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三妹
【摘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這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靈魂,無不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中學語文教學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這也是全面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在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古詩文教學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實踐中,筆者把古詩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引導學生“對古詩文的淺吟低唱、把古詩文與生活對接起來、與古人心靈對話”等三個方面的嘗試,很好地品味了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魅力,感悟了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涵,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
【關鍵詞】 古詩文 傳統(tǒng)文化 淺吟低唱 生活對接 古今對話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11-110-02
0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從詩經(jīng)的淺吟低唱,到楚辭的仰天長嘯、諸子百家的思想光華、史記漢書的歷史長卷、唐詩宋詞的華美辭章、明清小說的藝術形象……這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靈魂,無不承載著先人的智慧,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
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掌握語言符號,優(yōu)化思維品質,浸潤母語文化,涵養(yǎng)人文情懷。”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中學語文教學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這也是全面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的要求。在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古詩文教學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將古詩文教學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讓學生領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傳承與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對古詩文的淺吟低唱、把古詩文與生活對接起來、與古人心靈對話”等三個方面的嘗試,很好地品味了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魅力,感悟了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內涵,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培養(yǎng)了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一、在淺吟低唱中品味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魅力
首都師范大學中華吟誦教育研究中心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建順說過:古人把上學叫“讀書”,把教師叫“教讀”;古人形容學校是“朗朗書聲”,形容優(yōu)秀詩文是“膾炙人口”;古人作詩、作文、作曲,都是先吟后寫。漢詩文基本上是先吟后錄的,所以基本上是口頭作品。國際知名學者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舉行的《古典詩歌的吟誦和教學》公益講座中說:“古人寫詩,都是先吟后寫的。學詩,必須要學習吟誦,教師學會正確的吟誦,才能將孩子引上古典詩歌學習的正途。”
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所以久為傳誦,主要是因為這些作品用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景交融、能把讀者引入想象空間的美好意境。
吟唱,在古詩文教學中無疑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過吟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吟唱中走進詩詞意境,品味優(yōu)秀詩文的語言魅力,而且通過吟誦,學生易于熟記成誦,甚至永生不忘。
例如教學《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我先用徐建順版示范吟唱了一遍,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對詩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我教學生吟唱知識:“吟”,聲調抑揚地念;唱,依照樂律發(fā)聲;吟誦要領:1、據(jù)平長仄短韻拖腔(平音符號:“—”、仄音符號:“|”、拖腔符號:“∽”)。2、據(jù)詩歌情感,定音節(jié)的高低起伏。如下:
(“— ”讀長音,“|”讀短音,“∽”讀拖音)
— | | | — | — | — — | | | ∽ | | — — | ∽∽∽
投 我 以 木 瓜,報 之 以 瓊 琚。 匪 報 也,永 以 為 好 也!
— | | | — | — | — — | | | ∽ | | — — | ∽∽∽
投 我 以 木 桃,報 之 以 瓊 瑤。 匪 報 也,永 以 為 好 也!
—| | | | | — | — | — | | | ∽ | | — | ∽∽∽
投 我 以 木 李,報 之 以 瓊 玖 。匪 報 也,永 以 為 好 也!
