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洪國,王 松,崔佳琦
(1.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2.大連理工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盤錦 124221)
從“因材施教”視域窺學校體育的強制與自由
鞏洪國1,王 松2,崔佳琦2
(1.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2.大連理工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盤錦 124221)
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因材施教”的哲學視角論述了學校體育的強制與自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知人、異類、擇法”3大論點,即知人,意為知己、知他人,即學生本人熟知自己,體育教師熟知學生;異類,即以知人為基礎,進行層次劃分,劃分不同層次類別的學生以實施“強制與自由”;擇法,即建立于知人基礎之上,將異類后分好的層次,選擇強制或者自由之法。從體育學科規(guī)律、學生身心發(fā)展、強制與自由可行性3方面闡述了“因材施教”視域下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理論層面的可行性,并隨之初探其實踐層面的教學模式,以期能夠以“因材施教”探尋強制與自由之“度”的把握,明確強制與自由二者關系界限,符合學校體育法則,有助于構建符合國家意志和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的良好學校體育秩序,促進學校體育更好地“育”人。
因材施教;學校體育;強制;自由
長期以來,針對學校體育的“強制與自由”一直頗有爭議,很多學術界精英一直苦于尋求矛盾體中“度”的把握及二者關系的邊際,頗為苦惱,符合教育法則的是,學生的“自由”應建立于教師“強制”的根基之上[1]。2010年7月29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毒V要》中無一不透漏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注重“因材施教”,關注、關愛每一位學生,為其量身裁衣,私人訂制,“以人為本”施“教”強制與自由,用“因材施教”論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強制彰顯必須,應予以弱化,把握其度;自由給人可能,應免于盲從,掌控其限。本文通過對“因材施教”的解讀,摒棄“陳”,引發(fā)“新”,提出“知人、異類、擇法”之論點,進而借此論點,闡明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推廣“因材施教”的可行性,并提出初步的實施構思,以期探尋強制與自由之“度”,更好地服務于學校體育人性化內涵,并為后期研究者提供理論依據(jù)或者啟發(fā),具有雄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通過查閱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庫,對2000-2016年間以“學校體育自由”或“學校體育強制”為主題或關鍵詞的193篇期刊論文和7篇碩士學位論文和1篇博士學位進行分析,從中篩選出15篇極具權威性與代表性的核心期刊論文進行研讀,為本文的研究伊始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鋪墊。
1.1 研究對象 以學校體育的強制與自由為研究對象。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基于研究需要,借助CNKI中國期刊網(wǎng)查閱相關著作2部,并以“學校體育”為關鍵詞搜索了國內有關“學校體育”與“強制與自由”二者之間關系的文獻資料15篇,并且對所查閱文獻進行深入分析與解讀,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1.2.2 專家訪談法 訪問從事多年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且富有研究經(jīng)驗的張守偉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何勁鵬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等專家,就從“因材施教”中“材”的視域窺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的關系等內容進行訪談,并加以整理、歸納與總結,為本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學術價值支撐。
2.1 “因材施教”的解讀 “因材施教”的思想源于孔子,成于朱熹之注,即“圣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2]。于是便有了“因材施教”的儒家式“教學論”??梢姡巳硕加兴瞄L,有所“好”,只不過選擇不同罷了。換言之,即“材”異引“教”之異。所謂“材”,指學生的異體性,即對學生區(qū)別對待,個性化教學。由“材”之異,進而產(chǎn)生分層教學,注重“以人為本”,并承認學生主體的主動性。在學校體育教學領域中,“因材施教”的靈活施展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的強制與自由觀,即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兩大認知論的兩種互斥的價值取向[3]。其中,學校體育強制觀是社會本位論的價值取向,是立足于社會需求和國家利益“大家”的視角去實現(xiàn)其訴求,是一種實現(xiàn)社會本位觀下強制體育所必備的操作性策略;學校體育自由觀是個人本位論的價值取向,是立足于人之本位、身體自由的“小家”視域去完善其理性“個體我”建構,是一種以個人本位、追求自由、充分施展其個性的超越式自由體育理性自由觀。
2.2 “強制與自由”的詮釋 矛盾一詞,語出《韓非子》,古漢語將其釋義為邏輯上的不一致,它是客觀與主觀的對立統(tǒng)一,可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中,早在多年以前,黑格爾已領悟出存在的矛盾,但其表敘是晦澀難懂的?!皬娭啤迸c“自由”是一對矛盾體,弗里德里奇?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曾提及,“矛盾體:‘強制’與‘自由’,對立而又統(tǒng)一,憑為種種差異的人提供平等,彰顯其存在的價值,凸顯存在之合理性”[4]。在學校體育研究領域中,強制與自由的關系普遍存在的一對矛盾體,二者之“爭”仍處于白熱化之“論”的態(tài)勢,仍無果、無得、無獲,也難以求同存異,只好各自據(jù)理力爭?!皬娭啤钡姆锤信懦馀c“自由”的向往呼喚無時無刻不環(huán)繞于學校體育中,雖說“強制”與“自由”可謂自相矛盾,但往往二者同時存在。萬物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強制與自由二者雖為矛盾體,但只要給予“度”的把握,即可強制中不失自由,自由中不乏強制,以實現(xiàn)雙贏之效。本文以“因材施教”充其“度”,權衡學校體育的強制性與自由性,張弛有度,因“材”劃分強制層與自由層“施”教。
