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鳳韻
無論是字詞句篇,還是語修邏文里都包含著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我們從用民族語言書寫的作品感受到傳統(tǒng)與文化的歷史厚重感,從而接過文化傳承的衣缽;我們從別人表達自己情感的作品中感悟到生活與人生,從而影響我們自己的人生表達。人類的閱讀也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發(fā)性的一個審美過程。如同人不會生來就會閱讀,人的審美也不是天生的。深厚的審美素養(yǎng)是建立在情感的熏陶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基礎之上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經典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藝術意境進行理解、感受、體驗,得到賞心悅目、怡情養(yǎng)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益。
一、審美與審丑
到底是什么是美?什么是審美?在語文教學中,美是否僅僅就是散文中的美景或者是抒情文章中作者的強烈情感?審美是否僅僅只是朗誦那些優(yōu)美的語言和感受教科書上所寫的主人公的崇高思想品質?朱光潛在《談美》里說道,園里的那顆古松,植物學家、木商和畫家所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古松的形象隨著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要看到古松的美,就應該如同畫家一般抱著美感的態(tài)度,丟棄木商的實用態(tài)度和植物學家的科學態(tài)度??梢娒兰炔皇菍嵱玫?,也與科學無關。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本來是一篇很好的審美啟蒙作品,卻曾經引起很大爭議。一方面,有學生對《背影》中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發(fā)出異議,認為父親在文中不守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是不對的,是會造成惡劣影響的。實際上,這就是一個認識美的問題,交通規(guī)則的遵守與否,是屬于實用價值方面,用實用價值的標準去否定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是不合理的也是錯誤的。因為實用和美本就是不完全統(tǒng)一的,有時甚至正是因為實用理性和情感之美之間的錯位越大,我們所能體會到的美感也就越深刻。在《背影》一文中,父親為兒子去買橘子,如果從實用角度來講的話,讓年輕的兒子去買更加方便,可是文中的父親執(zhí)意要去。越是不顧交通規(guī)則,不考慮自己的安全,就越顯示出父親對兒子的疼愛超出他對自身的關注。另一方面,有學生認為文中對父親爬上月臺的描寫不夠瀟灑,這段文字作為背影中最為經典也是最為動人的場景,先不說現實中朱自清的父親已經是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而且身體有些肥胖,文中那樣的描述比較真實,重點在于這樣一段十分令人感動的文字,為什么有學生在讀完之后會覺得“不夠瀟灑”。這就關乎到另外一種美,也就是審丑。這里的丑不是單純對于外表的美丑的視覺判斷,而是用一種丑的描寫去表達美的情感。這在美學上是“化丑為美”,在體會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要不單能夠審美,還能審丑。
美育的第一步,就是抱以美感的態(tài)度去欣賞作品,這種美感的態(tài)度是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的。在欣賞美的同時,我們也要能體會到那些丑帶來的美。美是一種情感價值,對學生美育的過程就是找到學生情感開啟的密碼,與學生一同進行生命的體驗。
二、直觀美到理性美
審美活動的初級階段是審美感知,同一個景物,情境和性格的差異會影響到人的感受與判斷。因此在老師和學生共同去欣賞一篇作品的時候,學生的體驗和老師的體驗肯定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近幾年一直強調文本解讀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感悟,但是實際上,這種多元感悟越來越偏離審美的軌道。一個原因是文本并不能承受無限制的多元解讀,它是有它深層的意脈和文體的審美規(guī)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作為一個讀者,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是不能完全拋棄文本和作者而放任自我。在尊重不同人的審美體驗和尊重文本內在意脈之間看似存在著矛盾,但是實際上兩者是一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美育就是要在文本和讀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引領學生正確地感受文本之美。
因為教師比學生更具有認識美和感受美的審美能力,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的最開始,就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將美育目標納入課的內容之中,而不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隨意發(fā)揮。例如酈道元的《三峽》一直被認為是寫自然之美的佳作,最普通的講法,即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作者描寫三峽的文字進行賞析,體會三峽之美。于是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套語:“這篇文章從正面描寫了……側面描寫了……通過對比襯托展現了大自然的美?!边@一類大而化之的贊賞,而沒有具體分析,感受不到美在哪里。在酈道元《水經注》里“三峽”的注文中還提到袁山松的《宜都記》和盛弘之的《荊州記》,三者對于三峽的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為什么單單酈道元的《三峽》能夠成為寫三峽之美的經典作品呢?如果老師事先對于文本有足夠的研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酈道元的三峽之美而下足功夫,就可以將三者對于三峽的描述進行對比,感受酈道元的版本在遣詞造句上的精妙之處,從而真正感受到文字之美和文本之美。
因為學生審美經驗的不豐富,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美并不一定能夠順利到達心靈。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很多時候,被作品中的美感染,并不需要通過理性認識和邏輯思維的反復作用,而僅僅是一種直覺在剎那間就讓我們感受到了美。這種浮光掠影的審美體驗是浮于表面的,單單只知道美,卻不知道怎么個美法。因此,在這種直覺性的審美之后我們還需要向理智情境提升,在審美對象的分辨和評價過程中,深層次地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趣?!对娊洝返姆磯浩茸非笞杂桑峨x騷》的憂國家愛人民,《白楊禮贊》對民族脊梁的謳歌,這都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去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發(fā)掘其深層意味和文章主旨,在發(fā)現美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升華。錢理群曾經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批評過一種分析作品的線性思維模式:“時代是苦悶的,作家必定時時處處陷入單一的苦悶之中,他寫的每一部作品必然充滿單一的苦悶感。這種分析不能說一定是錯的,但是它武斷的根據時代背景限制了文章的美學價值。郁達夫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及姿態(tài)充滿了悲涼、雅趣和俗趣的交織美,詩人沉浸在悲涼的秋中,并不是什么自身悲苦的表現,而是一種人生的享受,是對秋的衰敗和死亡的享受,是人生一種高雅的境界?!?/p>
三、審美的再創(chuàng)造
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激發(fā)學生感受美、欣賞美之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把從這些經典作品中所積累下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轉化成自己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從讀到寫的整個過程,本身就是由欣賞、鑒賞到創(chuàng)造美的一個過程。對于教師來說,設計教學內容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一堂好的課也離不開教師在課堂上所展現的課堂結構之美與教學語言之美。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于美的認識和創(chuàng)造首先是模仿和嘗試性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作為最高的目標,讓學生成為創(chuàng)造美的主體,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創(chuàng)造美。例如語文教材中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平凡人民所煥發(fā)出的人性光輝,僅僅靠歷史或者書本中的人物,對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洗禮是有限的。然而在每個時代,都會有這樣的人物,他們也真切的存在現實之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親自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將書本與實踐結合,歷史與時代結合,真正的吸取到精神美的養(yǎng)料,從而使自身的思想品質得到一個質的飛躍,這也是創(chuàng)造美的一個過程。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認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學校要教人學會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沒有美就不能生活,讓世界之美創(chuàng)造出人本身之美?!边@也是美育的目的。在語文教育中,閱讀教學是實施美育的最好途徑,讓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這就是詩意地生活的基礎。
[作者通聯(lián):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