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宏,張 勇,張振霖
新時期下中國武術價值重建研究
李世宏1,張 勇2,張振霖2
采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對中國武術的技擊、健身和娛樂功能進行了闡述與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武術在傳播過程中單純強調技擊、健身功效模糊、過分娛樂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術的多元化發(fā)展,亟待從時代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對武術價值進行梳理。研究結果表明:武術的技擊價值需要準確定位、健身價值需要深度挖掘、娛樂價值需要正確引導。武術價值重建的重點在于:通過滿足正確娛樂休閑需求來突出武術的審美價值、通過深度挖掘文化內涵和商業(yè)化推廣來提升武術的經濟價值、通過科學化闡釋和系統(tǒng)傳承來夯實武術的教育價值。
新時期;武術;價值;重建
中國武術由原始娛神祭祀儀式的武舞,娛人表演的武戲,露臺爭交的手搏,城市舞臺的套子武藝,再到門派林立的拳種分化,以及發(fā)展到民間武術走向競技體育化的發(fā)展階段,武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演變和發(fā)展,武術的價值功能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一提及武術自然就想到其防身技擊、健身強體、表演娛樂的功能,然而我們過于固化的觀念正在限制武術的多元化發(fā)展。“功能不是抽象的、恒定的,其量度和性質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和有條件的。功能狀態(tài)和性質的具體性、變動性,決定了武術內容、形式、變遷的復雜性?!盵1]因此,在政府推進全面健身,開啟“健康中國”的新時期下,依據時代需要討論武術價值重建,對于更準確地理解武術、更深刻地感受武術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技擊功能
習武可以防身自衛(wèi),這是提及武術最常見的認識。武術來源于搏斗,雖然形式在變化、不同時期主要功能也有不同,但是技擊性是一直存在,“過于注重外在形式,忽略武術的本質特征”,這樣的武術教學讓人難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武術[2]。技擊一詞早在《荀子·議兵》中的“齊人隆技擊”,《漢書·刑法志》中出現(xiàn)“齊愍以技疆”,有將技擊注解為:“兵家之技巧。擊球點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技擊與武術是“同一概念,兩種說法”。只是通常情況下,武術特指中國的“技擊術”,而技擊則包括了世界上各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技擊術”[3]。大眾對于武術的技擊功能是再熟悉不過的,大多數(shù)都會對“太極拳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遠打如拉弓射箭,近打如火箭鉆心”“腳踏中門神鬼難防”的武術諺語有所理解,也會對各類拳種的比武傳說津津樂道[4]。由于技擊功能是武術最原始也是最為認知的基本功能,常常提交武術就和“打架”“交手”“私斗”聯(lián)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術的健康發(fā)展。
1.2 健身功能
習拳可以強身健體,在不同的流派和拳種里,有著不同的鍛煉方法,所以對于身體的功能提高各有不同,但是,對于武術的練習對身體的好處,大眾幾乎一致認可。并且,在武術的功法練習中還有諸如八段錦和易筋經,五禽戲這類氣功練習,所以被很多以健身為目的大眾當成一種日常練習方法,可以表明武術的健身效果。江百龍認為:“武術在其形成過程中,涵攝了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養(yǎng)身學、仿生學的諸多精華,大大擴展了健身價值功能,它解決了技擊功能與健身壯體并存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辨證關系。因而,在對神經系統(tǒng)、心肺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幾個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具體獨特的延年益壽的功效。”[5]山東體育學院李成銀教授也認為,近代武術科學化趨勢使它的健身養(yǎng)生的價值功能得到加強。武術與氣功的進一步融合也體現(xiàn)出武術的這一功能。然而,武術的健身功能是要在正確的練習方法下才能達到的。武術傳播中許多老師和教練,只對武術的競技(比賽)和技擊(實用)感興趣,對于習練武術過程中的健身和養(yǎng)生不太關注,導致現(xiàn)在一些武術練習者不知怎樣練才是正確的,怎樣練才是健康的。所以,在當今武術的價值重塑中,健身價值理應被重新提出,并且應該在實踐中體現(xiàn),才不失為真正的武術。
武術具有特殊療效,如高血壓、神經衰弱、冠心病。其原理在于通過外在手眼身法步的練習提高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臟腑經絡的功能,達到培精、調氣、正神之目的、促使病灶部位功能代謝改善。武術(尤其太極拳)具有防患疾病的作用。陳敏則對“拳起于易,理成于醫(yī)”進行了肯定,并認為武術是一種內氣外力,防病健身之術。如現(xiàn)在有些學者提出太極拳的練習配合藥物治療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壓,也有些研究指出一些練功方法可以改善膝關節(jié)的損傷,當然,這些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和更加的具體化,可以收集更多一些的案例和生化指標,使得這類研究更有說服力。近幾年,國外的科學研究開始對于武術鍛煉的生理學指標變化進行研究,國外學者也開始關注相關的實驗和生化指標,如太極拳對于心肺功能、平衡能力、心理健康的影響。
