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華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目前高校太極拳課程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已成為體育課程設置研究的熱點,諸多研究資料對太極拳課程開設的意義、必要性及措施進行了闡述與分析[1‐3],為太極拳課程健康開展出謀劃策并提出了諸多寶貴建議,但現(xiàn)有理論與實踐研究大多僅停留在基礎或面上研究,成果缺乏實踐過程中具體的可操作性措施。太極拳既是傳統(tǒng)體育項目又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瑰寶,在修身養(yǎng)性、強身健體、改善人體身心健康狀態(tài)等諸多方面作用明顯,在高校開設太極拳課程,利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chuàng)新,及對促進學校體育的健康發(fā)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太極拳項目自身特點的約束及諸多其它主客觀因素的制約[4,5],目前高校太極拳課程開設效果并不樂觀。本研究以普通高校公共太極拳課程教學及考評措施為切入點,以河南理工大學體育課程設置體系的個案為參照,對“考練結合、以考促練”的太極拳教學和考評措施的實施辦法及效果進行了闡述。
對河南省普通高校太極拳課程開設現(xiàn)狀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太極拳課程在高校既易于開設也便于開設,師生對太極拳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認可度較高,且開設該課程也不受場地器材等硬件設施的制約,按理說開設前景應該無限光明,但調查結果卻與師生期待大相徑庭,大多數(shù)上過太極拳課程的學生對該課程產生了較大排斥心理,自愿選上太極拳課程的學生比率相對于其他項目普遍較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我們曾針對大一年級第一學期普修太極拳課程的學生,時隔半年之后隨機抽取1000名第二學期未再選上太極拳課程的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將近98%的學生在學習結束考試后就再也沒有打過太極拳;同時也針對大一年級正在普修太極拳課程的學生進行了根據調查,有超過75%的學生認為課堂能學會但到下周再上課已遺忘,每周一次的體育課,基本都是在“學中忘、忘中學”的過程中度過,學生嚴重缺乏課后習練以鞏固或提高所學內容,多數(shù)學生采用臨時抱佛腳、考前搞突擊的學習態(tài)度,以應對期末考試。這些數(shù)據可充分證明學生并沒正確認識到學習太極拳的具體意義,對太極拳的健身功能和鍛煉價值缺乏詳細了解,這與弘揚民族體育文化、掌握太極拳基本鍛煉技能為終身體育服務的健身思想偏離較大,更與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運動技能和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教學目標相差甚遠。
多數(shù)研究認為,師資力量差是主要誘因[5,6]。經調查也確實發(fā)現(xiàn),當前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程的師資力量主要為本校體育教師,而由于專業(yè)太極拳教師畢竟有限,但為了應對一個年級大批量普修開課學生的需求,例如球類、體操類及田徑類等其他體育專項的教師也不得不披掛上陣。師資培訓的方式主要包含本校集體培訓、外請專家集體培訓和集體外出培訓三種形式。調查也發(fā)現(xiàn),教師上崗前針對教師培訓的學時,一般在30個學時左右;多數(shù)高校開設太極拳課程以來,教師培訓次數(shù)不足2次??梢姡珮O拳課程師資力量薄弱的現(xiàn)象屬實。
但筆者認為,師資力量薄弱并不能決定教法落后,致使學生課后習練積極性較差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教法。經對教師任課班級學生太極拳考試成績統(tǒng)計及學生對任課教師的學期評價統(tǒng)計,也確實發(fā)現(xiàn)太極拳專項教師所帶學生的考分并未與其他教師所帶學生出現(xiàn)明顯差異,且學生對教師的評教效果,太極拳專項教師的優(yōu)良率也并未占任何優(yōu)勢。可見,教師自身太極拳技能水平高低并不能代表教學效果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認可度的根本條件,而教法則能得以完美體現(xiàn)“以勤補拙”的效果。例如,當前“互聯(lián)網 + ”多媒體時代,利用網絡資源及多媒體教學完全可以將大師的示范動作輕易傳授給學生,教師也應同時結合課堂理論與實踐學習內容及時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查詢太極拳健身機理、作用及其價值方面的理論資料,及欣賞太極拳教學視頻;再者,教師也完全可以通過教程及網絡資源輕易收集每個動作要領的技擊含義,在上課講解或示范動作過程中若及時加以形象描述和說明,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習練興趣,而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講解“應該怎么、怎么做,應該這么、這么做等等”,這種只有動作過程及規(guī)范動作講解但缺乏太極拳內涵及技擊含義的教法,往往致使課堂氛圍如同死水一潭;另外,教師在課堂教法的選擇上,應遵循少講多練的原則,“必講的”要精講,“要講的”要讓學生課下自己上網查,尤其自身技術偏差的教師,要多讓學生“互觀互練”,在此過程中既可使技術好的學生得到自我展示起到以點帶面作用,又可對技術較差學生進行及時指導和引導,促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幫互助氛圍。
