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梅
摘 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要構建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同時我們要追求課堂教學的真滋味,讓語文課堂回歸本色。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文本,這里所謂的讀,指的是朗讀、品讀、精讀以及深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文本內涵,獲得深刻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7)11B-0107-02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標,“讀”的過程必不可少。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忽略讀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實現(xiàn)深度閱讀文本的目標。這里面所說的“讀”,不僅指對于文本內容的誦讀、朗讀,還指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品讀、精讀、深讀,讓學生在讀文本的過程中激活情感,產生共鳴,獲得深刻的體驗,構建高效閱讀的語文課堂。
一、朗讀文本,激活情感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朗讀是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多元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文本的深刻內涵,獲得深入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最大限度上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本質,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文本的特色,也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時的獨具匠心,實現(xiàn)深度解讀文本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就要注重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在這篇課文中,作者用精妙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文章中的語言深刻感人,讓學生們非常感動。在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的情感,具體的方法是:教師讓學生將文本中的有關句子勾畫出來,進行仔細品味。在此過程中,學生們能夠勾畫出自己感觸最深的句子,然后自己試著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文本中的深厚情感。
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們一起交流自己的朗讀感受,這樣的交流過程讓學生對于文本的情感體會更加深刻。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朗讀比賽,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夠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對于文本中的情感進行深情抒發(fā)。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分角色朗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和課文以及作者產生了共同的情感體驗,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如:自讀、朗誦、比賽讀以及分角色朗讀等方式,讓學生們能夠真正走進文本深處,體會文本中的豐富情感,體會文本表達的精妙之處。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和文本以及作者心意相通,激起情感共鳴,有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朗讀的方法,幫助學生感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精讀文本,達成深度對話
在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精讀。所謂精讀,指的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理解,抓住文本中的精妙語句進行解讀,讓學生對于文本的深刻內涵進行體會,通過深度對話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度解析。
在教學《錢學森》這篇課文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精讀。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然后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復述。學生們經過精心的準備,認識到這篇文章描述了錢學森沖破各種阻撓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祖國的火箭以及導彈的研制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事跡,而從中體會到錢學森的愛國精神。但是在教師引導學生具體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以及體驗的時候,學生們對于文本內容的把握還是存在理解不到位的情況。
于是,教師引導學生精讀文本:“同學們,對文本中的內容,我們能夠體會到錢學森的愛國精神,那么,你能具體說一說自己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樣的精神嗎?請大家走進文本認真閱讀,然后勾畫出其中的句子進行體會?!痹诮處煹囊龑?,學生們紛紛走進文本,尋找答案。在分享體會時,有的學生這樣表述:“在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當時錢學森面對的阻礙之大,美國人肯定是想盡方法來阻止錢學森回國,但是錢學森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回國了?!?/p>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學生們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更加深入,使學生認識流于表面的情況得到了解決。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和文本的深度對話,讓學生精讀文本,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刻,實現(xiàn)對文本內容的深度解讀。
三、品讀文本,強化讀寫能力
在學生開始閱讀文本時,教師要第一時間指導學生品讀要領,特別是對文本中經典語段的表達要著重講解,最好和學生的課后作業(yè)相結合。課上講明白,課下找缺漏。如此就能讓學生對文本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訓練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例如,在進行《黃山奇松》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就重點指導學生品味文本中的語言表達特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的“寫實與聯(lián)想的相互結合”的表達手法,設計的問題是這樣的:“同學們,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向我們介紹的是黃山的三大名松,而作者主要抓住‘奇這個特點進行描寫,那么,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抓住文本中的相關句子進行品讀,認識到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不僅對黃山的松進行了實寫,同時也根據(jù)黃山奇松的特點進行了大膽而豐富的想象。這樣的教學過程讓學生體會到了文本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到“寫實與聯(lián)想的相互結合”。于是教師鼓勵學生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也使用這樣的表達手法,鍛煉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寫實與聯(lián)想結合”的表達手法是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但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中的精美句子,巧妙地突破了這樣的教學重點,同時讀寫結合的訓練,也讓學生在對文本深度解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鍛煉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實現(xiàn)了高效閱讀的目標。
四、深讀文本,關注獨特體驗
新課標中指出: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生得到共同提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全部學生深度閱讀文本,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個體對文本的獨特體驗,全面多元化解讀文本的同時,引導學生個性化賞析文本,課堂教學如此開展一定可以讓學生完成對文本的深入解讀。
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教師就通過引導學生深度閱讀文本,深入體會古詩蘊含的深刻含義。在閱讀古詩時,解讀古詩的思想情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而這也是這首古詩教學的目標。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解決這樣的教學重點,讓學生深入文本思考,進行這樣的引導:“大家都能體會到這首詩抒發(fā)了濃濃的愁緒,但是大家想一想,作者愁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我們平時也會有愁的體驗,那么,作者的這種愁和我們平時的愁是一樣的情感體驗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的閱讀感悟走向深刻,學生們認識到這首詩中的愁和作者當時的處境有關系,在這樣寒氣逼人的秋夜,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作者心寒勝于天寒,怎么會不愁呢?
五、結束語
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讓學生深度閱讀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最高目標,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讓學生沖破文本界限展示個性解讀,獲得自己的獨特感受。
總而言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讀”的重要作用,讓各種形式的“讀”成為文本解讀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收獲閱讀的精彩。
參考文獻:
[1]譚曉明.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優(yōu)化[J].學生之友,2013,(9).
[2]覃靜.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2).
[3]邢慧潔.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策略的教學效果[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