1.3 觀賞功能
武術具有表演觀賞功能和競技觀賞,前者主要是體現(xiàn)在武術的套路中,而后者多體現(xiàn)在散打項目中。李成銀認為中國武術注重追求內在的自我修養(yǎng),缺乏西方體育那種積極主動的競爭精神,因而更多地走向表演化的根因歸結到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的中庸思想和調和主義。也有很多學者從藝術的角度看中國武術套路則是一種對技擊技術的程式化、藝術化的改造。隨著近代武術競技化趨勢,使得武術觀賞價值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武術的“競技觀賞功能日益到了人們的關注”。武術的觀賞功能,讓更多的人將武術審美與競技武術聯(lián)系起來,如武術套路的比賽和散打,在《少林寺》播放后,掀起了全國甚至更廣范圍的武術熱,競技武術的發(fā)展也如日中天。但是,全國的武術熱潮退去后,競技武術遭遇了“練習者少,觀眾少”的尷尬境地。當我們開始對競技武術反思的時候,學界主要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兩派:一是認為競技武術屬于體育,和其前身的傳統(tǒng)武術截然不同,也不能放一起進行討論。體育就是競技比賽,依據規(guī)則定輸贏無可非議,不應該粘上太多的藝術表演、文化傳承的問題。二是競技武術所蘊含的藝術和文化內涵需要進一步彰顯和發(fā)揚。如程大力《躁動之魂于藝術武術——競技套路來自何方去向何方》中“藝術武術是舞蹈,舞蹈是藝術,舞蹈是藝術,藝術的本質和追求是審美”,武術和舞蹈一樣,將展示“美”作為追求的終極目標。在互聯(lián)網迅猛發(fā)展,大眾更傾向“讀圖”式獲得信息方式,作為身體姿態(tài)和動作展現(xiàn)的武術其觀賞功能將更加顯現(xiàn)和發(fā)展[6]。
武術廣為人知的技擊、健身和娛樂功能是促進武術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不僅是對于大眾而言,這些基本功能是從事武術練習和欣賞武術的主要原因。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提出武術標準化建設,包括武術技術、賽事、術語翻譯、管理等所有領域進行標準的制定與推廣。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進一步開展,伴隨著我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輸出與推廣將進一步提速。而不論是武術標準化建設還是對外傳播都需要我們對于武術價值進行重新思考,尤其是那些長期以來我們早已熟悉的價值更需要深入思考。
2.1 武術的技擊價值需要準確定位
技擊性是武術的本質原點問題,在武術發(fā)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建國后競技武術與傳統(tǒng)武術的分流后,技擊性成為了關注武術的學者們討論的焦點。武舞之爭,武術應該姓“武”,曾經一度成為學界中關于“武術本質論”討論的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但是隨著討論的深入,關于武術技擊性的論證在武術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變少了。傳統(tǒng)武術也并不是一直延續(xù)著“技擊”神話與精神,現(xiàn)代法制社會下任何的“一擊必殺”的擊殺之術都不會被允許,武術技擊性的衰退成為了歷史的必然。但是將這種技擊性的限制情況和民間傳統(tǒng)武術技法隨老拳師的去世而不斷“逝去”的趨勢相提并論,認為對于民間武術的保護就是恢復武術的技擊性顯然并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武術界一些學者和同仁們的關注,發(fā)出了“搶救武術”“原生態(tài)保護”“非物質遺產保護”等號召,武術再一次回到了原點,在本質的核心問題上等待著深度的討論和分析,不厘清這樣一個問題,武術在未來發(fā)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將無法解決。近日在電視上播放了一檔華南虎的節(jié)目,介紹了華南虎現(xiàn)在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野化、另一個是繁殖”,并準備選送部分華南虎去南非進行野化訓練。中國武術在不斷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正在走入和華南虎一樣的境地,就是本質技擊性不斷弱化。即使有新拳種的出現(xiàn),也不能給武術帶來真正的“春天”。不論是怎樣的武術形式,過于背離“技擊”,純粹地忽視武術的格斗內涵可能拓寬了武術發(fā)展的路徑,但是會影響武術自身的發(fā)展。長期以來武術拳種衍生發(fā)展太慢,幾乎停止在明清時期的門派體系,對于武術而言,沒有新的套路和門派的出現(xiàn),只傳承原有的體系,在發(fā)展道路上算不上顯著的成就。
2.2 武術的健身價值需要深度挖掘
在全國上下全民健身活動的推動下,響應中央的“健康中國”號召,武術應該在大眾健身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對切實有效的武術健身理論和方法研究深入不夠,健身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武術鍛煉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層面上,對于怎么樣的動作可以提高練習者心肺功能,哪樣的練習是提高練習者的平衡能力這類問題并沒有解釋的很清楚,造成大眾對于武術的健身效果都是模糊的印象。說起武術可以健身沒有人反對,但是具體和其他項目有什么區(qū)別,如何進行武術健身才是有效安全的卻并不清楚。相比較,同類項目的健身操、瑜伽就有很清楚的目的性和練習目標,如健身操練習者可以通過減脂健身操、核心力量健身操有目的的鍛煉,而瑜伽在教學中精細到每一個練習動作都會告訴你鍛煉到哪些部分、如何控制身體姿態(tài)、怎樣進行呼吸。如果要提高武術的健身價值,就必然要向這些項目一樣有很明確的健身指導程序和方法,甚至要達到標準運動處方級別,對人群有區(qū)分,對運動方式、時間、組別以及注意事項都要非常明確。