所以,筆者認為,教師自身太極拳技術水平的缺陷不算是硬傷,缺的是如何對學生進行理論上以引導、方法上以指導,缺的是如何端正學生學習態(tài)度及調動積極性的教學方法或措施。
成績考核或評價,既是約束學生放縱思想的“緊箍咒”,也是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潛在動力。鄧正龍認為[7]:“考核”作為一種激勵措施,會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認真聽講,并仔細琢磨動作要領耐心習練以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能,同時也可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凝聚力;另外,“考核”也是促進學生被動學習的督促手段,當學生鍛煉消極、學習積極性降低時,“考核”便是一種督促習練的高壓手段,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由不習慣變習慣,逐步養(yǎng)成健身鍛煉的習慣及終身體育意識??梢?,對學生進行及時、必要的考核或評價也應是積極推動太極拳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而從目前太極拳課堂教學對學生考核評價的措施來看,往往采用的是期末考試“終端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受“技術技能教育觀”的影響,過于強調期末技術技能評定,卻忽視了學習的過程,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終身體育意識及日常良好鍛煉習慣;另外,“終端評價”方式,考核與課程是同步結束的,不能對教學和學習的過程給予及時或適時反饋,不能及時提醒教師或學生盡早關注問題所在,適時調整或修改教法或學法。筆者曾在《體育技術教學與“過程考評”互動進行模式的構建與意義分析》一文中談到[8]:針對技術課教學,不宜采用期末考試“一棒子式”終端評價方式,應把技術考評以一定的教學組織內容融入到體育技術課教學之中。教師應在“教”中“考”、在“考”中“教”;學生應在“學”中“考”、在“考”中“學”,使“教”和“考”、“學”和“考”,在互動反饋中進行。這種過程評價方式可以刺激學生課下練習的積極性,盡量避免“終端評價”考核方式易給學生帶來“平時不練習考前搞突擊”的現(xiàn)象。
所以,筆者認為,“考試”也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習練的有效方式,教育工作者應重視“考試”的杠桿力量及指揮棒效應,根據項目特點選用適宜自己項目特點的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切忌一味模仿或千篇一律,充分利用杠桿力量和指揮棒的指揮作用,以對學生起到積極激勵和引導的效果。
以河南理工大學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程為個案,重點對教學過程和考評措施進行闡述。
針對全校大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開設太極拳普遍課程,授課內容為“陳氏太極精要十八式”;每周1次課,每次課2個學時,總計30個學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1項體育運動技能、普及推廣太極拳,使學生掌握全套動作技術要領,能夠熟練完成全套動作,引導學生作為日常健身手段及為終身體育服務。大一年級第一學期太極拳普修課程的考試方式,針對太極拳技術采用教考分離期末考試“終端評價”,考試時以班級為單位隨機抽取三位非任課班級太極拳教師對學生進行考試,考試過程中針對每位學生進行打分,取三位教師的平均分為學生最終得分,但學生期末考試“終端評價”太極拳技術占50分,另有10至20分由任課教師掌握,可作為過程評價分值,對日常學習及習練態(tài)度進行評價。
從大一第二學期開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體育項目。針對未繼續(xù)選擇太極拳課程的學生,為促進繼續(xù)習練太極拳,盡量避免“學完就忘”“考后就扔”現(xiàn)象發(fā)生,任課教師在課程設置的每次課中應融入復習太極拳的內容,可作為準備活動、課間調整或課堂結束等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統(tǒng)一習練,并作為期末考試必考內容由任課教師進行考試和評分,所占課程分值比例專項技術滿分40分、太極拳技術滿分為10分。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幾個學期內無論經過哪個體育項目的課程學習,太極拳作為一項單列內容始終貫穿考試之中,可時刻提醒學生太極拳技術不能“考后就扔”,讓太極拳技術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滲入到學生的思想觀念及日常鍛煉中。
