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彬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283-02
一、設計思想
本課為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中的第二課時內容。它以斯大林的工業(yè)之路、農業(yè)集體化到斯大林模式三個板塊展開,呈現了蘇聯歷史上厚重而具有深遠影響的一段歷史進程。而影響這一歷史進程的核心人物就是赫赫有名的斯大林,它富有傳奇色彩,也極具爭議,但20世紀的歷史注定與他有深深的關系。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秉持唯物史觀原則,力圖引領學生從客觀的社會現實、個人的政治夢想和國家責任角度去認識那個時代、那些事、那些人。在史實的一一展示中,拉開歷史的篇幅,在激蕩的歷史潮流中,品味時代的脈動、國家的危機、人民的期盼、政治家的責任和失誤,同時冷靜思考選擇的希望和嚴峻挑戰(zhàn),思考著過往的是非對錯,評判著過去的人和事,震顫著心靈的同時也啟迪著我們的思想,引領我們去反思。
二、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部分
呈現一則讓學生覺得不可思議的材料,激發(fā)學習熱情?!?0世紀30年代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第一次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后有10萬美國人申請移居蘇聯。——《大國崛起》”。
設計意圖:對于學生的定勢思維來說,美國人移居蘇聯就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但《大國崛起》的引注說明這是真實存在的史實。對學生的定勢思維無異是當頭棒呵,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產生疑問,從而把教學引向深入。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認識兩個重要史實:一個是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一個是1928—1937年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和工業(yè)化建設的迅速推進。通過激趣、設疑、解惑的教學流程,讓學生理解蘇聯工業(yè)化建設對西方失業(yè)大軍的吸引力,也更能理解資本主義國家深陷經濟危機給蘇聯工業(yè)化帶來的機遇。
第二環(huán)節(jié)斯大林的工業(yè)之路。
通過對斯大林參加革命活動后的事跡簡介,讓學生對斯大林有個初步的認識。斯大林曾經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大元帥,是蘇聯執(zhí)政時間最長(1924-1953年)的最高領導人,對二十世紀的蘇聯和世界影響深遠。
引導學生從“革命者”“領導者”“建設者”“政治恐怖風暴”“反法西斯戰(zhàn)爭英雄”等角度初步認知斯大林,從而產生新的疑問:歷史人物為何如此復雜?我們究竟應如何評價他?我們以前的認識是否太片面了?到底還有什么秘密我們不知道呢?
1.危機下的選擇
呈現如下材料,感知斯大林開始執(zhí)政后蘇聯面臨的困境及其突圍的選擇。
材料一1922年蘇聯仍處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包圍之中,國內工業(yè)生產極其落后,1928年蘇聯的工業(yè)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1/8,全國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
——《大國崛起》。
材料二你們愿意讓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被人打垮而喪失獨立嗎?如果你們不愿意,那么你們就應當在最短期間消滅它的落后狀況,并且在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展開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的速度。別的辦法是沒有的。
——斯大林《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感知當時蘇聯面臨“被打跨”的危險,進而思考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工業(yè)生產和國防實力對比的差距等等,
2.資金的困局
斯大林確立“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戰(zhàn)略,目的在于迅速實現國家工業(yè)化,提升國防實力,保障國家安全。但面臨的困難非常多,首要的就是資金和機器設備問題。
材料三1926-1928年,蘇聯對重工業(yè)機械設備需求量的60-90%依靠進口滿足,依靠本國生產只能滿足紡織廠的機器需求量的35%。此外,在“戰(zhàn)爭警報”的背景下,1927年加強了對鞏固國防能力的關注。當時蘇聯軍工廠的生產力水平極低,甚至低于1916年的官營和私營工廠的生產力水平。與法國相比,蘇聯軍事工業(yè)在戰(zhàn)斗機生產能力上僅達其1/7,坦克1/20,機槍1/2等等。
——康晏如《國外學者論蘇聯工業(yè)化》。
設計意圖:蘇聯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重工業(yè)機械設備絕大多數只能依靠進口,在“戰(zhàn)爭警報”的背景下,國防能力的提升極其緊迫,加強重工業(yè)的發(fā)展需要巨大的資金,特別是外匯資金。對于社會主義蘇聯來說,不能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樣開展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或者采用借債來積累工業(yè)化資金。學生隨之產生疑問,蘇聯會采取什么辦法來積累工業(yè)化資金呢?
3.農民的貢獻
材料四 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具體的歷史條件下,蘇聯經濟工業(yè)變革的技術層面又要求大量購買國外現代技術設備。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源。而當時蘇聯工業(yè)化的資金保障問題只有通過本國資源——改變國內生產與消費比例關系的途徑來實現。
——[俄]阿列克謝耶夫《工業(yè)文明背景下的俄國命運》。
設計意圖:對于蘇聯這樣一個農業(yè)國來說,工業(yè)化發(fā)展急需的巨額資金只能“通過本國資源——改變國內生產與消費比例關系的途徑來實現。”“農業(yè)集體化”成為蘇聯唯一的選項。因此,斯大林不得不拋棄新經濟政策,開展全盤集體化運動,以滿足國家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引導學生認識“農民為國家工業(yè)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再次展示蘇聯工業(yè)化成就圖表,明確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給蘇聯帶來了巨大變化,“到1937年,蘇聯完成兩個五年計劃,工業(yè)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說明蘇聯的工業(yè)化建設成就突出。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引導學生理解“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和負面影響,包括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農民犧牲太多、社會潛伏的危機等。
4.模式的形成
在上述材料的展示中,引導學生明確“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是國家戰(zhàn)略核心,而實行農業(yè)集體化、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采取高度集中管理等都是保障國家戰(zhàn)略核心的政策依托,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成為常態(tài),個人權威的樹立成為必然。從而順利引出“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否定市場作用;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思想上強化思想控制,個人崇拜。這一板塊的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解讀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從而加深理解和認識。
第三環(huán)節(jié):各抒己見。
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觀察斯大林的工業(yè)化及其斯大林模式,可以從蘇聯角度、西方角度、發(fā)展中國家角度展開,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提取信息和分析問題。
設計意圖:對照新中國與蘇聯的歷史,感覺親切的同時也有很多感慨。新中國成立后,全面學習和照搬照抄蘇(下轉292頁)(上接283頁)聯模式,新中國的工業(yè)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犯了很多錯誤,教訓是深刻的。在新的歷史時代下,在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應該提煉怎樣的主題并進行論述?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評價能力和認知能力。
本課的教學要避免徹底的批判和否定現象,也要避免絕對的肯定和褒揚情形,要秉持客觀原則和唯物史觀,以歷史的畫卷徐徐打開,在欣賞和點評中去認識、去感知、去評判,才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從而形成認識歷史、社會的核心素養(yǎng)和必備品格,這是歷史教育的責任,更是歷史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劉興法.讓高中歷史課堂充滿“人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6.
[2]茅海建.史料的主觀解讀與史家的價值判斷[J].近代史研究,2007.
[3]郭富斌.歷史教育的視野與情懷——我的教育思想[J].中學歷史教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