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東洋
摘要:語文是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礎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課。說到底,語文是學生用來說、講、讀、寫、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乃至整個教育過程中都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培養(yǎng)初中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從誦讀抓起,通過師生互動和有梯度的訓練,落實好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握閱讀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語文教學;審美體驗
一、閱讀能力
閱讀是完成語文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可缺少的途徑。閱讀是人們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活動,是繼承優(yōu)秀文化財富、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方法。因此,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有成效地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便使他們在未來生活中成為學習的強者,社會發(fā)展的主人,這是語文教學頭等重要的任務。
二、新課程閱讀目標的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三、閱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
1.積極營造良好的讀書的氛圍,建立圖書角 讀書是需要氛圍的,營造讀書氛圍對于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起著關鍵作用。在班級中建立圖書角,在圖書室借閱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增強圖書的推薦與交流,建立起一個好書的交換站。每周可確定一個中午的師生共讀時間,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參與到閱讀的氛圍中來,形成“我要讀書”的一種積極狀態(tài)。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黑板報或學生自己做的手抄報等形式來宣傳讀書的重要性,進行讀書方法的介紹,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讀書的重要性及怎樣正確地對待閱讀。加強班級中讀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濃濃的書香味中走進書海,暢游其中。
2.調動主動閱讀的興趣 現代的中小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讀書,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懸念調動法。在讀書時,留下懸念給學生。聽老師讀了精彩的文章,卻缺少結尾,懸而未決的情節(jié)催促學生自己急切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慢慢他會掙脫老師的扶持,自己自由地暢游于書海,尋求他的精神家園。
(2)故事梗概法。老師先把故事的大意講給學生聽,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例如引導學生閱讀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事先,老師將故事的大致內容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學生聽了有趣,就會自己去閱讀此書了。
(3)電視輔助法。社會上流行的電視劇往往會對學生的閱讀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老師如能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趁機向學生介紹相應的讀物,學生閱讀的興趣會比較大。例如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的《水滸傳》,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對學生們也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他們常常討論劇情的發(fā)展。針對這種現象,老師和學生一起讀《水滸》,談談一百零八將,學生們邊讀邊思,邊讀邊議,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茍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便會輕松面對語文學習,助益也是頗大的。
3.初中教師要運用語文閱讀進行互動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初中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學生和學生之間對書本的閱讀,還有學生和教師之間對書本的閱讀的互動交流,通過這樣的交流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舊的模式下,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這時候的教師往往會出現獨裁的一面。新的教學改革出現了要尊重人才的自主性,要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新天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對比論證中向我們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學生要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要在學問中尋找一種愛好。中學生的課程很多,該如何提高閱讀水平?這需要教師的引導,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分小組討論,相互交流,發(fā)表看法,最后總結閱讀的問題所在,由教師給予解答,通過多方對話,互相交流,學生就能收到很好的閱讀學習的效果。教師在為學生解答疑難中,自身的教學能力也在不斷更新和提高,這對教師本身的知識也是一種挑戰(zhàn),因此,這就在無形中給教師一種壓力和鞭策,促進教師不斷的探究新的閱讀知識來滿足學生的要求。從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提高閱讀能力與寫作訓練相結合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雙線結構,但以讀促寫,以寫助讀的思維很明晰;在閱讀的過程中安排片斷作文,在寫作指導的同時又顧及課文。編者意圖是很明鮮。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用讀寫結合的方法來促讀促寫。“寫”對“讀”有著重要意義,無論是模仿性的寫還是創(chuàng)造性的寫,它的前提都是認真審讀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現形式與主旨意圖,之后才能加以仿寫。例如,在學習了《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之后,就寫《老師的說和做》、《爸爸的說和做》等,學了朱自清的《春》,就寫《復》、《秋》、《冬》等,這樣的仿寫,能有助于把握總-分-總的行文結構。與此同時,仿寫還能引發(fā)學生對作者寫作心態(tài)和運思的揣摩,促進對課文和寫作兩方面的感悟。以續(xù)寫為例,學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續(xù)寫《于勒叔叔回來啦》等,續(xù)文做到自然而巧妙,則是源于對原文主題、情節(jié)、語言風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續(xù)寫的過程中這種認識往往會在得以繼續(xù)發(fā)展。因此,續(xù)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原文的閱讀理解進一步深化的過程,也是學生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因此寫的進一步提高,自然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而閱讀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進了寫的能力的進一步加強。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閱讀,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如果能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我們的閱讀教學就能從單一的掌握知識進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階段。事在人為,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們腳下。
參考文獻:
[1]臨潁縣南街學校趙潁敏;淺析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N];學知報;2010年
[2]尤溪縣坂面中學紀小紅;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所在[N];三明日報;2009年
[3]梁園區(qū)觀堂一中周義梅;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N];商丘日報;2009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潼陽初級中學 22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