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欽
摘 要:作文教學耗時耗力,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卻常常不盡如人意,滿紙假話、大話、空話,缺少真情實感,貼不近生活,看不到自我。本文秉承寫作要貼近生活貼近自我的指導思想探討作文教學如何做到貼近自我,坦誠為文的問題,為學生寫作找到生活和自我的結合點架起一座便捷的橋梁。
關鍵詞:貼近;自我;坦誠;思想;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最初的版本中對作文的表述,最關鍵的一條是貼近生活。我們知道,客觀生活是美的發(fā)源地,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寫作當然要取材于生活。但這不等于可以忽視創(chuàng)作的主體,漠視主體的心理感受。一旦離開主體的這種充耳不聞的心理感受,空談貼近生活,那都是無意義的,寫出來的文章反而與生活產(chǎn)生了遙遠的距離。比如,作文題《我心目中的孔子》。要寫好這篇文章就要去貼近孔子。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哲學家,是不屈不撓地踐行“仁”的學說的思想家。而我們的大部分學生貼不近孔子,他們無法在想象中把偉大變成自己的感覺,把不屈不撓變成自己的體悟。如果能從學生的真實感悟和切身體會出發(fā)去寫,讓孔子“貼近”自己的理解和感知,寫對孔子從最初的無知、討厭,到后來讀到他著作,找出與自己生活、學習的經(jīng)歷相似點后欣喜,特別是對經(jīng)典句子的理解,欣賞,并把它們作為自己學習、生活的指路明燈的心靈歷程,那么,這樣的文章起碼比較真實地寫出了學生自我的理解與心靈的感悟。教師要注重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感染,為學生打好終身學習的底子與終生精神發(fā)展的底子,以保證每一個人的“一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課堂作文教學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個人全面與和諧發(fā)展,為學生構建一座巍峨的精神長城。錢理群所說的課堂作文教學應以“立人”為中心,要重視對人的獨立,自由精神的養(yǎng)成,就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從而讓作文貼近自我的感受和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貼近自我,坦誠為文呢?
一、 貼近自我,就是要寫出七情六欲,說出真話
貼近自我,就是指貼近自己的年齡、生長環(huán)境的特點,貼近自己的心靈,貼近自己的七情六欲;貼近自我是指貼近有年齡特點的自我,有秘密的苦惱和自豪的自我,有各種各樣情感體驗的自我。看看《小賊偷書看》這篇文章——
晚上十點鐘,我上床睡覺去了。出于習慣,順手拿上手電筒和《數(shù)學司令》鉆到被窩里看。想想怪可笑的,讀會兒書,我卻像是個小賊。沒一會兒工夫,我就沉浸在了故事的情節(jié)中……
不知道什么時候,門一響,我媽又飄了過來,嚇得我毛骨悚然。趕緊把手電筒和書藏在枕頭下面,然后閉上眼睛。媽媽看沒有動靜,輕輕關上門走了。
“呼——”我吸了一口涼氣,自言自語說:“幸好沒發(fā)現(xiàn),干脆再看一會兒?!痹娇丛饺肷?,越看越入神。不好!我媽怎么又飄進來了?我趕緊收起來電燈和書,閉上眼睛,睡了。
偷看書,和媽媽捉迷藏,真好!不過倒像個小賊……
這篇小文章,寫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事一樁,但是,像這樣的“小賊”一樣偷偷看書的事,很多同學都真實地經(jīng)歷過。因為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閱讀看做“不務正業(yè)”、“影響學習”而進行干預。家長刻意“禁止”或“限制”,孩子只好因人而異,選擇適合自己“偷看”的“賊”方法,和家長捉貓貓。這就是孩子最平凡的生活、最貼近的生活,也沒有什么“偉大”可言。所以,這樣的材料,大家會認為上不了臺面,不屑于去寫。但這位同學寫了,她敢于說真話,敢于說心里話,敢于把自己做“小賊”的事展示給大家看。她不僅揭示了這種家長限制孩子閱讀的現(xiàn)狀,而且在十分自然的表述中,寫出了自己酷愛閱讀的心性,寫出了自己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的閱讀渴望。這就很好地貼近有年齡特點的自我,貼近了自己的生長環(huán)境,貼近自己的心靈,貼近了自己的七情六欲。
二、 貼近自我就是要喚醒自我,找到自我
自我,就是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感覺、思緒。把這個沉睡的自我喚醒,就叫做“找到自我”。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就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平常的自我。那是一個“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的我”;另一個就是“超出了平?!钡淖晕遥恰跋硎苤毺幍拿钐帯钡淖晕?。在這里,朱自清先生喚醒了自我,找到了自我——寧靜的,自由的。于是,真情實感就流露出來了。
