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愛國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班都會有一些數學“學困生”。每一位“學困生”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我們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轉化他們,培養(yǎng)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不斷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對于這些數學“學困生”,很多教師都會感到頭疼,特別是一些新教師感到無可奈何,不知如何去轉化“學困生”。那么有沒有轉化“學困生”的方法,并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可能呢?
一、激發(fā)興趣,增強自信心
這些數學“學困生”形成的一個基本原因是:不愛好數學,對數學不感興趣,缺乏自信心。針對這些問題,筆者不斷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
一是加強目的性教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采取多種教育形式,教育學生認識學好小學數學的意義。列舉生活中的事例,鼓勵“學困生”堅定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二是給“學困生”以溫暖,發(fā)揚民主作風,對“學困生”不諷刺、不挖苦,多關心發(fā)現其點滴進步及時表揚。給“學困生”自由選題的機會,適當降低要求,不強加于人,循循善誘。三是把“學困生”與“優(yōu)秀生”統一搭配座次,開展“一幫一”的互助互學活動,充分發(fā)揮優(yōu)等生的作用。設立進步獎,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四是開展各種小組活動,讓他們比一比、賽一賽,增強“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對課上違反紀律的“學困生”以眼神來暗示,讓他們明白自己違反紀律,但老師未當眾批評,使他們從自卑中解脫出來,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改變形式,協調認知結構
“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一般是數學基礎差,漸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有的雖然想學好數學,但由于小學數學內容具有嚴密的組織系統性,并且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都很強,這樣“學困生”就學而生畏,失去了信心。因此,要想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掌握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在每學期初或新接一個班的數學教學,首先要通過測驗或抽查形式,檢測學生原有的知識,了解“學困生”缺漏所在和普遍性的問題,為完成新的教學任務定好基準點。其次找出新舊知識聯系點,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先讓“學困生”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這樣促使他們較快接受新知識。
2.理順小學數學知識結構,運用遷移規(guī)律,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發(fā)展。學生認知結構的發(fā)展過程教學,總是需要以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充分運用遷移規(guī)律在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組織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正遷移。特別對待“學困生”應讓他們在心理自然發(fā)展的基礎上順著思維導向,抓住相關知識的生長點、延伸點,逐漸實現由具體形象的思維的形式向抽象邏輯思維形式的轉變,培養(yǎng)他們主動構建新知的能力。
三、重視對“學困生”的學法指導
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逐步把學生引入“想學—愛學—會學”的軌道,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1.重視課堂教學的學法指導。在進行學法指導時,要注意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特別對“學困生”的指導,要注意他們思維的特點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給“學困生”機會,重視對“學困生”的輔導,這樣既能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又能使學生感到親切,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通過學習知識而掌握學習方法。
2.設計有利于學生掌握學法的作業(yè)。教師的作業(yè)設計要滲透有利于掌握學法的因素。作業(yè)應當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對于“學困生”則要降低難度,讓他們在作業(yè)中找到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對他們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才能更加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我們一定要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僅要以激發(fā)興趣為核心,更重要的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揮智力系統作用,促使學生在學習上、心理上能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做好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艱苦、細致的工作,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教師才能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簦ㄗ髡邌挝唬航魇∮佬蘅h梅棠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鋒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