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00)
從“成心”到“吾喪我”
——《齊物論》主旨探究
劉璐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00)
《齊物論》一篇旨在達到“齊”,但由于“成心”的存在,出現(xiàn)了是非彼我之分。如何消解“成心”這種一己之偏見,從而達到“吾喪我”的“齊”的境界,莊子在《齊物論》中也給出了具體的方式,即“莫若以明”。
《齊物論》;成心;莫若以明;吾喪我
莊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于《逍遙游》與《齊物論》兩篇內,其中“《齊物論》更能表現(xiàn)莊周哲學的特點”①。關于《齊物論》的篇名,歷來有諸多解釋,其中主要集中于“齊物”論和齊“物論”。實際上,不論是“齊物”論還是齊“物論”,重點都在一個“齊”,莊子在該篇中意欲齊萬事萬物,這就需要齊“人心”,因而要化解偏見,即莊子所謂“成心”。莊子在《齊物論》中表述為通過“莫若以明”的方式消解“成心”,最終達到“吾喪我”的“齊”的境界。
關于“成心”一說,歷史上注解《莊子》的各家理解不一,從褒貶態(tài)度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持肯定態(tài)度,將“成”定義為自然天成,認為“成心”是自然之心,是真宰。如羅勉道《南華真經(jīng)循本》:“所謂成心隱而有是非?”又如釋性通《南華發(fā)覆》:“成心者,現(xiàn)成本人之真心,無意必固我自私自利之念。呼之以牛,應之以牛,呼之以馬,應之以馬,才有擬議,便是我心?!贝送猓戦L庚《南華真經(jīng)副墨》、劉士璉《南華春點》、沈一貫《莊子通》、陳懿典《南華經(jīng)精解》等均認為“成心”是不假補湊的自然之心,人人皆有。而保持“成心”即保持自我的生命本真。
另一類則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成心”是一己之偏見,是從自身出發(fā)形成的片面之心。如成玄英疏云:“夫域情滯著,執(zhí)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夫隨封執(zhí)之心,師之以為準的,世皆如此,故誰獨無師乎?”又如黃洪憲《莊子南華文髓》引郭象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謂之成心?!薄叭俗运狡涑尚模瑒t人各自有私矣。”他們認為“成心”是從一己出發(fā)的私心,而“師其成心”則會產(chǎn)生有偏見的看法與思想。
當然,兩派觀點也有共通之處,本質都是追求自然,認為要以自然之道關照萬物。在這里,筆者認為對“成心”應持否定態(tài)度,即“成心”應該理解成一己之偏見。除上述各家注解之外,回歸到莊子語境也可有所發(fā)現(xiàn),“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鼻皟删湓谡Z氣表達上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成心”的否定,而末一句通過“今天到越國而昨天就已經(jīng)到了”這個比喻表明“成心”導致了是非之分,是非之爭對“道”有很大的傷害: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莊子·齊物論》)
“未始有物”正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狀態(tài),這是“知”的最高境界;而后有了萬物,但物與物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最后,因為有了界限,事物之間有了差別,也就導致了是非之分。是非有別即是道有所損害的開始?!笆欠侵q中的‘道’,兼涉認識論意義上的真理形態(tài)與價值觀上的價值原則?!雹?/p>
由于本篇重在一個“齊”,目的是要消除是非分別,因而要消除導致是非之分的“成心”是顯而易見的。
現(xiàn)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有“成心”,自己的立場只不過是他人的反面。莊子認為是非之爭毫無意義,我們既不能支持是的一方,也無法支持非的一方,因為是非標準都摻雜了“成心”?!肮视腥迥欠?,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墨之爭也只不過是以自己的觀點為是,以他人的觀點為非。莊子認為應該超越各家對于是非的理解,摒棄一定要有所持的是非態(tài)度,即“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提出用“莫若以明”的方式消解因“成心”而形成的是非觀。如同道不可言而依然需要言,“成心”無法消除,我們依舊需要找到消解“成心”的方式,那就是“莫若以明”。