寫作是需要真情實感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以負責的態(tài)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一語道出了作文的實質。作文是什么?是生命的跳動!是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撫摩。無論是遐思、對話、傾訴,還是喃喃自語、沉醉欣喜、自責反思……都是心的律動、思維的智慧、情感的智慧、心靈的智慧。因而,感情真摯非常重要。一篇好的文章應該要寫出自己真正的心靈體驗,盡量不照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那個樣子去寫。寫母親就要寫出自己獨特的心理體驗的母親,而不是一味的朱德式的或者冰心式的母親。記得之前有一個學生,就是寫自己的母親如何注重打扮,注重生活的品位,以此來作為其生存的資本。這個作者拒絕假面,坦誠為文,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不失為一篇好文章。泰戈爾的詩歌《金色花》寫當孩子出現(xiàn)在母親面前的時候,母親對他的疼愛,卻并不是用諸如“寶貝”之類的語言來表現(xiàn),而是用了責罵的語言:“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孩子卻并不因為母親的責難而害怕,相反,更加調皮起來:“我不告訴你?!边@樣寫,使語言豐富起來,寫出了真情實感,也貼近了生活,找到了自我。
三、 貼近自我就是要展開想象,超越自我
貼近自我不是指貼近低層次的自發(fā)的自我,而是指貼近經(jīng)過理性調整的、按照文體規(guī)范書面化的高層次的自我。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要經(jīng)過“超我”的監(jiān)督,用“超我”來約束“本我”。這種超越只有在想象領域中才能實現(xiàn)。因而,只有在想象中,真正地貼近自我,才能深化自我,超越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提高自我。為文是需要真情實感的,但是,真情實感往往被權威的感覺壓抑著,這就需要突破這層壓抑。突破壓抑不但要從別人的套話中解放出來,還要放飛自由的想象的翅膀,張揚個性。情感和智慧的生長,是潛移默化的,往往并不在意識領域,而是在潛意識領域,因而是沒有感覺的。而為文則是使之進入意識,從自發(fā)到自覺,在黑暗中摸索,從朦朧中浮現(xiàn),這一切都是在想象的境界進行的。而想象的境界是假定的,不是真的,是超越生活的。越是虛實相生,越有生動的情趣。想象與作文有著深層的、內(nèi)在的、不可分割的關系。作文,其實就是把貼近自己的事拿來,放在想象中構思故事。確切地說,絕對地貼近生活,沒有任何想象虛擬,也就寫不出作文來。作者不但在作文的時候要沉浸在豐富的想象中,而且還要在作文中創(chuàng)設一個想象的空間,把讀者帶入一個全新的美好的境界。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庇万炔豢赡軙统?,蟋蟀也不可能會彈琴,魯迅這樣說似乎是違反了生活的真實,但卻是極其生動形象的。為什么呢?因為它貼近了兒童的心理,貼近了兒童才有的想象。在兒童純真的世界,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聽說吃了何首烏根便可以成仙,于是常常拔它起來,還弄壞了泥墻。這就使得這一切都帶上兒童的想象,顯得天真爛漫起來。因為想象,作者超越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從而更好地貼近了作者自我。
四、 貼近自我,就是要表達思想,彰顯個性
巴斯卡說,人是有思想的蘆葦,把自己定格為一枝有思想的蘆葦,會散發(fā)出無數(shù)思想與智慧的種子。在作文教學中,要使學生在提高寫作能力的同時,張揚個性,做一枝有思想的蘆葦。對于一個在考試中屢屢失敗的同學,一般的同學會怎么看呢?無非就是對他不屑一顧,或者是產(chǎn)生一點同情心。但是,如果有的同學富有人文精神,有著更高的精神境界,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來寫,寫出這個陷在考試制度中的人物的無奈,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心里深處的矛盾,那就理解深刻了,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這樣的寫作就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張揚了自己的個性,顯得與眾不同,獨具匠心,而不是人云亦云。
當代寫作心理理論認為,寫作過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記憶、想象、情緒等多種心理活動。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作文教學模式,必須探究并遵循學生作文過程中的心理規(guī)律,深入開展課堂作文育人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活動,而貼近自我,坦誠為文就是通過探究并遵循學生作文過程中的心理規(guī)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的一種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導思想和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孫紹振論高考語文與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8.
[2]孫宇峰.中職語文教學應以立人為中心[J].文學教育(中).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