掌握了吟唱技巧后,學生饒有趣味的跟著吟誦,就這樣,學生在反復的淺吟低唱中,走進了詩歌的意境,品味了詩經(jīng)語言的音樂美,而且很快的熟記成誦。
又如教學《詩經(jīng)·蒹葭》,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用劉冬穎版的吟唱導入,清麗婉轉的腔調,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學生津津有味的聽著,不知不覺的沉進了詩歌的意境之中。完了,我問學生:“好聽嗎?喜歡嗎?想學嗎?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詩經(jīng)·蒹葭》”。接下來的學習,學生在濃濃的學習興趣中讀詩、品詩、唱詩,在邊吟邊賞、邊唱邊悟中傳承發(fā)展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二、在與生活的對接中感悟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涵
語文學習,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古詩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都是難懂的文言文,且與現(xiàn)代生活相距甚遠,教師費力的講解翻譯,學生費力生硬的背誦,結果還是沒能記住沒能理解,甚至對古詩文產(chǎn)生了厭惡抗拒的心理,更別說是傳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了。北京盛魯杰教授的一個講座,讓我腦洞頓開,豁然開朗,試用于教學實踐中,課堂效果顯著,學生愛上了古詩文,在古詩文的學習中,心靈得到浸染,審美情操得到熏陶,學生變得愛美、尚美,樂觀向上。
盛教授說:“語文教學沒別的,就是提出幾個問題,語文教學要善于把語言文字與生活對接起來。”“簡單、真實、有效,就是最好的教學”。把語言文字與生活對接起來,把語言文字想象成生活畫面,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教學《江雪》一詩,可以設計以下幾個追問,引導學生把語文與生活對接起來:
1.為什么鳥飛絕?(生答:下雪了)
2.雪下完了還是繼續(xù)下?何以見得?(生答:繼續(xù)下,主人公披蓑戴笠)endprint
3.哪個字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心情?(生答:“獨”字表現(xiàn)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詩人釣的是寂寞而不是魚)
4.展開想象并描述畫面,深入體會,你如何看待詩人的孤獨感情?(生答:在一個鳥飛絕、人蹤滅的下雪天,詩人披著蓑衣帶著斗笠,撐著一葉扁舟,獨自一人來到江中釣魚,天茫茫,地茫茫,千山萬徑,唯我一人,是何等孤獨!但詩人享受這份孤獨,天地歸一,江中垂釣,樂在此中,此情此景,唯我欣賞,唯有我懂)
這樣的層層追問,把語言文字與生活對接了起來,引導學生去品讀,結合生活畫面去思考、去賞析、去悟情,簡單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實而有效。
又如教學《題都城南莊》(催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1.詩中寫了幾個人?是男人還是女人?多大年齡?臉色神情如何?為何有此神色?他們關系怎樣?(生答:兩人,一男一女,青年,佳人,緋紅含羞,互相愛慕、互有好感、一見鐘情)
2.他們有沒有告白?佳人去哪了?何以看出?表達詩人什么感情?(生答:沒有,“佳人不知何處去了”許是搬家了,出嫁了,桃花依舊,但人面不見,人去樓空,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惆帳等等,都或隱或現(xiàn)地表達出來了)。
3.你還從詩中讀到了什么?有何啟示?(生答:我從這詩中懂得了對于生活中一些美好的東西,一定要及時抓住,一旦錯過就再也回不來了,后悔莫及,愛情如此,親情亦如此!例如趁父母還健在,要及時行孝,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這樣的教學,拋開繁瑣艱澀的詩意翻譯和死記硬背的背誦,只需設計幾個問題,與生活場景對接起來,就可以引導學生走進詩歌、深入生活,品讀悟情,積極思考,感悟人生,讓人興趣盎然,富有情味,回味無窮,獲益良多,很好地傳承發(fā)展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涵和人文內涵,這就是最好的教學!
三、在與古代仁人心靈對話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
光輝燦爛的中國古詩文,承載著古代仁人志士的胸懷和思想,對于學生的性格塑造和人格培養(yǎng),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我們學習優(yōu)秀的古詩文,影響人的不是靜止的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那鮮活的生命,實際上是為了認識那些偉大的靈魂,即所謂“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閱讀古詩文,可以和古代文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交流:讀《飲酒》,我們與陶淵明對話,獲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恬淡的心境;讀《行路難》,與李白對話,學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臉酚^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與杜甫心靈交流,培養(yǎng)“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操;讀《愛蓮說》,與周敦頤交流,學到“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清正廉潔的風骨人格;讀《岳陽樓記》,與范仲淹對話,讓我們懂得,作為年輕人不僅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讀《魚我所欲也》,與孟子心靈交流,接受儒家思想道德倫理的洗禮,培養(yǎng)我們“舍生取義”的民族氣節(jié)……,這些古仁人向我們呈現(xiàn)他們整體的人格、氣質、風骨。在他們身上有著高尚的靈魂,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同古代文人進行心靈的溝通,感悟人生真諦與宇宙哲理,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養(yǎng),凈化靈魂,健全人格,傳承美德。
[ 參 考 文 獻 ]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新編》 王玉德 鄧儒伯 姚偉鈞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6年9月.
[2]《唐宋詞鑒賞辭典》傅德岷、盧晉主編 湖北辭書出版社 2005年“中華詩文鑒賞典叢”.
[3]唐瑛.百年來古典詩文今譯的回顧與反思[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2(05):238-2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