》考古報告作者的商榷
      廣州文博(2020年0期)2020-06-09 05:13:54
      憶孔明
      青年生活(2019年35期)2019-09-10 00:25:43
      論錢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五華紅木文化產(chǎn)業(yè)園開業(yè)
      父親對錢穆的教誨
      為什么弱者難以接近正義——一個思想史的考察
      東南法學(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費孝通學術(shù)思想史識認
      Kinetics of Reactive Extraction of Nd from Nd2O3 with TBP-HNO3Complex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象州县| 鄂尔多斯市| 台山市| 丹棱县| 泰来县| 东宁县| 公安县| 威海市| 镇远县| 大洼县| 固安县| 股票| 馆陶县| 阿坝| 宝应县| 抚远县| 始兴县| 临沭县| 东光县| 平顺县| 阳西县| 车险| 鄂州市| 新化县| 海伦市| 三都| 宁化县| 奉新县| 马关县| 水富县| 大同市| 潞西市| 高安市| 琼结县| 明溪县| 治县。| 高尔夫| 元氏县| 阿坝县| 密云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