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少敏
【摘要】中職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職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研究主題。本文探討此問題的具體路徑,融入現實因素,創(chuàng)新形式與途徑,指出依托廣州當地紅色資源來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在教學中提出“三進”和“三結合”的路徑和方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生理想信念教育 當地紅色資源教學 “三進” “三結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232-02
中職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學的重心。當前中職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普遍的作法是在西方公民教育理論與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上尋求資源,而忽視了紅色資源教學的路徑價值。本文試就中職學校利用紅色資源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的路徑問題,結合廣州本地紅色資源,從教學體系構建路徑的完善和教學體系構建方法的轉換這兩個方面做一論述,以期能提供某些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一、思想政治教學體系構建路徑的完善:紅色資源“三進”——進課堂、進基地、進網絡
所謂紅色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戰(zhàn)爭時期所形成的革命勝地、紀念地、紀念物、紅色歌曲、紅色影視等特殊的文化資源,承載著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等豐富內涵。紅色資源進課堂、進基地、進網絡,實際上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擴展、方法創(chuàng)新的問題。
(一)“三進”教學路徑的原理與功能
從教學路徑的功能上看,正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在其結構—功能分析理論中曾一再論證的,在一個社會觀念系統(tǒng)的建構和接收中,觀念系統(tǒng)的輸導所采取的路徑占據最重要的作用。中職學校的思想教育的范疇歸屬,其路徑原理是教育主體(學生)與接收客體(社會主義價值觀)之間互動的反映,教育路徑和方式等要素按照一定的組合方式構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接收結構。從這層意義上看,讓紅色資源進課堂、進基地、進網絡,擴展教育的方式、路徑和內涵,在整個中職學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有著其他形式所無法達到的效果。從紅色資源的教學功能上看,紅色資源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識形態(tài)輸導、強化心理認知和規(guī)范價值觀念的功能。紅色資源具有其他資源無法替代的政治教學意義。以廣州市為例,作為“近代革命搖籃”,隨處可見諸如廣州蘇維埃舊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等數量可觀的紅色革命紀念地、紅色領袖故居等等。在中職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有意識的采取紅色資源的教育,能讓廣大的中職生形象而生動的了解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革命歷史和奮斗歷程,以達到感受、領悟和熏陶,讓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深入人心,這對于當前的中職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實際上是與時俱進,因勢利導,參與構建一個創(chuàng)新發(fā)展體系,是對當前中職思想政治教學體系結構功能的完善。
(二)紅色資源“三進”的教學優(yōu)勢
紅色資源“三進”——進課堂、進基地、進網絡,其特點和優(yōu)勢是明顯的。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異質性——促發(fā)學生的“陌生化”感覺和新鮮感,對新中國的歷史重新生發(fā)濃厚興趣,實質上是一種內化實踐;開放性——信息多元,方式多元,渠道多元,不僅僅將紅色教育局限在課堂,局限在師生之間,實質上是一種體驗性教育,同時不斷發(fā)掘受教育者的主體潛能;互動性——通過紅色資源在課堂、基地、網絡的伸展,教育者與受教育之間,現實與歷史之間,個體與國家之間,構成一種良好的互動,創(chuàng)造一種交往性教育,有助完善受教育者的主體人格;綜合性——這是多種教育手法的綜合實施,實際上是對當前思想政治教學體系的有效補充和完善。紅色資源的“三進”,其根本,是一個知識共享、情感和鳴、價值共建、意義同生、精神并升的過程。
二、思想政治教學體系構建方法的轉換: “三結合”——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教化與滲透相結合
傳統(tǒng)的中職生理想信念教學普遍采取的方法只是理論灌輸,具體路徑也只是輿論宣傳和學校教育,效果不佳。“三結合”從教育機制上看,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性的教育構建,是對過往思想政治教學體系構建中陳舊而單一的教學方法乃至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中職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遵循整體性原則。也就是說,中職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有著特定的方法要素、結構方式和運行機制。“三結合”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教化與滲透相結合,實際上是學與行同步、內與外結合、知識吸收與精神內化相貫通的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方式,深合現代教育學原理。
