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萍
(新疆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維吾爾語俗語文化內涵淺析
黃麗萍
(新疆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維吾爾俗語,是維吾爾族智慧的結晶,它以生動活潑、幽默詼諧的形式客觀地反映出維吾爾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觀念、風土人情,真實地記錄了維吾爾族的發(fā)展歷史軌跡。本文主要從文化的角度,發(fā)表了一些自己對從俗語衍生出的文化現象的淺見。對指導維吾爾語學習者更好地了解維吾爾族的文化歷史根源及思維模式有著重要的意義。
維吾爾語;俗語;文化
維吾爾族有著數量眾多、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的民間俗語。最早集中研究維吾爾俗語的人當數11世紀的穆罕默德·喀什噶里。他著成的《突厥語大詞典》中就收錄了很多維吾爾語俗語。
從目前搜集的資料中關于維吾爾語俗語的研究主要有:廖澤余(1985)《維吾爾諺語中的民族社會文化投影》。以及王德懷先生的一些文章,都探討了維吾爾俗語所蘊含的維吾爾民族文化的許多側面。
諺語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具有豐富世界觀的語言形式。維吾爾俗語,它跟本民族的歷史背景、自然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很強的民族特點。這些俗語總結出了維吾爾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現象。
2.1 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是指由特定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和國家歷史發(fā)展的不同,所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相同。
ak taglik-kara taglik bolup katmak.
像白山派和黑山派一樣勢不兩立。俗語中的“白山派”、“黑山派”是伊斯蘭教在新疆近代史上的派別,在這兩派的控制下,葉爾羌汗國及地方政權之間明爭暗斗,愈演愈烈,混戰(zhàn)不斷,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和沉重的精神枷鎖,最后汗國滅于他們的互相殘殺中。
layli kurux uqun ,majinonnig kuzi kerak.
直譯“只有用麥吉農的眼睛,才看得出萊伊麗的美麗”,這是我們常用的一個俗語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思。麥吉農和萊伊麗是維吾爾族古典長詩的男女主人公。
2.2 飲食文化。飲食由于地域不同、歷史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
amgaknig neni tatlik ,hurunnig jini.
勤勞者的馕香,懶惰者的命香。
pul bar bolsa jaggalda xorpa bar.
有錢能使鬼推磨。
ququra kulda piqarmanta qulda.
煮蛐蛐兒要水多,蒸包子要個少。
對于維吾爾族,馕、蛐蛐兒、包子、肉湯等是他們長期以來最常吃的也是最簡單的東西,也屬于他們的特色飲食,所以俗語中就會有相關的體現,顯得淺顯易懂,又貼近生活。
2.3 地域文化。地域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存在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
tuga kanqi ,yegiz xunqa.
駱駝越老,走的商路越多,負載越重,磨的瘡疤越深。
駱駝是新疆特有的交通工具,因新疆氣候干旱,沙漠廣布,因而耐旱的駱駝成了交通不發(fā)達時期的常用交通工具。
su ketidu tax katidu ,osma ketidu kax kalidu.
河水流走石頭在,烏斯曼褪了眉毛在。
烏斯曼就是我們常說的“青黛”,是一種十字花科的植物,它是由菘藍的葉子經水解后生成的靛藍,維吾爾族女性用它來描眉。
2.4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維吾爾族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因此相關的俗語也很多。
bexi barnig buki bar.
頭上要戴帽,不戴帽是對老天不尊重。
paqak atmak
向天扔刀子。
古代維吾爾人信薩滿教,崇拜上蒼,后信伊斯蘭教,也認為造物主是在天上,仍然崇拜上天,故要求男人戴帽子,女人戴頭巾或帽子,否則視為不敬,認為不戴帽子或頭巾會觸怒上天并受到懲罰。向天扔刀子也是對老天不敬的表現。
salla degan yuk ,sakal degan tuk.
無知識的人纏上散藍,只能成負擔。沒尊嚴的嘴上留長須,只能算毛發(fā)。
伊斯蘭教宗教人士頭上都纏有白布——散藍,纏得越多,表示越有知識和身份,留長須往往代表一個人的尊嚴,而只有散藍而無知識的人,散藍對他來說只是壓在頭上的重量而已,只有長須卻無尊嚴的人,長須對他來說只能算是毛發(fā)。
rozini man tutsam ,aeytnhi baxkilar oynaptu.
我封了齋,他人卻過了節(jié)。
yatta yugurki axka ,egiz yugurki baxka.
開滾七遍的水是清真的。
alar barmiganni molla biralmas.
安拉給的,毛拉不會給。
上述俗語中的“封齋、清真、毛拉、安拉”等詞,都體現了濃郁的伊斯蘭教文化。
在如今新疆的快速發(fā)展之下,語言間的相互滲透日趨增多。但是對于俗語這一由歷史沉淀累積下來的語言形式,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更要具有思想性、實踐性和科學性。選擇具有表現人民生活經驗跟美好愿望的俗語,摒棄那些具有陳腐、愚昧、封建觀念的俗語。語言是十分豐富而又極其復雜的問題。除了通曉其語言文字外,還必須有深厚的語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其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文化意義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1] 漢維常用俗語詞典[M].新疆大學出版社,2005.
[2] 王德懷.從熟語看維吾爾族的園藝文化相[J].語言與翻譯.1996.
[3] 王德懷.從熟語看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J].語言與翻譯.1991.
[4] 王德懷.從熟語看維吾爾族的服飾文化及其質點[J].語言與翻譯.1998.
[5] 廖澤余.維吾爾諺語中的民族社會文化投影[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85.
黃麗萍(1992-),女,漢族,新疆阿克蘇人,研究生在讀,新疆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維吾爾語)。
H215
A
1672-5832(2017)11-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