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深入設計實驗探究,強化指導實驗方法

    2017-12-11 09:29:33許亮奚峰
    創(chuàng)新時代 2017年11期
    關鍵詞:鉤碼省力支點

    許亮 奚峰

    “探究性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所在,能夠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實驗探究的有效性,避免形式主義的探究,避免為探究而探究,避免偽探究真驗證的尷尬。我認為要避免以上情況,做“真”探究,就必須深入設計實驗探究活動,強化指導實驗方法。下面我就以《什么是機械》和《怎樣移動重物》兩課為例,說說如何精心設計實驗探究。

    一、正確把握課堂目標,積極創(chuàng)設探究環(huán)境

    《什么是機械》一課是指導學生從總體上認識機械。教學中,一般教師多是提出“什么是機械”“下面哪些物品是機械”“這些物品有什么作用”的三連問,并出示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工具讓學生討論,最后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說出機械的定義,或者教師直接出示機械的定義。我覺得這樣的教法對小學生來說毫無意義,本課的目標并不是要給學生灌輸“機械”的定義,而是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些工具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從而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特點—能夠幫助人們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所以,與其讓學生盲目地討論、空談,還不如讓他們選擇一些工具來具體做一些事情,然后與沒有工具進行對比,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工具的作用。

    為了使探究更加有效,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要注重對探究實驗進行科學指導。

    【案例一】

    1.創(chuàng)設情境:制作小掛板,并掛到大木板上。材料:1塊木板、2顆螺絲、1根鐵釘、1段長鐵絲。

    2.教師讓學生討論交流怎么做。

    生:在小木板頂部旋上2顆螺絲,在螺絲上纏上鐵絲,再在大木板上釘個釘子掛上去就可以了。

    【教師出示提前完成的樣品,為學生實驗指明方向,避免學生沒有目的地亂弄?!?/p>

    3.學生實驗。發(fā)現(xiàn)徒手操作比較困難,提出需要工具:螺絲刀、錘子、老虎鉗。

    4.教師出示螺絲刀、錘子、老虎鉗,詢問誰用過這些工具,怎么使用,讓學生前來演示,并向學生強調注意事項。

    【本環(huán)節(jié)是該探究活動前的重要指導?,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沒有使用這些工具的經(jīng)驗,容易因操作方法不當導致實驗時間過長,也容易產(chǎn)生安全事故。教師可以讓有經(jīng)驗的孩子來演示,然后適當糾正、強調,這一方面是對演示的孩子的一種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更能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力?!?/p>

    5.學生使用工具完成小掛板的制作。交流感受:這些工具分別有什么好處?

    生:不用螺絲刀,螺絲只能用手旋進去一點點,手還很疼,用了螺絲刀可以很輕松就旋進去了。

    生:沒有錘子的話根本就沒有辦法把釘子釘?shù)酱竽景迳稀?/p>

    生:不用老虎鉗的話只能用手使勁掰、反復掰才能弄斷鐵絲,手很累,鐵絲粗一點的話就更難了。

    【有了先前的實驗方法指導,避免了時間的浪費,大大提高了實驗成功率,學生也更能感受到使用工具后帶來的好處。】

    6.接著出示生活中的筷子、小刀、掃帚等學生經(jīng)常使用的工具,說說它們的用處和優(yōu)點。

    7.最后交流使用這些工具的共同優(yōu)點。

    生:用的力氣變小了。

    生:做事情變輕松容易了。

    ……

    【從學生運用熟悉卻不熟練的工具進行實踐,到熟練地運用工具,發(fā)現(xiàn)使用工具的共同優(yōu)點,從而揭示“機械”這個概念就順理成章,一點也不突兀了,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p>

    二、充分挖掘學生前概念,化繁為簡地設計探究步驟

    《怎樣移動重物》一課主要引導學生認識杠桿的結構、作用以及用途。杠桿是學生在生活中最廣泛接觸到的一種簡單機械,部分學生也有“杠桿可以省力”的前概念,比如用棍子撬動重物,用起子開罐頭蓋等。只是他們不了解除了“杠桿省力”,還有“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更不清楚蹺蹺板、天平、剪刀、鑷子、釣魚等都屬于杠桿原理。當然,有了“杠桿可以省力”的前概念,學生很容易理解杠桿的三個作用點:阻力點、支點、用力點,只是他們并不清楚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

    怎樣設計實驗來探究三者的關系成為了本課的重點?!霸谄胶獬邇啥藪煦^碼”是研究阻力點、支點、用力點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最經(jīng)典的方法。平衡尺兩端可掛鉤碼的位置一般有四五個,“鉤碼掛在哪里”“怎樣掛鉤碼”“掛幾個鉤碼”成了實驗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有的教師雖然強調了這三個問題,甚至出示課件,但是仍然無法阻擋學生“亂掛一氣”的激情,導致實驗既費時間,探究效果也很差。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學生實驗的目的性不夠明確,操作沒有條理,實驗中掛鉤碼的針對性不強。

    為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在設計實驗時思維跨度不能過大,更不能放任學生的“偽探究”,而是要牢牢把控學生的心理,順著他們的前概念往深處挖掘,一步一個腳印,把他們引向正確的探究之路。