3.1 推陳 自20世紀末以來,德國的“體驗式體育”[5]、英國的“領會式體育”[6]、日本的“快樂體育”[7]等新興的體育教學模式傳于我國并廣泛流傳開來,倡導學校體育的自由,放任且又收斂,放蕩但不放肆,迎合學生興趣愛好,陶冶學生情操,陶醉于快樂體育之中,凌駕于“凡”之上而“脫”。正如物極必反,自由式體育的發(fā)展到某一程度必然會存其弊端,即學校體育洋溢著一片“快樂”的同時,烏云也悄然來襲,學校體育的自由變“質”了,過分強調興趣,忽略技能習得,強調個性,忽略共性,強調自由,忽略強制,“本”是自由,卻演化為“娛樂”“玩”或“開心就好”。于是,“放羊式”教學應運而生,泛濫至極,喪失學生體育興趣,進而導致學校體育畸形發(fā)展[8]。再如,民國時期,南開大學鼻祖張伯苓推行強制體育,即普及體育,強制學生參與體育,被迫式運動已然形慣例[9]。無獨有偶,清華大學馬約翰教師深感民族危機感,為奪自豪感,實施強制體育,秉承“無體育,不清華”的理念,沿用至今。不難得出,以學校體育實施強制性,洗刷了南開學生、清華學生的體育面貌,匯聚成“體育風”,頗有成效。但是學校體育強制是否合理性仍有待探尋??档略凇墩摻逃龑W》中曾指出,對教育施加一定的強制,是使其如何運用自由[10]?!耙欢ā币辉~道出了學校強制的本質,將其限定,即學校體育強制“度”的把握,權衡強制性的界限,具有相當?shù)碾y度。括而言之,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二者極端化的偏向任一一方,都易出現(xiàn)失衡,喪失其初衷與本質??梢?,“陳”是有所缺陷的,應將其“推”。
3.2 出新 先其“推陳”,而后“出新”。也因此引出“因材施教”的論點,以“因材施教”引論,即由“因材施教”其“材”引發(fā)知人、異類、變法之論點。詳而言之。
1)知人,意為知己、知他人,即學生本人熟知自己,體育教師熟知學生。“知人”,起源于《論語?學而》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發(fā)展于“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落實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知人,以一“知”字彰顯其精髓,即知己、知彼,是人學的選擇智慧論。若按其對象識“知”,可分為教師知與學生知,教師知,是以教師的視域去“知”學生,也就是教師知彼,即教師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認知人的感覺、學生的內外環(huán)境及學生的三觀規(guī)律去把握、度量、認知學生,作出初步判定;學生知,是以學生自己本身對自己的“知”,也就是學生知己,即學生對個人做出初步的評判,清楚地體會內心感受,而非盲目從眾,人云亦云。在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領域中,“知人”之“新”,主要體現(xiàn)在2個方面:1)教師“知人”,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教師知彼,或者說,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權衡、認知,內心初步分層,形成一個初步的強制與自由學生分層,即被動認知;2)學生“知人”,也就是上文所提及的學生知己,換句話說,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判斷、自我認知,一切跟隨學生的內心趨向,遵循個人意愿,主動形成強制與自由分層,即主動認知。
2)異類,即以知人為基礎,進行層次劃分,劃分不同層次類別的學生,以實施“強制與自由”。異類,顧名思義,即根據(jù)人的不同分成不同種類。俗話說“物以類聚,人與群分”,這從另一角度說明人與人肯定是不同的,再之,“道不同,不相與謀”也是同樣的道理,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潛意識的人與人存在區(qū)別,再者從“人學”來看,從“人學”視角切入此次論述,通過將人進行分類來談學校體育的強制與自由,把握“人”之異,產(chǎn)生教育之異。異人,即從人學角度,人存在與社會中,擁有其鮮明的社會屬性,之后,人本事即不同的,即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不同性質的人,進而,從人的人品、人性、人格都會隨著改變,因為人會受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爱愵悺奔瘁槍W生進行分類。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分類與孔子的分類完全不一樣,孔子將學生按照年齡、智力、性格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分類,而體育中的教學則不然,它有其鮮明的特殊性,按照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年齡、運動技能水平、各項身體素質、性別、興趣愛好等因素分類,這是體育教學中所重點考慮的,當然可能還有其他方面。
3)擇法,即建立于知人基礎之上,將異類后分好的層次,選擇強制或者自由之法。擇法,以“知人”為基礎、“異類”為手段而進行的方法抉擇,即經(jīng)教師被動認知和學生主動認知后,會產(chǎn)生初步的分類,最后在進行“法”擇。而此處的“法”是已經(jīng)限定后的法,即強制與自由之法。當然,擇法源于“因材施教”之“教”的釋義,筆者認為“教”就是指教育方法或者教學方法,也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因材施法,進而推及,因材施“強制或自由”。強制有度,不可扼殺自由,自由有限,切莫放任自流,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是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趨勢,強制與自由是張揚個性化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其選擇的必然過程與階段。擇法,既然涉及擇,必生準繩,而“知人”“異類”即為準繩,故而,強制與自由的學校體育應該是一個方法的選擇問題,不應以任一強制或自由的一方,以偏概全,故而合理地安排強制與自由的“度”,有效劃分。
由推陳出新、“因材施教”引論即“論”,其實就是借“引論”之箭補“即論”之船,即推出“知人”“異人”“擇法”之新論點,論“因材施教”的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而后再進行論證:也就是由新論點進行二次論證:一論,“因材施教”視域下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的可行性;二論,“因材施教”視域下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的初探。