(一)“三結合”教學方法的原理、對策和優(yōu)勢
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過程有認識過程、情感過程、信念過程三個面向,受教育者接受的過程是此過程不斷變化的過程?!叭Y合”的教學手法其實遵循此心理原理?!叭Y合”從教學手段上來講,是最大化發(fā)揮教育載體功能,是教育主體和受教育客體進行互動交流,促成心理從認識——情感——信念的最好形式的最好形式。在中職生理想信念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教學載體優(yōu)勢,輔以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教化與滲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實質上是轉換一種覆蓋面更廣、吸收率更高、思想信息承載更多、操作更加方便全面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紅色資源承載著革命理想、革命精神等等特殊的歷史文化資源,能給予學生最充分最生動最全面的網絡信息共享渠道,全面切實地體會革命先烈的高貴情操和偉大壯志,在“緬懷前人、激勵今人、教育后人”為目的的現實教化和心理滲透中,以情感人,增強感染力,實質上起到了一種變化氣質和心靈洗禮的作用,堅定的人生理想就在這種實物考察、掌握全面信息、精神的深刻感發(fā)中得到樹立,這可以說是教學主體和受教學客體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并且強化和滲透最好形式。
作者做過一項小范圍的關于“廣州交校學生對廣州市紅色資源開發(fā)利用狀況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認識”的調查問卷,調查表明,絕大多數的中職生受訪者都期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改進過往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加強當地紅色資源的利用,提出種種例如“舉辦廣州交校紅色文化藝術節(jié)”、多組織放映經典紅色電影、組織廣州本地紅色題材動畫展和真人演出、設計廣州本土紅色資源微課、編寫適合中職生的廣州本地紅色宣傳冊、創(chuàng)建網上廣州本地紅色資源論壇等等建議。而作者提出的“三結合”這種主體教育模式的設想,在問卷調查中也得到了熱情的呼應和肯定。endprint
(二)“三結合”教育方法的路徑、效果和目標
“三結合”作為教育目標而言,其實是在達成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和個體認同。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教化與滲透相結合,實際上是一種教化手段,其路徑是社會學中所謂的“社會認同路徑”,其目的在于構建一個從社會認同到個體認同過程。社會心理學認為,這樣一種社會認同路徑的教育,可以擺脫傳統(tǒng)路徑的局限,促成“內群行為”的產生,即最有效的促成群體的整體認同效率或目標的有效性?!叭Y合”的理想信念教學方法實際上是循此“社會認同路徑”,是一個有組織、有計劃、付諸個體自覺和社會認同強化的實踐活動和心理教化,它把教學的場地、方式、內容、手段全面擴展,它可以有效地引導和制造群體氛圍,把個體的意識凝聚為社會群體意識,形成一種具備相互影響的群體磁場力或心理環(huán)境,促成內群行為,而反過來,這種群體的心理環(huán)境又可以觸發(fā)教學個體的認同感。
“三結合”有鑒于此,將紅色文化資源引進理想信念的教學過程中來,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相結合、運用網絡等便捷手段給予現實說明和印證,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同步地強化和滲透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tài),實際上是在結合思想政治教學與心理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依托紅色資源載體,強化社會認同,是對當前中職生理想信念教學活動開展的一種創(chuàng)新和方法上的轉化,也是寓講授式、體驗式、研究式、音像式為一體的新型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實踐是取寓教于樂的形式,以達到玩樂中學、學中玩樂的教學效果,正是迎合和適應廣大中職生教學群體的心理特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
作者供職所在的廣州交校,近年來在開展中職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也明顯地意識到了利用廣州當地紅色資源和“三結合”教學方式的重要性,有意識地加強了教學路徑的完善和教育載體的拓展,依托廣州當地紅色資源優(yōu)勢,把紅色德育活動作為學校特色創(chuàng)建的重要內容,積極引導、鼓勵、支持師生施行。諸如:把廣州本地紅色資源融入《哲學與人生》《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等課程相關章節(jié)教學中、帶領學生深入革命遺址,延伸擴展課堂空間,開設廣州本地革命文化選修課、編寫廣州地方紅色文化教材、開展 “紅色”系列主題教育、紅色歌謠歌唱比賽、重游革命之路、建立網絡共享資源等等工作,寓教于樂,構建群體認同環(huán)境,將紅色文化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潛移默化的滲透到中職學生內心深處,取得了喜人的成效。這樣一些經驗和實踐,無疑也是值得參考和推廣的。
參考文獻:
[1]張?zhí)┏恰⑽罕緳?論紅色資源在當代中國的公民教育中的價值[J].求實,2009,(4):92~93
[2](美)塔爾科特·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M].張明德、夏遇南、彭剛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2:46~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