    【案例二】

    1.教師出示兩個平衡尺和鉤碼,并請學生為大家演示杠桿是如何工作的。

    兩位學生上來演示:在一端任意位置掛上3個鉤碼(兩個鉤碼位置不同),另一端用手撬杠桿。

    【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杠桿或在其認知中的杠桿一般為省力杠桿,而平衡尺會激發(fā)學生潛意識中“平衡”的概念,使他們默認把鉤碼掛在對稱的位置,這樣會對研究阻力點、支點、用力點三者的關系形成阻礙。所以,教師要先牢牢抓住學生潛意識里的“杠桿”概念來搭建,以消除“平衡”概念的不利影響。一般教師在演示的時候往往只用一個平衡尺,我設計時特意選用兩組來進行對比,以便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同?!?/p>

    2.教師讓學生說一說這兩個杠桿的阻力點、支點和用力點分別在哪里。(強調邊說邊指)

    3.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說一說這兩個杠桿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阻力點的位置不一樣,一個在第一格,一個在第四格。

    師引導:也就是說,一個杠桿的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是一格的距離,一個杠桿的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是四格的距離。endprint

    【用兩個學生來組裝兩個不同杠桿,是為了突出杠桿的不同,并順著學生的思路引出“距離”概念,便于學生理解后面的實驗探究。在這里,教師沒有必要向學生引入“力臂”概念,那樣只會徒增學生的困惑?!?/p>

    4.學生已經(jīng)明白杠桿可以省力,教師請學生說一說這兩個杠桿哪個更加省力。

    生猜測。

    5.教師請兩位學生分別再來撬撬看,感受一下哪個杠桿更省力。

    生體驗:我們感覺這個(距離一格)省力一點。

    6.沒有參與體驗的學生感受不到哪個杠桿更省力,讓兩位學生自己想辦法讓大家能用眼睛直觀地看到哪個杠桿更省力。

    學生討論并總結方法:在相同用力點位置上掛鉤碼,把阻力點的鉤碼翹起來用的鉤碼少的較省力。

    【用鉤碼來代替用力點,讓學生“眼見為實”,更加具有說服力。實踐中,兩個杠桿的用力點的位置一定是相同的,并且只能在同一個位置上掛。同樣,后面學生親自探究也需遵循這一要求。】

    7.學生實驗:選擇平衡杠桿另一端任一位置作為動力點掛鉤碼。發(fā)現(xiàn)小組間所用的鉤碼數(shù)不一樣,有的用的鉤碼數(shù)比阻力點還多。此時,教師適時引出杠桿不都是省力的,并請學生猜測原因。

    【這里是學生真正開始動手操作,他們可能會按照自己的意愿胡亂掛,所以實驗前一定要再次明確實驗要求:只能選擇一個位置,只能掛在那個位置。學生明白后很快就會完成任務,通過小組間的匯報比較發(fā)現(xiàn)問題,繼而引發(fā)阻力點、支點、用力點之間的關系探究?!?/p>

    8.分小組探究阻力點、支點、用力點之間的關系。指定各小組阻力點的位置和鉤碼數(shù)量,把各小組分2個鉤碼的阻力和4個鉤碼的阻力分別掛在4個阻力位置(同一位置)進行實驗,記錄表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

    【本實驗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探究三者之間的關系。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分小組探究,每個小組負責一兩種情況,最后匯總數(shù)據(jù);二是每個小組把所有情況都做一遍,最后討論結果。兩種方法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運用得當都是可行的。不過無論哪種方案,都離不開實驗前的指導:按照一定順序實驗,不漏掉任何一種情況。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容易獲得科學的實驗數(shù)據(jù),便于分析,也更容易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探究習慣。采用圖表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出阻力點、支點、用力點三者的關系,給學生視覺上的沖擊,繼而通過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讓學生完成從直觀到理性思維的過渡。】

    9.交流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最后引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平衡杠桿。

    【在前面扎實有效的探究實驗基礎上,得出結論是水到渠成的事。學生充分理解了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后判斷生活中的工具是否為杠桿,是什么類型的杠桿就會容易得多了?!?/p>

    三、綜述

    《神奇的機械》這一單元還有另外四節(jié)內容都是建立在前兩節(jié)內容的基礎上的,探究方法類似。兩個課例,我都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設計“分解式”探究實驗,一步步引領學生走向“科學”的探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充分認清自己的定位,只做學生的引領者,充分把握學生的認知剛需。在設計探究實驗時還要遵循幾項基本原則,一是緊緊貼近生活,二是順著學生的思路,三是注重實驗的指導。這樣在授課的時候學生才會感興趣,教師才會得心應手,課堂教學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歡
    鉤碼省力支點
    對2022年安徽中考物理卷一道題目的商榷
    例談極值法的應用
    『新幫手』讓菜農采收省時又省力
    “頂端托管”增收省力省心
    自動化養(yǎng)雞 省力又高效
    讓“預習單”成為撬動教與學的支點
    給自己一個支點
    快樂語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5
    預設與生成齊精彩 知識共能力同和諧
    文理導航(2016年15期)2016-05-25 04:36:07
    一個動能與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小實驗
    找到撬動變革的支點
    澄迈县| 重庆市| 内江市| 阜南县| 沈丘县| 茶陵县| 商丘市| 内黄县| 施甸县| 泰和县| 侯马市| 滨州市| 闻喜县| 古交市| 汉川市| 海淀区| 昌都县| 盱眙县| 井冈山市| 宁武县| 西平县| 绥宁县| 宜章县| 叙永县| 武功县| 固镇县| 保康县| 南岸区| 兴和县| 含山县| 西青区| 宜宾县| 无棣县| 玉环县| 澄城县| 静安区| 志丹县| 宁化县| 大理市| 丹巴县|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