4.1 引論即“論”的理論可行性 引論即“論”的可行性,即由“因材施教”論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的可行性或合理性,屬于理論層面之“論”,主要從體育學科規(guī)律、學生身心發(fā)展、強制與自由可行性3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表現(xiàn)為:
1)體育學科規(guī)律。體育,又名體育與健康,特指學校體育,它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的“三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 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yǎng)道德意志品質所進行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就此定義,從某種角度來看,“體”可作“強制性”,“育”可謂“自由性”,也就是學校體育進行身體的操練,以增強體質之功效,符合體育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而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教育者“強制性”實施體育,屬后天性行為;其“育”,即教育,也就是本文所提及的“因材施育”,根據(jù)體育學科規(guī)律以及學生身體、心理、生理的特點,按照學生喜好、興趣,而后“育”,以自由、自主參與體育為目的和手段,也就是“自由性”體育,屬先天性行為。
2)學生身心發(fā)展。近年來,隨著逐年的全國青少年體質測試,結果顯示男生的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力量慘不忍睹,甚至連最基礎的6項身體基本素質也十分差,近視率、肥胖率直線上升,居高不下,卻絲毫沒有居高思維,換取來的仍是曲解化的“放羊式”或“解散式”學校體育的自由,進而導致學生身心弱化、尷尬。可見,喪失學校體育的強制實屬不該,毛振明教授曾言,惰性、逃避勞累和痛苦是人類的天性,缺乏強制性的體育鍛煉,效能必然越來越低[11]。因而,為有效阻遏學校體育學生身心弱化而實施學校體育強制乃被迫之舉。也就是說,“因材施教”實施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從學生身心發(fā)展角度上來說是合理有效的,身心弱者強制先行,身心強者自由優(yōu)先。
3)學校體育強制可行性與自由可行性,引發(fā)“強制與自由”可行性。其中,學校體育強制性在學校體育教育實踐中是很少或幾乎不可能不存在的[12]。學校體育強制是實現(xiàn)社會本位的訴求,遵循學校體育的規(guī)定,完成學校體育預設所采取的必備操作、方式與手段,充斥強制性,避免“隨心所欲”,具有可行性;學校體育自由性是彰顯個人本位自由價值觀、體現(xiàn)學校體育靈活性、實現(xiàn)學校體育自由目的的隱性生成過程,多變、靈活,可自由調整,具有可行性。不論學校體育的強制性,還是其自由性都極具存在的可行性,因二者獨立的可行性,增添了二者并存的可行性,同時,為“因材施教”論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添加了籌碼,具備可行性。
3.2 引論即“論”的實踐初探 引論即“論”的初探,即由“因材施教”探析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的初步教學模式或結構,屬實踐層面之“論”。“因材施教”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然做了嘗試,孔子教導冉有與子路時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在教育中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教學能夠對其自身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這種教學方法在當今學校體育教學中仍舊具有重要的意義。重讀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深深體會“因”“材”“施”“教”,深深感悟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對促進體育教學有效實施仍有重要意義。從“因材施教”為切入點,闡述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與“材”之通。
“材”不同,即人不同,人異,即做“異類”層次劃分,進而觀其“法”,法即“強制與自由”,而后擇。其內在之意為:由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之“度”的把握、平衡,轉移到對“材”分類再“教”,也就是說,先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分類,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大致分為3類:第一類是自控者,即學生可以有較高的自控能力,無需過多管教,有計劃,有自己的目的,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完成所需要做的事情。此類學生分類分為“自由組”,適合自由式教學,只需要教育者引導。第二類是受管教者,這類學生自制力差,生性好動,標新立異,特點鮮明,嘩眾取寵型,自我約束力差,在同一時間學習,不愿完成所需要做的事情。此類學生分類為“強制組”,適合強制式教學,需要采取一些強制措施進行教育。第三類是中間型學生,平庸類,這類學生持中立態(tài)度,跟風倒,看外在環(huán)境,外界環(huán)境決定他,外在是自制環(huán)境,即轉為自制,外界是放蕩不羈環(huán)境,也隨著放蕩不羈,成為善于學習型,無主見者??梢詫⑦@類學生作為實驗組,一部分放于“強制組”,一部分置于“自由組”,可以粗略進行對照試驗,對“強制體育”與“自由體育”進行比較。
對學生進行分類之后,針對“異類”學生類別,實施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這樣的意義在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可以因“材”實施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針對學生的類別,選擇“強制體育”與“自由體育”,針對性強,目的性強,一方面解決了學校強制體育合理還是學校自由體育合理之辨,因“材”選擇,其合理性是必然,有鮮明可行性。另一方面,解決了平衡強制與自由間的關系,解決了強制與自由的度的把握,也無需通過有度的強制體現(xiàn)有限自由的價值,通過有限的自由,闡釋有度強制的意義,做無用之論。
