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現(xiàn)代散文選讀》中,有個專題是“人與物的對話”,擇選了中外經(jīng)典的狀物散文,這類散文,不傷感,不過度抒情,文字寫得平淡自然,散文中人對物的灼灼目光,孜孜言語,激發(fā)起人對身邊事物的興趣,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專題的首篇課文是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這篇文章選自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蒲橋集》,流譽眾口,記錄了作者下放農(nóng)村生活的一段經(jīng)歷。
汪曾祺先生1958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塞外農(nóng)業(yè)研究所勞動。汪先生最初的勞動就是掏大糞、起豬糞,每天和當?shù)剞r(nóng)人一起趕糞車,往來于沙嶺子和張家口之間,在大街小巷里吆喝,和當?shù)氐霓r(nóng)人一起,趕著騾子,拉著大糞車在路上嘚嘚地趕路。寒冬里最辛勞不易當屬刨凍糞,戶外零下幾十度,人畜的糞便都凍如石硬,得花大力氣,用鋼釬、鐵鍬才能把糞弄起來,這樣繁重的勞動,汪先生也賣力干。汪先生在后來的《隨遇而安》里寫道:“像起豬圈糞、刨凍糞這樣的重活,真夠一嗆,我這才知道‘勞動是沉重的負擔這句話的意義?!毕路诺暮笃冢粝壬饾u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轉(zhuǎn)到果園上班,強度相對輕緩。像他的散文《果園雜記》《關(guān)于葡萄》和《葡萄月令》就是在果園勞動的產(chǎn)物。提到那段過往的歲月,汪先生曾寫過長詩敘述自己,其中有兩句:“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他的眼中、心里真是都有“花”,那是對生活的真心的愛,這大概就是他的“隨遇而安”吧。
初讀課文,學生感到新奇又費解。課文內(nèi)容是關(guān)于葡萄十二個月的生長情況,寫得細膩,不容易。另一面課文的語言又非常質(zhì)樸幽默,看得明白。學生覺得難以理解的是文章到底是為什么而寫,也有學生在預習中提到了自己對文章隱約而不確定的感受:“文章寫得似乎有‘流水賬之嫌,但看起來結(jié)構(gòu)又很清楚,表面來看是寫葡萄的生長,實則是寫了一種人生的道理。”這樣的分析是符合學生初讀的學情的,也就是因為他們不太理解題目中“月令”二字的含義。
《葡萄月令》是極具“語體風格”的作品,“月令”就是這樣特殊的文學樣式。月令,原本是古代《禮記》里薄薄的一本書,是古代人按照月份來安排生產(chǎn)和生活的一種政令。汪曾祺先生特別喜歡這樣的時空框架,認為這樣的藝術(shù)形式反映了古人在天地間,遵從自然的安排,展現(xiàn)個體生命獨有的過程和節(jié)奏。也就是說文章表面看來絮絮寫了十二個月份葡萄如何生長、如何栽種的情況,實際上是在細碎地展示這一作物在每個時節(jié)里獨有的生命之美,“狀物”的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當時自己的感情,有點“夫子自道”的意思。
通讀文章后,學生很容易總結(jié)出每個月份葡萄的生長情況:一月,葡萄未出窖。二月,葡萄出窖吐芽。三月,葡萄上架施肥。四月,葡萄澆水抽條長葉子。五到七月,葡萄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其中六月開始長葡萄粒,七月追一次肥。八月,葡萄著色,收獲。九到十月,葡萄下架后,葡萄噴液防止蟲害,還要忙其他農(nóng)活。十一月,架子要拆下來分類處理,葡萄條要分類,有用的明春插條。十二月,老條還需要埋土入窖,為來年準備。
