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衛(wèi)??
摘 要:讓思想品德課活起來,首先必須讓學生“動”起來,“活”是目的,“動”是前提。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呢?結(jié)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一、 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動”。二、 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讓學生“愛動”。三、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敢動”。四、 構(gòu)建交流展示平臺,讓學生“互動”。五、 激發(fā)積極情感,讓學生“心動”。
關(guān)鍵詞:能動;愛動;敢動;互動;心動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以理論為基礎的學科,思想品德課堂有助于學生理性地思考問題,增強對外界事物的興趣。怎樣讓比較悶的課程有新鮮感,首先要讓學生參與進來,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那么怎么讓學生的思維跟著老師的教學活動起來呢,借鑒我在教學中的經(jīng)驗,談幾點看法:
一、 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動”
很多時候在教學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自主地學習,讓學生沒有層次與主動感,又或者像背誦課文似的照搬教材上的觀點,這樣把課堂弄得很沒有趣味,甚至厭煩。要讓學生主動地去認識去學習,就需要選擇那些帶有一定實踐性、內(nèi)需性和疑惑性的問題,輔以靈活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如在我們在學習《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時,很多學生對民族文化認識很少,這就需要我們?nèi)ヒ龑?,我則是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展示一些民族的風情、服飾以及特有文化,讓學生猜一猜是哪個民族的?這樣同學們就很容易順著我的思維去猜測、去想,課堂也就變得精彩起來。
二、 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讓學生“愛動”
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動起來,就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動”起來的情境。我們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知識內(nèi)容,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歌曲欣賞、小品表演、辯論會、模擬法庭、小組競賽、知識搶答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例如在學習《科學的行動指南》時,我先讓學生欣賞三首歌曲《東方紅》《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讓學生在欣賞歌曲中感悟歌詞的真正內(nèi)涵。再如在教授有關(guān)憲法、法律知識的時候,我們舉行“模擬法庭”庭審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模擬活動中來,讓同學們自己了解案件,自己辯護審判,自己充當法庭中的角色,一切都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實踐的過程就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過程,在此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在愉悅中學到了法律知識,加深對法律的認識。
三、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敢動”
受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教學都是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不敢發(fā)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導,喚起學生的自信,讓學生敢想敢說,真正實現(xiàn)“學進去,講出來”。
心理學理論表明:自由能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因此,師生間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guān)系,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去突破思維,去動手動腦。這樣,學生才會在課堂上敢想敢做敢說,這樣二者結(jié)合起來,學生才會更加富有激情,以最佳心理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此過程中,我不會吝惜褒揚的詞匯,會大加地贊揚學生,去激勵他們,讓他們?nèi)フ宫F(xiàn)自己。如在學習《孝敬父母長輩》一節(jié)內(nèi)容時,我會問他們:“假如明天是你父母的生日,你會為父母做些什么?”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同學唱一首歌給父母;有的朗誦一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送給父母;有的畫一幅《愛的天平》。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由膽怯忸怩發(fā)展到自然大方,而且不時還有精彩的表現(xiàn),這樣,無形中就會增強學生敢動的信心。
四、 構(gòu)建交流展示平臺,讓學生“互動”
讓學生動起來,不是一個人動,要讓大家都參與進來。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做一個推手,教師作為紐帶,讓老師和同學們之間連接起來,讓教師作為一個橋梁,把學生與課堂帶動起來。在某些時候老師也可以制造一些迷惑,放一些煙幕彈給學生。比如可以出一個錯誤的論點讓學生去論證,去猜想去反駁。在學習《構(gòu)建和諧社會》內(nèi)容時,我突然想提出一個觀點:“只要經(jīng)濟建設搞上去了,和諧社會也就建成了?!贝藛栴}一提出,學生先是一怔,繼而群起而攻,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在步步緊逼,我只能節(jié)節(jié)敗退,師生們在爭論中加深了知識點的理解??傊?,只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牽線搭橋,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 激發(fā)學生情感,讓學生“心動”
思想品德課是以理論為基礎,以情感去感化別人,這樣要求教師去做一個推手,把學生的思想帶動起來,去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既能使學生學習到知識,陶冶情操,也完善了人生的道德情感。如在學習《不忘父母養(yǎng)育恩》時,我讓他們布置一件任務:每個人回家給父母洗一次腳。在第二天讓他們發(fā)言的時候,他們說的不盡相同,但滿滿都是對父母的愛,對父母的虧欠,眼里含滿淚花。讓同學們在簡單的體驗中體會到父母的深情,讓學生自主領(lǐng)悟恩情、自我展示、自我反省、自我調(diào)整,既有利于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又提高了鍛煉動手、動腦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能動”是前提,“愛動”是關(guān)鍵,“敢動”是保證,“互動”是升華,“心動”是目的,只要學生“動”起來,學講課堂就才會“活”起來,學習效率才會高起來,教學質(zhì)量才會提高。
參考文獻:
[1]顧華.《讓每個學生動起來》[J]《中學教學參考》.廣西,2011,(12):13-14.
[2]馬菊蘭.《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J].科學教育,2000,(05):75-77.
[3]《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