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藝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歌劇的開辟
毛康力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650000)
從字面上理解歌劇就是具有歌唱性的舞臺劇,而歌劇真正的含義并不如此簡單。它是一種將音樂、戲劇、文學、美術、舞蹈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等組成。《奧菲歐》由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爾第創(chuàng)作,雖然《奧菲歐》不是歷史上的第一部歌劇,但由于它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對歌劇史而言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所以它也被稱作為第一部成熟的歌劇。本文以《奧菲歐》的分析為主要線索,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作曲家的個人經歷,來揭示這部作品對歌劇發(fā)展史上的影響。
蒙特威爾第;奧菲歐;歌劇
蒙特威爾第1567年出生于意大利克雷莫納,他的父親是一名藥劑師,從小就很注重他藝術方面的培養(yǎng)。16歲時已經發(fā)表了多首牧歌作品,在他擔任了曼圖亞的宮廷樂長后與歌手克勞迪婭·卡塔內奧結婚。此時,蒙特威爾第的聲譽逐漸增長。 在1595年公爵與土耳其人進行戰(zhàn)爭時,他遠征到了匈牙利,接觸到了佛羅倫薩的卡梅拉塔會社的贊助人,并接觸到了最早的歌劇模式,在那時被稱為“音樂故事”。1607年創(chuàng)作了第五、六冊牧歌,歌劇《奧菲歐》也寫于這個時期,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608年創(chuàng)作《阿麗安娜》,他的妻子去世,這首作品成為了他當時的心理寫照,雖然這首作品的譜子已失傳,但唯一保存下來的《讓我死去吧》卻是讓很多觀眾落淚。1643年染病去世。
當時社會體制由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思想文化領域由文藝復興向啟蒙主義運動過渡。由于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文主義”精神的不斷延續(xù),人們向封建貴族階層和天主教會的反動意思不斷增強,堅持追求真理,歌頌美好理想。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尋求新的發(fā)展方向。正是由于這些因素,在音樂方面,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們強調感情的體現,打破了理性的寧靜,使音樂既具有宗教性的贊頌特點,又帶有世俗性的色彩,并且作曲家開始追求各方面的美學體驗,也就是重視綜合藝術。大小調體系趨于成熟;通奏低音被廣泛使用;調性與音域被極大拓展;各類的題材不斷涌現;世俗音樂得到空前發(fā)展與繁榮。量變引起質變,大的環(huán)境必定影響到作曲家們的心理和創(chuàng)作意識。這樣的社會背景給予了蒙特威爾第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土壤,讓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般的自然,也注定這部作品會留給世人不可磨滅的影響。
3.1 《奧菲爾》的特點
3.1.1 一般宣敘調在歌劇中用于人物的對話和劇情的發(fā)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誦式的念唱。而在《奧菲歐》中,宣敘調增強了旋律的美感與和聲的立體感,不再是完全的念詞,也不像牧歌始終有重復詞句的顯現,介于朗誦與歌唱之間,增加了其旋律的連貫性。歌劇同時具備了橫向與縱向兩種要素(即和聲與對位),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3.1.2 要求音樂服從劇情,強調情感,這也是巴洛克時期對復興古希臘時期情感追求的回歸。舞臺布置與劇情緊密結合,由于科技的發(fā)展,舞美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1.3 采用通奏低音譜曲,作曲家只寫旋律和低音,在低音旁用數字標出該音在和弦中的位置,演奏者即興地把和聲填上去。這也是巴洛克時期最典型的特點。
3.2 《奧菲歐》選段分析
從前奏曲可以看到,樂曲以C大調開始,節(jié)奏緊湊體現出富有活力的特點。音樂在開場就用號角齊鳴營造出輝煌的感情基調。高聲部旋律在比較高的音區(qū)位置,并以密集的節(jié)奏進行,低音聲部以持續(xù)的單音進行,次中音部以單音快速的節(jié)奏進行,這樣的安排使得每一個聲部都各司其職,增加了音響的厚度感。到音樂女神開始演唱中間,都沒有間斷,增強了樂曲的完整性,然后轉到比較抒情的a小調上去,體現了女聲的柔美感。此段音樂在后面多次出現,運用了再現的寫作手法,主題音樂貫穿在這首作品中,增加了樂章之間的聯絡感,也起到了升華主題的作用。這也暗示了古典主義時期的核心動機開始萌芽。
我們結合音響視頻和譜例分析得到,為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作曲家不僅用不同的舞臺背景、服飾等進行了對比,還以不同的樂器所發(fā)出的不同的音響進行了對比,這體現了巴洛克時期的對比原則。而當尤麗迪茜的死去的消息傳來后,舞蹈背景變得黯淡無光,只剩下奧菲歐一個人在舞臺上,在樂器方面就只使用了低音提琴、低音琉特琴等低沉的音響來顯示出奧菲歐的內心的悲傷。作者還利用重唱、合唱、獨唱的巧妙轉換銜接為作品的情緒增加了不同的色彩。
[1]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
毛康力,女,漢族,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