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筱寧
“散步”一事雖小,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散步》一文雖短,但有著綿長的情懷。許多人讀莫懷戚先生這篇美文,總是于字里行間中品味出濃濃的尊老愛幼之美德。然而,在我看來,需建基于整體把握文本,關(guān)注與體會作者建構(gòu)與運用語言材料的妙處,才能較為準確地歸納文章主題。
首先,“我”最重要。
查看《散步》全文,強調(diào)“我”或“我的”地方不只一處。比如開頭:
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接下來有: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然后意見發(fā)生分歧時:
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guān)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 我說:“走大路。”
最后有:
這樣,我們就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散步》是一篇文質(zhì)優(yōu)美的散文,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一定要先引導他們整體把握課文,不可拘泥一隅斷章取義。而從整篇文章來看,文中反復出現(xiàn)了第一人稱代詞“我”,或者以“我的”這種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占據(jù)了課文大半篇幅。由此可知,“我”是整個家庭的主心骨:既要孝順母親、關(guān)心妻子,又要呵護、照顧孩子。散步的四個人當中,“我”最重要。
況且,《散步》作為一篇文質(zhì)優(yōu)美的散文,而散文這種文學體裁主要是反映作者的某種訴求。顯而易見,作者莫懷戚反復強調(diào)突出“我”或“我的”的原因就在于“我”在家庭中的作用可謂舉足輕重,“我”是全家的頂梁柱,是最高決策者,也是家庭事務的承擔者。“我”很重要,重要不僅僅要尊老愛幼,更是代表了中年一代人的那種承前啟后的擔當意識與強烈的家庭責任感。
所以,作者借助散文這類文學體裁實現(xiàn)其訴求的主體意義的同時,有意識地對語言進行了這樣的建構(gòu)與運用——以第一人稱敘述作為主體,突出了“我”的重要性。
其次,對稱性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
追求語言的對稱美,是我國文學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徐遲先生曾說道:“散文是怎么來的呢?散文是駢文中來的。我們中國有一個很好的寫文章傳統(tǒng),就是造句常常是一對一的……有名的漢賦,以及后來的駢文,都是對句,一句對一句的。”
查看《散步》全文,對稱性語言是一大特色。它不僅僅在于語言形式的優(yōu)美,而且從對稱性語言的內(nèi)涵方面,簡直表達出“我”在左右平衡著一個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肩背上的責任。
比如: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四人散步,分成兩組:“我”與我的母親一組,“我”的妻子和兒子另一組。這一對稱性句子在表面上體現(xiàn)出“我”與妻子在尊老愛幼方面分工明確,然而從“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種語言表述方式來看,家庭的主心骨其實在“我”身上。)
再如:她(母親)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一對稱性句子頗具味道——隨著“我”長大、母親衰老,兩人的角色發(fā)生轉(zhuǎn)換,“我”轉(zhuǎn)變成照顧母親的人。前后兩個“聽”字的一致性自然引導出如今的“我”在家庭方面的重任。)
又如: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保ㄟ@一對稱性句子點明四人兩組散步的共同點,親情之愛上升為生命傳承的意義與高度。)
還如: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第一組對稱性句子亦可從前后兩個“聽從”和“聽”字看出“我”的責任重大,不亞于民族領袖在嚴重關(guān)頭之時;第二組對稱性句子說明“我”的最終抉擇也是從家庭責任等方面權(quán)衡考量的。)
最后文末一段: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三組對稱性句子節(jié)奏明快,且與主題意義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強化出深沉、莊嚴的表達效果——衰老的生命與年幼的生命之間的傳承以及中年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心理感受和責任。)
顯然,作者建構(gòu)與運用對稱性語言,不僅在于弘揚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更在于表現(xiàn)作為家庭中流砥柱的中年一代人所肩負的主體意識與使命感。
再次,關(guān)鍵詞:背。
“背”的切入十分自然:
從開頭部分“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鋪設,到母親為了成全孫兒走小路引出“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一句,再到“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切入,最終“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一“背”字層層渲染,步步鋪陳,最后情感升溫、戛然而止。
查看《散步》全文,這一“背”字可稱得上《散步》一文的靈魂,它既可以背負起這篇課文對親情、對生命詮釋的重擔,也可以洞悉我們的責任要用肩膀、用脊背作出莊嚴的承載。
“背”由上“北”下“月”構(gòu)成?!氨薄痹凇墩f文解字》解釋為兩個背靠背站著的人,從字形來看,頗似散步時發(fā)生的“分歧”:“我”為了母親,選擇“平順”的大路;兒子為了“有趣”,希望走小路?!氨场钡南掳氩糠质且粋€形旁“月”,一般跟人體的部位器官有關(guān),如“膀”“胳”“腦”“肩”等。因此,這一“背”字可視為“尊老”和“愛幼”(“北”)都要放在“我”這樣一個肩膀脊背上(“月”)來承擔。我們既要背起“尊老”的重擔,也要背起“愛幼”的重擔,這一“背”足以想見以“我”為代表的中年人在家庭、社會所負的責任之重。
所以,文章最精彩的地方應該是最后一節(jié)我們不是“散步”而勝似“散步”的方式:我背起了母親“散步”,妻子背起了兒子“散步”。一個是兒子背起了媽媽,另一個是媽媽背起了兒子。前者我們“尊老”,后者我們“愛幼”,共同用一個象征責任的“背”承載了起來。這一“背”不僅背起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而且還背起家庭的重任與中年一代人的使命。這一“背”字,從字的構(gòu)成形式到文章的內(nèi)在邏輯,雙向地直指課文的主題。
綜上所述,《散步》的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值得我們關(guān)注,因為我們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可以指導他們有意識地積累、梳理與整合語言材料與言語經(jīng)驗,使他們將自己獲得的言語經(jīng)驗自覺地在實踐中加以運用。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jié)構(gòu)的基礎層面。
《散步》的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另一層原因則是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立足于文本的整體把握,透過最具特色的語言材料,去理解、分析作者建構(gòu)與運用語言的思想傾向。如前所述,可以綜合三個方面(①“我”很重要;②對稱性語言建構(gòu);③關(guān)鍵詞:背;)來歸納課文主題。如此一來,在通過語言材料的建構(gòu)與運用進行歸納文章主旨這一方面,我們能夠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路徑。
[作者通聯(lián):上海市北蔡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