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fā)展,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實踐觀,也就是毛澤東的實踐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實踐觀
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發(fā)展,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他所承擔的歷史使命。一方面,他的這份歷史使命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開來,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另一方面,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他在總結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1 毛澤東實踐觀的產(chǎn)生
毛澤東實踐觀在他的哲學思想體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無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之本,是毛澤東思想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其中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又包括三項基本內容: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觀。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就是從中國當時的歷史國情出發(fā),從革命實踐活動出發(fā)。
在中國,“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河間獻王傳》,原文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它的原意是頌揚河間獻王劉德求實的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1941年5月,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賦予了實事求是以科學的涵義,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盵1]毛澤東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深刻揭示了人類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同時他還強調了社會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唯一性,指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2]延安整風運動和中共“七大”以后,“實事求是”不僅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指導原則,而且為全黨所接受,成為全黨的行動準則,標志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正式確立。
1937年,毛澤東先后發(fā)表了《實踐論》和《矛盾論》兩部重要著作,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實踐觀思想。他指出:要從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人不會一生下來就會做事情,他必須通過親身實踐來得到知識,并用知識來指導實踐,好比學習游泳,必須要下水才能學會,在岸上觀望是學不會游泳的。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書中,毛澤東強調了“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著重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要求人們要通過調查去認識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毛澤東還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盵2]他強調理論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也就是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只有依靠自己去了解情況,才能制定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路線和斗爭策略,進行革命實踐。實踐與認識是一種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遞進化關系。認識的發(fā)展要想發(fā)展,首先要通過人們的實踐“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了實踐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活動,也就是“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3]從而明確了實踐觀點的科學內涵。并且他還強調了這種客觀活動是根據(jù)一定的思想、計劃、方案從事變革現(xiàn)實的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行為。通過這種客觀活動,毛澤東提出了“社會的實踐”這個概念,并且強調這種客觀活動是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這樣,他已經(jīng)把實踐看作是一種主體改造客體的活動,是客觀的、能動的、社會性的活動。他不僅把實踐作為認識論的范疇,同時也把實踐作為了歷史觀的范疇,不僅使實踐獲得了本體論的意義, 同時使它獲得了辯證法的意義。因此,毛澤東進一步從認識論與歷史觀、本體論與方法論統(tǒng)一的高度進一步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涵。
在對實踐活動形式的論述中,馬克思恩格斯曾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進行了論述,闡述了生產(chǎn)活動和階級斗爭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列寧結合當時時代的科學發(fā)展情況,強調了作為認識標準的實踐應該是包括多方面的實驗內容,當然也包括科學實驗的一些發(fā)現(xiàn)等形式。那么,實踐的基本類型到底有哪些呢?對此,毛澤東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實踐的三大基本形式。他在《實踐論》中指出“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2]但“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chǎn)活動的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2]這就把人類實踐活動由生產(chǎn)領域進一步擴大了,一直延伸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他將實踐的基本類型明確的歸結為生產(chǎn)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從而拓寬了實踐的領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把科學實驗作為一個獨立的實踐類型,也使得實踐活動從簡單走向了復雜,把經(jīng)驗上升到了理論。
2 毛澤東實踐觀的深入發(fā)展
如何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問題,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和看法。馬克思經(jīng)典作家們也都提出和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毛澤東在實踐的關系上進一步加以總結、概括和升華,進而提出了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理論。一次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一次是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飛躍。他還特別強調了第二次飛躍在實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這就是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毛澤東對實踐和認識關系的闡述,體現(xiàn)了他把辯證法、歷史觀和認識論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三者在理論上的一致性。
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上,毛澤東系統(tǒng)化、具體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觀點,并使之貫穿于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全部活動之中, 從而形成黨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線。尊重歷史,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與發(fā)展,首先就必須尊重群眾,尊重群眾的實踐,尊重群眾在科學實踐中的首創(chuàng)精神。人民群眾持續(xù)不斷的實踐活動,才是社會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的不竭源泉。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認為只有人民, 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以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認識依據(jù),毛澤東注意在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并把這一指導思想貫徹于軍事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他強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路線。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歷史,社會運動及其發(fā)展就是以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為其主體的物質運動和發(fā)展。endprint
在對實踐標準問題上,歷來都存在不統(tǒng)一的看法。在對唯心主義及一些錯誤觀點的批判過程中,毛澤東明確闡述了實踐標準的思想,他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2]毛澤東不僅全面繼承了馬克思實踐標準的思想,還進一步從兩個角度深化了實踐標準。在對實踐的認識上他說:“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后總有一天是要成功的?!盵4]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毛澤東對實踐的認識日益深刻,就如他所說:除了實踐標準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4]對于實踐的社會歷史性,他在《實踐論》中這樣闡述的:“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chǎn)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2]毛澤東闡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實踐是人在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社會下進行的活動。在他的實踐觀點中,“社會實踐”是被經(jīng)常使用的概念,因為在他看來,社會實踐就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毛澤東在革命斗爭的實踐過程中擴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具有社會歷史內涵。
3 毛澤東實踐觀的歷史意義
縱觀歷史發(fā)展過程,我們的革命志士一路走來,在革命中探索,在實踐中摸索,終于找到了一條成功之路。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一思想始終貫穿在我們黨的方針政策中。
在當時中國特殊的歷史國情下,毛澤東結合革命斗爭的經(jīng)驗對實踐的含義和內容做了新的理論概括,他把實踐表述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認為實踐就是“做或行動”,是一種“人類特殊的能動性”,也即“自覺的動能性”。 他在《實踐論》中這樣說道:“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chǎn)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盵2]實踐體現(xiàn)了人的社會主導地位,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看到各事物所呈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和各事物之間的外部聯(lián)系,由現(xiàn)象到概念最后到達認識的過程,也就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毛澤東的《實踐論》是一部批判教條主義和論述實踐的辯證法及其意義的文章,這篇文章的誕生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開端,中國革命經(jīng)受了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洗禮。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黨內的主要錯誤傾向是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尤其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大的損失。為了總結中國革命經(jīng)驗教訓,毛澤東寫作了《實踐論》,可以說這篇文章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領域做出的重大貢獻。在理論層面上,把實踐與認識有機結合,在當時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特殊國情下,對取得革命勝利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它既能讓革命戰(zhàn)爭中的同志們時刻認清眼前的形勢,認識真理、發(fā)展真理,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能同“左”的和右的錯誤思想作斗爭。這就要求我們掌握人類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和總規(guī)律,這個總過程和總規(guī)律是:“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盵2]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當時的國情結合起來,認真總結中外的歷史經(jīng)驗,不斷摸索建設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概括性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干重要原則。這些重要的原則,是這一時期探索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對今天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經(jīng)歷了革命戰(zhàn)爭的洗禮,社會物資財富相對比較貧乏,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任務是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的生產(chǎn)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仍然離不開正確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歷經(jīng)中國的革命戰(zhàn)爭,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黨人的認真學習和領會后,已經(jīng)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綜上所述,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豐富和發(fā)展,是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過程中得到檢驗的,因而是科學的實踐觀。
注釋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01頁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1、282、 283、 284、296頁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1991.第477頁
[4]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840頁
作者簡介
朱艷莉,女,安徽長豐人,中共淮南市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哲學、黨建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