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影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120-01
蘇軾是亙古少有的全才,精通詩詞文,擅長書法與作畫。他的詩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座后人難以超越的高峰,他的詩詞題材廣泛,從質(zhì)樸的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至寫景抒情理論之作,豐富的人生感受化入詩句,顯示了其超人的才華。其中他的理趣詩詞也有著較為廣泛的內(nèi)容,不僅是以文人之筆寫就,更是以哲人之眼觀照人生后的感悟之作。其中韻味雋永的悲曠意蘊,心物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結(jié)晶,共同構(gòu)造了和諧深沉的理趣之美。他的理趣詩詞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重在闡趣,從“理”入手,理貫全篇
蘇軾的《滿庭芳》(蝸角虛名)上片全是說理,直抒胸臆,體現(xiàn)詞人心聲。它顯示出強烈的個性探索色彩,具有邏輯思辨力,“筋骨”壯,“思理”深,詞上升為一種生命哲學的表達,與理學家的乏味說教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作者并未滿足局限于此,下片繼續(xù)深化,引入了景物描繪,全詞由至景,以江南清風皓月、苔茵云幕的美景、好酒佳曲為結(jié)尾,以景現(xiàn)情現(xiàn)理,更為深沉的痛苦掩于幕后,揚棄悲哀,達到人格的解放。理入詞中,情韻、理致妙合無垠,猶如音樂中的休止符,余韻不止,哲理意味繼續(xù)深化,理趣也在這種綿邈無盡中顯示出它獨有的魅力。
第二,由敘事設問入手,“緣事而發(fā)”
蘇軾非常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詞,由“月”起問,以問入手,道出詞人欲“乘風歸去”的想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莊子“吾身非吾有,是天地之委形”,主體徹底回歸自然的思想對蘇軾的影響。隨即詞義一轉(zhuǎn),以“高處不勝寒”為由,最后還是“在人間”;伴著月光推移,詞人進一步探索生命幽韻,“月有陰睛圓缺”,自然引導開解人,得出“人有悲歡離合”的了悟,反復探索,“斗折蛇行”至此“豁然開朗”,終于發(fā)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達觀歌唱,前后呼應,用筆曲折,螺旋式上升,理性意味由隱到顯,愈來愈深,體現(xiàn)出作者苦苦探索的心路歷程:苦難——體悟——超脫,詞中歷程合于詞人的人生經(jīng)歷。
第三,以議論入詩,形象入詩,比興自然
蘇軾的詩歌,特別擅長用比喻,錢鐘書說:“他在風格上最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而且在他的詩里還看得到宋代講究散文的人所謂的”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稱道的莎士比亞式的比喻”。對于蘇軾的理趣詩,他仍然以形象入詩見長,同時,他還以議論入詩,對事物的形象感受與哲理思考結(jié)合起來。
第四,以顏色字入詩,渲染意趣
蘇軾的詩作中,有一很大特色就是愛用顏色字,不僅用它渲染境界,更能增加讀者的視覺享受,在那些說理詩中更能讓人體味到一種理趣美,如他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边@首題畫詩作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詩中雖無顏色字,但它所構(gòu)勒的畫面是以帶給人一種視覺享受,詩歌借鴨來說明,只有經(jīng)常與某物保持聯(lián)系,才能敏稅的把握事物的細微變化,才能見微而知著,做到先知先覺,臺灣著名學者李一冰說:“詩不如畫者是畫面上的線條和色彩,畫不如詩者是形象上的輕重疾徐,感觀上的冷暖,情分中的理趣”。蘇軾的題畫詩和畫中的顏色字都讓人悟出一種生活中的常理,其中顏色字更能帶給人一種審美趣味。
第五,含蓄寄托,以曲筆寫胸襟
含蓄寄托,以曲筆寫胸襟,這更符合古詩詞的審美觀念。“理”在詞后,“趣”茌詞外,有象征寄托,蘊藉而雋永。如《定風波》(莫聽穿林),這是蘇軾擺脫了初到黃州時的消沉后的作品。詞從“道中遇雨”這一日常小事的觸發(fā)寫起,詞人內(nèi)心釋、道思想的積淀被碰撞出靈感火花,又如充滿壓力的地下水源尋到了突破口,噴涌而出化為多姿的噴泉,象與理“猝然相遇,借以成章”。由此入手,探索人生蘊,并上升到哲理高度,自然外事與“我”契合。在詞人筆下“料峭春風”、“山頭斜照”,乃至“穿林打葉聲”就由最初的“無目的的呈現(xiàn)”到詞中“合目的展示”,現(xiàn)實中的山川風雨與詞人心中的山川風雨合一,襯托出作者坦蕩襟懷和泰然應變的處世態(tài)度。“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睛”,可謂于“無色”中見“真色”,詞人面對的既是大自然的風雨,更是政治上的風云變幻,雖未點破,理趣反倒更為濃厚。
蘇軾的詩歌對于后世的影響并不大,但是他的理趣詩讓人細思起來覺得內(nèi)涵頗深??v觀其一生,儒家的積極用世思想占據(jù)主導地位,佛老思想只是他解除苦悶的手段。同時與人民群眾及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給予了他積極的影響。唯其如此,即使在最受磨難的時候,他雖然有時出現(xiàn)過消極虛無的念頭,但沒有完全頹廢悲觀,而是仍然不能忘情于現(xiàn)實政治,仍然執(zhí)著于文藝創(chuàng)作,甚至可以說是窮而彌堅,老而彌篤。蘇軾的詩文詞賦替我們架好了通向心靈深處的精神橋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