文章很長,內(nèi)容基本梳理后,就會進入到情感的體悟中,從語言的誦讀中體悟情感最為直接。從文章中選擇三月,五月具體分析,靠嘴巴去讀出這篇散文獨特的味道和韻致。三月里葡萄栽種過程中,第一個“起”應該是一個號令,第二個“起”是一個動作的描述,是大家一起把老藤扛起來的樣子?!鞍?,它起來了”帶著一點欣喜高興的感情。這些地方,學生可以再通過聲音強化一下。另外“伸開”一詞重復了三次,應當有所變化,從“三面”到“五個指頭”到“扇面似的”,越長越鋪開,就這樣,趴了一冬的老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長開來了。這樣的舒張,這樣生命和勞動的喜悅,可以通過語氣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可以慢一點語速,可以高一點聲音。
五月份葡萄逐漸成熟,學生朗讀評鑒如下:①葡萄的生機“漫灌”,整池子地喝,真是頑強旺盛的生命力。這說明葡萄長得快,長得茂盛。②葉子長得好,農(nóng)人鉸葡萄的欣喜,“長出來就給它掐了”重復了兩次,寫出農(nóng)人拿起樹剪,劈劈啪啪,惱火的語氣和勞動的爽利。③“美極了”,似乎真的看到這樣的果園,生活美好詩意,發(fā)出了真誠的贊嘆。
在預習中,有的學生問到用“月令”的形式來寫,有什么好處呢。有的學生也提到了,這樣寫很像流水賬!然而在這樣的課文朗讀和分析中,學生可以分明感受到“月令”的形式是有優(yōu)點的:娓娓道來,結(jié)構(gòu)清晰;有條理,有些像葡萄的成長記錄,這背后有作者對葡萄的愛;每個月份葡萄的生長態(tài)勢特點,用月份區(qū)分,很清楚。行文至于此,不難看出這篇散文用月令來完整地、原生態(tài)地去表現(xiàn)農(nóng)村生活和葡萄生長的真實的過程,這背后有一個辛苦勞作,滿含深情看著,照顧著葡萄的作者。
作者汪曾祺當時的命運是遭受重重擠壓的,在“反右”政治運動中受到牽連,打成右派,下放到農(nóng)村。當時政治上的牽連,人事的排斥,生活的艱苦,都是難以承受的從作者回憶的文章,我們卻分明看到汪先生是平和的心態(tài),他認為勞動是可以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通過勞動,可以醫(yī)治人心靈的傷痛。這種對自然的審美,可以讓自己從人生困苦中暫時的解脫出來。
關(guān)于張家口,汪先生后來寫了9篇短篇小說,13篇散文,有十多萬字,可以出一本關(guān)于“文學上的張家口”系列。汪先生在張家口待了四年,這四年里,汪先生和農(nóng)民一起干活,一起吃住,晚上一起緊緊挨著睡在大通鋪上,這才有了切近觀察農(nóng)民,觀察中國的農(nóng)村生活的機會。汪先生在后來的話中提到:“我三生有幸,當了一回右派,否則我一生更平淡了。”雖是自嘲,也是實話。
聯(lián)系這樣的背景來看,也就解決了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什么,有什么深意。課文初看來,是田園美好的葡萄栽種過程。仔細一看,背后有勞動的忙碌快樂,付出收獲。再聯(lián)系時代,體現(xiàn)了一種品格和胸襟。這一點很了不起。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也可以叫“由物及人,由人及品”,這在其他的狀物散文中多有體現(xiàn),課后值得用這樣的閱讀方法再讀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柳子厚的《始得西山宴游記》等等。
課文的閱讀是可以精益求精的,汪先生的語言里有一種對當時生活的熱愛,不管在何種境遇下,他總是能看到美。他自己曾講過:“我認為生活是美的,生活中是有詩的。我愿意把它寫下來,讓我的讀者,感到美,感到生活中的詩意。關(guān)于張家口,也是一樣?!边@位相信生活,相信愛的別致老頭,到哪里都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和詩意啊。
(楊揚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 華羅庚中學 213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