過程考評的時機由任課教師自行掌握,鼓勵教師根據上課習練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對技術的掌握情況進行綜合評定。為促進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動作要領、激勵課下習練的積極,教師可在學生學習過程的不同時段對學生進行考評,以作為學生期末的平時分值或過程考評分值,同時鼓勵學生可以提前完成期末技術考試,針對技術較好的學生,由學生自愿申請可以提前考試,所考分值納入期末成績,并根據學生意愿可以在期末申請免考。如此激勵措施,讓優(yōu)者提前展示、讓提前完成者提前解放,對避免學生產生“臨時抱佛腳的心態(tài)”非常有效,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課題學習及課下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爭先恐后的盡早完成所學所練內容,以期待盡早解除期末考試“終端評價”時“一棒子打死式”的考試心理負擔。這種方式可激勵學生把功夫下到平時,以避免發(fā)生“學完就忘”現(xiàn)象。
由體育學院統(tǒng)一組織,每年針對大一年級第一學期普修學生開展1次教學比賽式考評。以全校各學院為單位組織參賽隊,每學院限報一支隊伍,報名人數(shù)為領隊1人,參賽隊員60人,教練由體育學院統(tǒng)一指派。評委由體育學院太極拳專業(yè)教師擔當,比賽采用10分制,將各評委所記總成績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取平均分作為各隊的最終得分。錄取前六名,所有參賽運動員所獲成績均與期末太極拳課程考核成績對等(期末考試太極拳技術成績滿分為50),即第一名49分,第二、三名45-46分,第四、五、六名41-43分,其它參賽學生均以40分的良好成績計,分別計入期末考試太極拳課程成績中,且期末正??荚嚂r太極拳課程可以免考。采用該教學比賽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核,目的是為進一步貫徹“全民健身計劃”,更好地發(fā)展傳統(tǒng)體育項目、激勵太極拳活動健康良性開展;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檢驗體育教學效果,活躍大學生體育文化生活;對太極拳文化在校園得到傳承與發(fā)展及營造濃郁的校園太極文化氛圍有益;同時也有益于推動太極拳運動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普通高校開發(fā)與實施太極拳課程,有利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繼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全方位弘揚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對促進學校體育的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太極拳運動不同于其他項目富有對抗性或趣味性,且它對人體身心修煉、強身健體的鍛煉效果需經長期習練才能得以體現(xiàn),往往很難引起青年學生的重視且對學習及習練太極拳易產生排斥情緒。目前高校太極拳課開設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學生“學完就忘”“考后就扔”現(xiàn)象較為普遍,如何采用相應激勵措施積極引導學生日常習練尤為重要。采用“考練結合、以考促練”的太極拳教學考評措施,可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習練起到良好的激勵和引導效果,考試的壓力效應促使學生不至于過分放縱所學內容,學完后通過后續(xù)的延續(xù)考試也可對學生起到督促作用,即便太極拳課程學期結束期末考試完畢后,后續(xù)其他課程對其的延續(xù)考試也提醒學生仍要提高重視,不至于馬上扔掉所學內容,讓學生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了解太極、熟悉太極進而喜歡太極,對提高太極拳意識、領會太極拳動作內涵及長期掌握太極拳技術有益。
參考文獻
[1]魏巍.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太極拳技擊情境教學研究[J].體育科技,2013(6):141-144.
[2]宋清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程推廣措施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5(1):63-66.
[3]孫偉.太極拳對江蘇省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技,2016(5):52-55.
[4]許榮梅,宋清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太極拳”課程開展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4(8):737-739.
[5]齊大路,林輝.文化傳承視角下我國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的困境與路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114-116.
[6]程振華.論高校太極拳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2):163.
[7]鄧正龍.“以考促練”體育教學模式可行性探討[J].搏擊(體育論壇),2009(2):41-42.
[8]宋清華.體育技術教學與“過程考評”互動進行模式的構建與意義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