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麗
摘 要:教育,是一個永久的話題。教師如何教書育人?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不僅僅是知識、文化或政治、法律的傳授和灌輸。教師在教育學生活動過程中,其人格、言行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從當前的教育模式來看,要求學校培養(yǎng)的一代新人具有新時代的人格特征與素質(zhì),長遠的說,還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命運。心理學表明,影響學生人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如家庭、社會、學校,其中學校因素中教師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關鍵詞:教師;學生;健康人格
一、教師應當尊重學生,滿足其尊重的心理需要
英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他的需要層次論中把尊重的需要作為人的基本需要。他認為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個體就會相信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信心,能夠更加真實坦率,更少虛偽,從而表現(xiàn)自己,也懂得別人,自然與人相處。如尊重得不到滿足,則會懷疑自己,產(chǎn)生自卑和無能的感覺。現(xiàn)實中大量的事例說明,學生得到尊重,有了尊嚴,即使失敗了也會一如既往地追求成功,并學會自覺調(diào)控自己的行為。
記得有一天我在課堂上提了一個問題,發(fā)現(xiàn)班上最差的學生也舉起了手,然而當讓他回答問題時卻一個字也答不出。課后,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問其原因,他哭著告訴我,是因為怕同學們笑話。于是,我私下里告訴這個學生,下次如果會就舉過頭頂,不會就舉低于頭頂。一段時間后,這個平素在班里學習最差的學生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進步。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悟到教師對學生尊重的重要性。
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應用科學的教育管理方式
教師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典型形式:
1.民主型方式。教師要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才能,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愿意幫助指導學生,同時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師生關系融洽。教育不僅是認知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種方式下,學生易形成自信、自尊、誠實,具有合作精神、責任感、集體榮譽感,成就動機較高,情緒穩(wěn)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這種方式最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權(quán)威型方式。教師過分強調(diào)自己的權(quán)威,缺乏和學生的交流,不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求學生絕對服從,教師對學生很少表揚,斥責和訓斥較多,認為沒有自己的監(jiān)督學生不會自覺學習。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學生最易缺乏責任感、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
3.放任型方式。教師對學生的管理缺乏責任心,放任自流或漠不關心,既不鼓勵學生,也不反對學生,不參加學生的活動。這種方式也容易使學生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
三、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提高素養(yǎng)
教師是一種神圣的職業(yè)。蘇聯(lián)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苯逃哪康氖鞘姑總€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發(fā)展,倡導這種發(fā)展,包括精神方面、道德方面、創(chuàng)造力方面、情感方面和體魄方面的發(fā)展,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人格完善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取決于教師本人人格力量所在。在教育史上不乏其例,如:“自避桃源私太古,欲戴大樹柱長天”的楊懷中先生和“救亡存斷指,入黨在危時”的徐特立先生,對學生時代的毛澤東和蔡和森的政治成長道路不無影響。
教師的言行舉動、思想感悟都會影響學生,因此有人說:學生好比潔白無瑕的銀幕,教師好比清晰的拷貝,拷貝上的各種形象總是要無可掩飾地投映到銀幕上去,的確,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
1.教師在認同學生差異的同時,要尊重學生,滿足心理需要
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教師要了解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承認個體差異。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家要從多方面培養(yǎng)人,那么首先應該從多方面來了解學生,其次不能對學生存有偏見。因為每個學生的性格、能力、氣質(zhì)都有所不同。氣質(zhì)沒有好壞之分,各種氣質(zhì)類型的學生都會成為好學生。能力和性格也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和努力加以提高。再次,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理解、尊重、鼓勵學生,對學生的錯誤加以批評的同時,決不能歧視、體罰學生。這樣既違背了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要求,又違背了《教師法》的有關規(guī)定,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給予學生更多關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愛心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習成績好壞以及與家長的關系程度有不同傾向。對學生的關懷和愛心應該是無私的,不存有私心雜念的。要保護好學生的尊嚴、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言傳身教,鼓勵學生加強自我教育,抵制社會上的不良影響。
3.增強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
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教師首先必須塑造自我,應具有教師的資格和品質(zhì)。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苯處熢谔岣咦约褐R水平的同時,更應以身作則,而以身作則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這種魅力不只是在學生面前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還是師與師之間的互助互學、互敬互尊,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應該是心胸開闊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愛崗,具有合作團結(jié)、樂觀幽默的心理品質(zhì),因此,教師在提高自己知識水平的同時,更應以個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四、教學過程中要改變觀念,正視文化生態(tài)視域中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huán)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彼砸茉鞂W生健康的人格,還必須有一種新型的師生
關系。
從文化生態(tài)的觀點來看,師生關系不只是一種單純的私人關系,它具有公共領域中人際關系的特征。受布貝爾思想的影響,我國學者李瑾瑜對師生關系的性質(zhì)有著精當?shù)谋硎觯簬熒P系的核心,是把教師和學生看成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即師生之間只有價值的平等,而沒有高低強弱、尊卑之分。在理想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既可以作為人,又作為學習者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也能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獲得成就與價值的體驗,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嚴,也才能真正表現(xiàn)出自身的主體行為特征。形成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梁雪麗.淺談如何在班級管理中關注學生心靈成長[J].學周刊,2013.
[2]王麗花.師范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人格特征及其關系研究[J].讀寫算,2014.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