學校體育中的強制萬不可遺失,自由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使學生主動陶醉于“百草園”式的自由學校體育,也要讓學生主動接受“三味書屋”式的強制學校體育。強制要有度,自由應有限,對立與統(tǒng)一的關系只需尋求基準點,即“度”的把握,方可達到一致與和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這首先就是人學”,所謂人學,即關于人學的哲學問題,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本文以“因材施教”為切入點,論述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有的放矢,二者本是先天矛盾體,無可厚非,故而筆者只能從人學角度立論,以“因材施教”中“材”引“知人、異類、擇法”之新論點,從中論證,即知人,意為知己、知他人,即學生本人熟知自己,體育教師熟知學生;異類,即以知人為基礎,進行層次劃分,劃分不同層次類別學生以實施“強制與自由”;擇法,即建立于知人基礎之上,將異類后分好的層次,選擇強制或者自由之法。而后,又從體育學科規(guī)律、學生身心發(fā)展、強制與自由可行性3個方面闡述了“因材施教”視域下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理論層面的可行性,并構建、探析了實踐層面的“因材施教”式學校體育強制與自由初步教學模式。
[1]張學忠.學校體育教學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79.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3:362.
[3]高清梅.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77-288.
[4][英]弗里德里奇?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223.
[5]桂海榮,鄧文才.體育體驗式學習模式的探索[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5):124-126.
[6]陳英軍,陳園.田徑課程體驗式學習內容體系的構建[J].體育學刊,2014(3):107-109.
[7]羅永漢,仇軍.基于體育本體論的”快樂體育”教學理念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2):105-111.
[8]許可,戴超平.對當前我國快樂體育異化現(xiàn)象的審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1):26-28.
[9]周志剛.張伯苓體育價值觀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9):127-130.
[10]伊努曼爾?康德.論教育學[M].趙鵬,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7-30.
[11]吳林珍,鐘明寶.學生體質下降問題的社會學分析與控制[J].山東體育科技,2012(3):78-81.
[12]王有升.論學校教育的強制性——一種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2):15-18.
Viewing the Compulsion and Freedo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GONG Hong-guo1,WANG Song2,CUI Jia-qi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2.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anjin 124221, Liaoning China)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ompulsory and freedo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romthe philosophic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ized". Put forward the "individualized" people, heterogeneous, choose the three arguments, that is, to know others, friends, students of the well-known sports teachers know yourself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s of heterogeneous, i.e., the level of division, different classes of students to implement the mandatory and freedom; selection method, is established in one based on the heterogeneous after the good level, choose to force or self by law. From the physical education law,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compulsory the feasibility of three aspects of freedom On "individual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mpulsory and freedom theory feasibility, and then explore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dividualized" compulsory and free "degree" of the grasp,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mpulsory and free boundaries, accordance with school sports law, which helps to build the good school sports ord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need, and to promote the school sports better education.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chool sports; compulsion; freedom
G807
A
1004 - 7662(2017)04- 0038- 05
2017-03-17
鞏洪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