2.3 武術的娛樂價值需要正確引導
武術和武俠虛實結合、文武融合,兩者緊密難分。很多習練武術的念頭就是來源于武俠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激發(fā)。然而,太多天馬行空的想象被帶入又會造成很多脫離現(xiàn)實的虛幻,并不利于理解和學習武術。而對于成年人一樣發(fā)生很深遠的影響,造成競技武術比賽時常常職責散打運動員打得不好看,沒有武俠電影中的感覺。此外,綜藝節(jié)目掀起的全民娛樂熱潮下,人們追求刺激、獵奇的心理被滿足的同時滋生了“惡搞”低俗文化現(xiàn)象,在互聯(lián)網的個人媒體傳播時代下“獲得關注”即獲得利益,一些對武術歷史、拳種、傳說和人物進行“惡意”消費的事件不斷發(fā)生,如今年上半年徐曉東挑戰(zhàn)太極甚至整個武術界的事件,借助互聯(lián)網制造對傳統(tǒng)武術技擊性質疑的輿論,已達到“宣傳自我”的效果。并不是“民間武術能不能打”的表面問題,而是大眾包括武術界對于武術需要更加全面、客觀、準確的認識。種種亂象表明武術的娛樂價值可以被合理挖掘,然而必須要有整體形象、具體目的、合理手段的控制和引導,否則一片片“笑聲”將阻擋武術的健康發(fā)展[7]。
3.1 突出審美功能
武術的自娛功能就是參加武術所能獲得的身心愉悅的效果和作用。陳敏認為武術的娛樂性主要集中在戲曲、電影等大眾娛樂文藝中。在戲曲的唱念做打中吸取武術表演行動作作為戲曲高潮[8]。而“武打片的興起是武術文化多方位,大規(guī)模地進入娛樂領域的表現(xiàn),也是武術的娛樂性發(fā)展至高峰的標志?!盵9]武術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廣泛的受眾基礎,且不說“閃展騰挪”身姿變化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即便是一個干凈漂亮的武術亮相動作都能給觀者一種積極、振奮的感覺,更不用說動作節(jié)奏的強弱結合、身體姿態(tài)的開合束展給人一種超越技擊本身的美妙境界,正如邱丕相所說的,既給人一種戰(zhàn)斗的情節(jié)又讓人覺得不僅僅是格斗廝殺[10]。武術的審美功能一直以來受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大眾的審美需要超越了武術自身美學進階速度,才會對于一些武術表演失望。未來武術審美價值應該獲得學界關注,對于武術表演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身體研究,提出具有自身特點的觀點,并能在實踐中進行運用。
3.2 提升經濟功能
武術的經濟功能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武術健身、修身效果的本身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效能。武術可以增進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學習效率,促進社會生產。二、利用武術特有的競技、表演觀賞、組織觀賞和宣傳武術的同時,開展相關的經貿活動。現(xiàn)在,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武術搭臺,經濟唱戲”,尤其在國家體育總局對申請體育賽事進行放權改革后,通過舉辦武術賽事、表演、武術節(jié)等活動獲得經濟效益的門檻降低了,吸引了更多民間資本參與發(fā)展武術事業(yè)。此外,媒體開始創(chuàng)辦武術競技比賽節(jié)目,這也是一種促進武術經濟功能的途徑。如中央五臺的《武林大會》、河南衛(wèi)視的《武林風》都是具有很高收視率的節(jié)目。伴隨各類特色小鎮(zhèn)建設發(fā)展,未來以武術為主題的特色小鎮(zhèn)也將會出現(xiàn),武術經濟功能將更加顯現(xiàn),呈現(xiàn)形式也將更加多樣。
3.3 夯實教育功能
在現(xiàn)代,教育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大事,培養(yǎng)什么樣的接班人,是每個國家都要考慮的問題。在新一代年輕人的培養(yǎng)中,武術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李成銀認為傳統(tǒng)武術是在中華文明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因此它必然浸透和涵蘊著我國的民族精神特質,如趨義避利、銳身自任的入世精神;不畏強暴、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同仇敵愾、抗敵御侮的愛國主義精神都是可以挖掘的教育價值。通過練習武術讓學生對武術歷史、理論和方法進行學習,同時也能提高修養(yǎng)、陶冶性情,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武術進校園工作已經得到體育和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接下來就是要從內容、方法、師資、評價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各項工作,真正體現(xiàn)出武術的教育功能[11]。