對于“莫若以明”的理解,郭象《莊子注》:“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無是無非也。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以儒墨反復相明?!背尚ⅰ肚f子注疏》:“世皆以他為非,以己為是,今欲翻非作是,翻是作非者,無過還用彼我,反復相明。反復相明,則所非者非非則無非,所是者非是則無是。無是則無非,故是非皆虛妄耳?!?這里將“以明”理解為“反復相明”的意思,也就是各家各派觀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彼此關照,融合以互進。實際上,這種看法存在一定的偏頗,是一種被動的融合。莊子的本意應該是直接消解各家的是非觀點,從根本上回歸自然本然的狀態(tài)。陸西星《南華真經(jīng)副墨》:“儒墨如此是非非是,而無定論。伊欲定之,則莫若以明。明者,明乎本然之未始有是非,而后是非可泯也?!标懳餍堑挠^點較好地闡述了莊子的本意,爭論是非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回歸本然之理即可,“以明”就是反映事物的本然狀態(tài),本然之理。
“明”可以理解為自然而然、生命本然的狀態(tài),在生命最初是沒有是非之別的?!澳粢悦鳌迸c下文“照之于天”異曲同工,都意味著自然和本然。人為劃分的彼我、是非,是由于“成心”的存在。莊子認為應該以自然的方式關照外部世界與人的觀念世界?,F(xiàn)實世界的種種現(xiàn)象,都是分化產(chǎn)生的,這種分化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自然世界被分成了各種的現(xiàn)象,另一個層次是關照世界的角度不同產(chǎn)生了不同的觀點。不管是哪個層次,這種分化現(xiàn)象都是需要解構的,采取的方式途徑便是“照之于天”、“莫若以明”。
《齊物論》開端描繪了南郭子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狀態(tài):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弊郁朐?“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齊物論》)
而顏成子游并不能理解因而發(fā)問,于是南郭子綦提出了“吾喪我”的命題。而“吾”與“我”之間的關系為何,達到的“吾喪我”狀態(tài)又是怎樣的,需要仔細辨析。
“吾”是主格,是人自然而然的存在狀態(tài),不取決于與外物的關系;“我”是賓格,是與他物相對的存在,也是因為有他物的對比才有“我”的意義,是與他物互為前提的存在。關于“吾喪我”的表述很多,郭象《莊子注》云:“吾喪我,我自忘矣;我自忘矣,天下有何物足識哉?故都忘外內,然后超然俱得?!背尚ⅰ肚f子注疏》云:“喪,猶忘也。子綦境智兩忘,物我雙絕。” 王元澤《南華真經(jīng)新傳》云:“生者天地之委和也,有生俱受委和也。惟子綦能知其所然,故絕累忘形而以吾喪我,物我所以俱齊也?!?釋德清《莊子內篇注》云:“此‘齊物’,以喪我發(fā)端,要顯世人是非都是我見。”進一步來說,“吾”就是實現(xiàn)了與天為一的我,所喪的“我”即是社會化的我。因而“吾喪我”的狀態(tài)就是摒除了己形、己見,而“吾”這個主體并不會消解,而是達到了物我兩忘的“齊”的狀態(tài)。
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我”總是處于緊張狀態(tài),形態(tài)上的“我”和情態(tài)上的“我”都在緊張之中,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也是“成心”。同時,莊子通過三籟也表明“成心”雖為一己之偏見,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天籟包括地籟人籟,不能從單一視角來看,也就是不同的成心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有“成心”,即便莊子“莫若以明”,這依然是“是自己而非他人”,依然是出于自己的“成心”,莊子同樣處于矛盾之中。但“吾喪我”的“我”是偏執(zhí)的小我,這個小我無法忘形、忘己,因而不能達到“齊”的境界,是需要消解的。通過“莫若以明”消解“成心”,達到“吾喪我”的境界是值得肯定的。
注釋:
①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9.
②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0.
[1]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 陳鼓應.老莊新論[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杜本, 1992.
[3] 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田智忠.《莊子齊物論》主旨淺析[J],張家口:張家口師專學報,2002.
[7] 李景林.莊子“齊物”新解[J],濟南:孔子研究,1991.
[8] 王琳.論《莊子·齊物論》中物的同一性[J],玉林:玉林師專學報,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