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遠
摘 要: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和興趣一樣,都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fā)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更為重要,它關系著一個人未來一生的成長。而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要著力在專心聽講的習慣、主動識字的習慣和用于表達的習慣上下工夫。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34-02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和興趣一樣,都是最好的老師。
何為學習習慣呢?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fā)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下面我就談一談,在實際的小學低年級教學工作中,是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的。
一、專心聽講的習慣
上課專心聽講,集中注意力,這是學生一節(jié)課有所收益的前提。我經常告訴學生,聽講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認真聽老師的“講”,二是認真聽其他同學的 “講”。老師課堂上講的要么是啟發(fā)思維的問題,要么是講解重難點的知識,你只有在認真聽課的基礎上,才能對老師所提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才能有所收獲。而聽學生的“講”呢,也就是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首先,認真傾聽是一種對他人最大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問題的答案,就在這些同學的口中迸出。當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要注意聽,邊聽邊想,同學回答得對或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么地方;如果讓自己回答該怎樣說才好。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因此,我就和孩子們達成了一個共識:用你的行動告訴老師你在聽。在別人講的時候注意聽的同學,是目不轉睛的,手腳是不亂動的,而且會邊聽邊思考,意見相同時他會輕輕點頭。若需要補充或有不同的看法時,等這個同學說完,馬上舉手站起來發(fā)表自己不同的見解。認真聽的孩子最聰明了,眼睛最亮。因此,課堂上,當發(fā)現(xiàn)某個同學溜號了,我都會這樣說:“老師看誰的眼睛最亮!”孩子們自然明白了我的用意,個個坐得筆直,眼睛瞪得大大的,看向黑板。
二、主動識字的習慣
對大多數(shù)低年級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識字,而大量、機械的識字不但枯燥乏味,還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語文的信心。在教學生字時,我先教給學生學習生字的方法:讀、寫、記、找?!白x”是讀準生字的音;“寫”是寫一寫自己認為難寫的字;“記”是用一些方法記住生字。在這里我想具體談談“記”。實際上生字教學是比較枯燥的,怎么樣才可以讓學生對冰冷的漢字產生興趣呢?我在識字方法上做了些嘗試。我充分地利用了課后習題中“我的發(fā)現(xiàn)”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將識字的方法歸納到一起:“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加一加”、“減一減”、“合一合”、“拆分法”、“組合法”……總之,在最初的日子里,每識一個字,我都會不厭其煩地追問:“你是怎么記住這個字的?”實際上,學生交流識字方法的過程,又是一次鍛煉口語表達的機會。此外,我還總結出一些識字的方法。如:形象記憶法、故事法、兒歌記憶法、字謎記憶法、歸類法、字理識字法。我還鼓勵孩子們走出課堂識字,如識記廣告牌、包裝袋、警示語、牌匾、報紙上的字。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識記生字的興趣有增無減,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可貴的是,在日常的學習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就學會了記憶生字的方法。最后來談談“找”,“找”是給生字找朋友,也就是組詞,通過組詞可以學生幫助理解字義,了解到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詞語中,乃至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表示的意思也有不同,從而感受到我們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把方法教給學生之后,每當教學生字時,就讓學生分成小組按照方法去自學生字。交給學生一段時間后,再去檢查,效果還不錯。學生學得輕松,生字也記得牢。這樣學生也慢慢掌握了學生字的方法。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也將有很大的幫助。
三、勇于表達的習慣
低年級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較差。如果在課堂上,只是老師一味地講,學生無法參與其中,他們一定會覺得枯燥乏味,這節(jié)課與他們無關、老師的講解和說教離他們很遠。那么他們左顧右盼,毫無興趣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引導學生去“說”,鼓勵他們去“說”,不僅使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機會,又潛移默化地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這里的“說”,當然不是漫無邊際地亂“說”。在我的課堂上,我習慣于傾聽,喜歡追問,我覺得這是兩個很好的習慣。微笑著傾聽,是一種無聲的鼓舞,它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表達充滿自信,學生也會從老師的眼神里讀出自己是被尊重和認可的。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小到可以糾正一個字的字音,大則可以探尋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有認真傾聽,才可以捕捉到學生發(fā)言中的閃光點,甚至由這個點加以啟發(fā),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比既定答案更加精彩的回答??赡墚斃蠋煹亩加羞@樣的經歷: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精心設計了某個問題,學生在回答的時候就是說不出正確的答案。這時候,也許由于時間的緊迫,急于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往往你自己會把答案一骨腦地說出來,然后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其實,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一次又一次參與和表達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談。通常在學生無法正確表述答案的情況下,我總是會沉得住氣,先不去打斷他,任由他去說,如果他的回答接近了答案,我會一點一點地啟發(fā)和點撥,往往學生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我精心設計好的“陷阱”中;即使學生的回答是錯的,我也會先肯定他勇于發(fā)言這種精神,然后引導他去“說”。我覺得這樣做,既滿足了他小小的虛榮心,又給了他下次參與學習的自信心。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體會到,語文課堂上讓學生多“說”有益。記得在講《溫柔的手》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人們問小姑娘,她的媽媽叫什么名字的時候,小姑娘的回答是‘媽媽……好媽媽……她為什么會這樣說?”孩子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有的說 :“她可能根本不知道媽媽的名字?!蔽荫R上追問:“她不知道媽媽的名字,說明她的年齡怎么樣?”孩子們馬上會意地齊聲回答:“她太小了!”一個追問,輕松地解決了小姑娘的年齡問題?!斑€有別的看法嗎?”我又問。這時候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是不是她當時太著急,忘了媽媽的名字?。俊蓖瑢W們都笑了。我也笑著點點頭:“恩,有這個可能,你想得還真細!還有其他的看法嗎?”看到兩個同學都答對了,其他孩子更坐不住了:“老師,我覺得,是她太愛媽媽了,所以才說她的媽媽叫好媽媽。”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我滿意地笑了。我知道,是恰當?shù)膯l(fā)、適時地肯定讓孩子們敢“說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