武術由于過于強調其技擊功能,而對于其他價值的挖掘和發(fā)展構成了限制。誠然,技擊格斗是武術最為鮮明的特點,體驗和欣賞武術的美學意境、運用武術賽事與表演創(chuàng)造商業(yè)財富、借助武術訓練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人才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中國武術在大眾的多樣化需求下不斷發(fā)展,武術的功能也在不斷變化,在健身、觀賞、自娛、經濟、教育的功能基礎上突出重點,將有利于武術整體的健康發(fā)展。任何一種將武術簡單定為“技擊”和“表演”功能都是對于武術的限定,而對于武術價值的限定過窄就是阻礙武術的多元化發(fā)展。中國正在從一個“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且在中國經濟騰飛、文化復興的當下,武術必然要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國”“一帶一路”發(fā)展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響應國家、社會及大眾的需要。
[1] 李印東.武術釋義——武術本質及功能價值體系闡述[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1.
[2] 魏 斌.武術教學如何體現(xiàn)技擊性[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6):176.
[3] 邱瑞瑯.技擊性運動概論以其制勝原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1:1.
[4] 張 勇,馬文友,李守培.從技擊走向審美:中國武術套路特征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3(1): 31-34.
[5] 江百龍.武術的功能芻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6(4): 40-45.
[6] 侯勝川,吳麗晶.當代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現(xiàn)狀的問題及展望[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5,33(5):42-46;52.
[7] 張 勇,張振東,王 鈺.傳統(tǒng)武術技擊性的準確定位及限定條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5(3): 115-119.
[8] 張 勇,馬文友,李守培.從技擊走向審美:中國武術套路特征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1): 31-34.
[9] 陳 敏.中華武術價值取向[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1(4): 84-87.
[10] 馬 劍,邱丕相.武術境界論[J].體育學刊,2007(5): 68-72.
[11] 張 強,孟 濤,湯鐵軍.“武術進校園”推廣模式的多路徑分析[J].中華武術(研究),2016(1):58-63.
ResearchontheR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ValueofWushuundertheNewAge
LI Shi-hong1,ZHANG Yong2,ZHANG Zhen-lin2
Wushu has been hand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s its own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for its distinctive skills of attack and defense, 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But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martial arts also limits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martial arts attack and defense function needs to locate accurately, the fitness function needs the deep excavation, and the entertainment function needs the correct guidance. The reconstruction of martial arts value mainly lies in: by self entertainment and entertainment to highlight the martial arts aesthetic value, by digg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mmercial promotion to enhance the attention of Wushu economic value, and by scientific explanation and inheritance system to reinforce the value of Wushu education.
New age; Wushu; Contemporary value; Reconstruction
2017-09-13;
2017-10-17
2016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編號:SK2016A0120)。
李世宏(1971-),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武術文化與教育。
1.哈爾濱體育學院 武術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2.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G80-05
A
1008-2808(2017)05-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