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晶
[摘 要]對“平均分”中的兩種分法,學生常常不能領悟其實質,尤其是對“平均分成幾份”的含義往往理解不到位。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知識的本質,教師可以巧設情境,讓學生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關鍵詞]平均分;思維;本質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2-0009-01
“平均分”是除法最基礎的知識點之一,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經歷“認識平均分——每幾個一份地分——平均分成幾份——按不同的要求去分”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質特征,為進一步學習除法做準備。
“看到的”帶來的困惑
對于第二種分法“平均分成幾份”的教學,執(zhí)教老師都有著同樣的困惑和不解:面對“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的問題,學生為什么根本想不到教材所預設的一個一個去分的方法,而是一眼就能看出,直接給出分的最終結果呢?帶著這個困惑和不解,我特意走進了一個年輕教師的課堂,觀察了這一部分的教學。確實如教師所擔心的那樣,在一遍一遍的追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除了像這樣4個一份地分之外,還可以怎么分?”下,終于有個“聰明”的學生似乎“意會”了教師的想法,一個一個地分了。遺憾的是,和前面分法所不同的是,這個學生只是先把第一份的4個,一個一個地分,再把剩下的一個一個地分給第二份。這讓教師哭笑不得。無奈,教師只得以“直接告訴”的方式來親自示范規(guī)范的分法,然后在接下來的練習當中也是反復強調每一份都要先分一個,然后再去分第二個……顯然,這節(jié)課相當枯燥無味,學生就像一個個不斷被訓練的“操作工”,沒有意識、沒有感悟地在一遍遍地重復著勞動。
對于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困惑和不解,我們該如何看待?學生為何想不到最本質的具有一般意義的分法?當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認知不能很好對接的時候,教師是生硬地把方法灌輸給學生,還是當作一些必要的思考,體現(xiàn)操作對于學生感悟概念的真正價值呢?
稍作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之所以不去一個一個地分,其實是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的,一般來說,在大腦能夠對結果直接做出正確反應的情況下,人就會忽略應有的必要過程。就好比一個人在面對一眼就能“看得到”的大路時,一般會本能地依照直覺走下去,而不去考慮其他的小路,除非大路的出口已被封住,讓其“看不到”,他們才會去尋找新的小路,并可能由此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
當前的課堂有太多的“看到的”成分:很多操作看似準備充分,實則無效,師生時常都在共同上演著一幕幕“明明一眼就能看穿”,卻還硬著頭皮一步步操練下去的教學“雞肋”劇目。比如,在“可能性”的教學中,摸球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要活動方式,可我們常常能看到:學生已經知道了袋子里球的構成,教師還以“體驗”為名,讓學生在一個不透明的袋子里任意摸球,要求學生操作若干次之后,根據(jù)摸球的結果來進行可能性的各種猜測和推斷。這樣的教學缺少“探究”和“思維”的味道,更像是一種指定目標的操作,學生更多的只是憑借自身的經驗在操作,鮮有思維的參與。這樣的活動,與一般的游戲活動區(qū)別不大,無法體現(xiàn)出“數(shù)學活動經驗”的味道,更無法彰顯數(shù)學課堂的智能價值。
“看不到的”帶來的欣喜
怎樣讓學生透徹理解知識的本質屬性呢?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生“看不到的”情境,讓其在思維中操作,在操作中明理。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布袋,里面裝了一些球,你能把球平均分給兩位小朋友嗎?
生1:我先數(shù)一下共有多少個,在心里算一下就能分了。
師:看得出,你的計算能力很強,但這個袋子是不透明的,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個,也不允許倒出來數(shù)。
生2:先從里面拿兩個,每人分一個,再從里面拿兩個,每人分一個,這樣依次分下去。
師:你真了不起!在看不到總數(shù)的情況下,還能平均分。
在隱藏了總體數(shù)量的情況下,學生通過調動學習經驗,便會自然地將其一個一個地分,從而實現(xiàn)一般意義上的平均分。
在“看到的”情況下,更多的是外在的操作,在“看不到的”情況下,更多的是內隱的思維。不難看出,不管是通過摸球來感受可能性的大小,還是通過擺圓片來體會“平均分”的本質,都應該讓學生的思維參與其中,讓學生的想象參與其中。該設疑的要設疑,該隱蔽的要隱蔽,使學生對實驗材料和活動設計進行思維的再加工。呈現(xiàn)的手段和方式,切不可太過直白,缺乏應有懸念的教學只會讓學生在開場便失去了探究的興趣。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同樣的教學路徑,不一樣的走法,學生得到的智慧和樂趣也有了高下之別,數(shù)學的特有魅力或許就在于此吧!
(責編 金 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