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松
何謂“德”?老子認為,德的本意是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性”乃是人的本質和秉性。儒家將仁、義、禮、智、信五種品行稱為五德,醫(yī)家則將金、木、水、火、土之五行視為五德。
根據中醫(yī)五行學說,仁德對應肝、義德對應肺、禮德對應心、智德對應腎、信德對應脾,并由此形成調理心性、滋養(yǎng)五臟的養(yǎng)性方法,對養(yǎng)生保健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仁德養(yǎng)肝。在中醫(yī)看來,肝主木,“木曰曲直”,肝就要像樹木一樣,舒展發(fā)散、溫和儒雅。因此,仁德之人,應以溫和為要,珍惜和維護自己的真如本性。
仁者的最大特征是“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大凡仁德缺失之人,會表現為心胸狹隘、脾氣急躁、容易動怒?;诟闻K疏泄條達的特性,應該加強仁德修養(yǎng),以免肝氣郁結。另外,中醫(yī)認為“肝開竅于目”,肝臟長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tài),對眼睛也是一種養(yǎng)護。
義德養(yǎng)肺。肺主金,“金曰從革”,養(yǎng)肺就應該追求金的清肅收斂之性。義德之人,秉性善良仗義?!睹献印酚小吧嵘×x,殺生成仁”之說。義德缺失的人,常常會出現悲傷、氣短、喘哮等癥狀,表現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意志消沉等,正所謂“悲則氣消”。
肺為嬌臟,具有輕清肅靜的特性,加強義德修養(yǎng)可以避免耗傷肺氣。
禮德養(yǎng)心。心主火,“火曰炎上”,故心為禮藏,應該像火一樣,炎熱向上。禮德之人大多豪放熱情、奔放活潑。
在中醫(yī)看來,心主神明,心主血脈,且為君主之官,在五臟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禮德修養(yǎng),不耗心氣,避免過喜傷及心脈,乃養(yǎng)生之道。禮德缺失的人,常常會出現心志異常、精神渙散、胸悶氣短等疾病,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心神不安等,正所謂“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智德養(yǎng)腎。腎主水,“水曰潤下”,故腎為智藏,應該像水一樣,滋潤萬物。智德之人,審慎圓融,穩(wěn)重可靠;智德缺失之人,常常會出現恐懼擔憂、水液代謝失常等各種疾病,表現為骨痿、滑精、小便失禁等。
這是因為在七情中,“恐”為腎所主,恐則氣下,耗及腎氣,因此恐懼過甚容易傷及腎臟,正所謂“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所以應該加強智德修養(yǎng),減少腎氣的耗傷。
信德養(yǎng)脾。脾主土,“土曰稼穡”,故脾為信藏,應該像土地一樣敦厚,養(yǎng)育萬物。因此,信德之人胸襟寬闊、富庶大方。
在七情中,憂思過甚容易導致脾臟的損傷。信德缺失之人往往多思慮、多算計,因此會出現脾胃虛弱、食少納呆、胸脘痞滿、腹脹便溏等癥狀,表現為臉色暗黃、精神不佳、經常犯困、容易上火、手腳冰涼等。思慮過度,脾氣郁結,脾胃運化失常,日久則損傷人體正氣。所以應該加強仁德修養(yǎng),以護脾氣。
《老子·五十一章》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币粋€“德”字,體現出我們對自然萬物化生的理解、感悟和感恩,我們日常也要以這種生養(yǎng)萬物的情懷去對待我們的生活,修養(yǎng)五德,調養(yǎng)身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