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樂
新媒體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研究
——以河南檢察職業(yè)學院為例
張燕樂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微信、微博、手機QQ、博客等為主要標志的新媒體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群體,深受其影響。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通過問卷調查法,結合在學生工作中的實踐經驗,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研究,最后給出幾點建議,以期更好地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調查研究
新媒體技術以其獨特的方式迅速傳播開來。它為我們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提供便利的同時,其所帶來的問題也慢慢凸顯出來。走在時代前沿的大學生群體,更是成為以微信、微博、陌陌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最活躍的踐行者和最積極的體驗者。新媒體對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然不能回避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很有必要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本次調查,以河南檢察職業(yè)學院2013級、2014級、2015級和2106級不同專業(yè)的本??茖W生作為調查對象,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同時結合8名資深輔導員所提供的學生思想動態(tài)調查報告展開調查。此次調查研究涉及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和性別,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968份,有效問卷936份,回收率達96.69%,其中男生431份,女生505份,其中大一225份,大二265份,大三258,大四188。???48,本科188。調查范圍廣,調查目標明,其結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這次調查的對象多為“96后”的一代,正處于互聯(lián)網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期,他們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強。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既是挑戰(zhàn),同是也是機遇。作為思政教育者,提高和改進思政教育工作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
(一)新媒體環(huán)境帶來的挑戰(zhàn)
首先,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造成不良影響?!霸谛旅襟w上,哪些類別的資訊是您是感興趣的”一項中,星相、心理測試占89.12%、娛樂新聞趣味笑話占93.43%、時事新聞僅占30.70%;“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流言蜚語在網絡上的傳播比較難以辨別”一項中,很同意占56%、比較同意占13%、一般占27%、不同意占4%。大學生從網絡上接收的信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虛虛實實。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加之大學生辨別能力的缺乏,很容易讓當前的大學生喪失自我判斷能力,勢必給大學生心理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其次,新媒體造成大學生信任危機,影響大學價值觀形成。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網絡上的虛擬交互信息的可信度,認為真實度高值得信任的占25.89%、一般都會相信的占36.12%、半信半疑的占30.11%、虛擬絕不相信的占7.78%;對于使用網絡發(fā)布消息的用意和原因這一項,發(fā)布熱點話題和獲取時事新聞占23.1%,情感宣泄打發(fā)無聊時間占49.8%,拓展人際關系占23.8%,其他占3.5%,從這些調查可以看出,網絡在大學生中的滲透,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了一些不良的負面影響,使他們在交往中對對方缺乏信任感,容易被不理智的輿論所左右,成為一些負面信息的“網絡推手”,影響大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再者,新媒體挑戰(zhàn)傳統(tǒng)思想教育模式。在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中,幾乎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一直掌握著信息的主動權。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如果某位老師發(fā)布一條微信朋友圈消息、更新一條微博、說說,馬上就會有不少大學生點贊、評論,學生時刻在關注老師的一舉一動。另外,學生在網絡上獲得信息的廣度、深度,甚至會超過老師,老師的權威性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和網絡相比,學校的思政教育方面的影響大的占34.44%、網絡影響大的占36.85%、差不多的占22.22%、沒有注意的占6.48%。網絡新媒體儼然成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營,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
(二)新媒體環(huán)境帶來的機遇
首先,新媒體的出現(xiàn),讓大學生的知識層面、視野、思想境界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大學生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溝通方式。在此次調查研究中,可以與思政老師在新媒體中相互關注、互為好友,愿意接受的占46.3%,覺得太好了,會主動邀請的占28.7%,無所謂的占10.36%,迫不得已接受的占7.41%,無法接受的占7.23%。愿意在新媒體上與家長互為關注加為好友的占98.7%。新媒體的發(fā)展,為大學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方式,可謂是“無障礙交流”。
其次,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營造好的教育氛圍,使大學生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據(jù)調查結果顯示,網絡對培養(yǎng)、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影響最大的是,學習能力占69.44%、組織協(xié)調能力占37.78%、實踐能力占47.04%、創(chuàng)新能力占60.93%、社交能力占74.07%;在調查研究中,“新媒體有助于對您的思想、作風和素質能力提高”,很大占20.37%、有一定幫助的占72.22%、沒有占1.85%、說不清楚占5.56%。認為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響前景,趨于有利的占43.33%、趨于不利的占15.0%、都差不多的占39.81%、沒有影響的占1.85%;認為大學生是否需要加強網絡思政教育中,非常需要占51.85%、需要的占45.37%、不需要的占2.78%。從調查研究結果來看,要高效地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將思政工作與新媒體技術整合在一起,合二為一。
根據(jù)調查研究結果,分析了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在誘惑、負面與積極、創(chuàng)新并存中,大學生的思政工作需要教育者正確的引導,將傳統(tǒng)教育與新媒體技術完美結合起來。
(一)利用新媒體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
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新的背景下,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搭建思政教育平臺,開展相應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將思政教育工作實實在在的融入到新媒體當中。比如,在學校網站上面向所有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個人微信、微博、博客、QQ、校園以及社團公眾號、班級微信群等構建師生相互交流的平臺,形成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師生交流圈,及時掌握和反饋學生思想動態(tài)等等,使教育內容和形式,更接近大學生生活。做到將思政教育工作高調舉起,慢慢融入,形成從“課堂-網絡-社會”平等、和諧、互動的交流通道。
(二)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的的素養(yǎng)
不管是在傳統(tǒng)教育還是新媒體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大學生各方面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媒體背景下,教師的知識層次和認知內容必須改變和提高。而大學生要想在網絡的信息世界,辨別真假,摒棄垃圾信息,從而獲得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信息,也同樣必須得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素養(yǎng)。比如,學校開設相關方面的課程,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滲透等。作為教育工作者,除了主動學習以外,還應該主動投身于新媒體平臺建設中來,發(fā)揮好“引路人”的作用。
(三)將傳統(tǒng)教育與新媒體完美融合
新媒體技術在教育工作中的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傳統(tǒng)教育模式,比如說教、主題教育、談心等等,逐漸呈現(xiàn)弱化趨勢。但是,傳統(tǒng)教育在思政教育工作所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和不可替代的,要想更好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將傳統(tǒng)教育與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比如,可以通過學校微信公眾平臺、學校網站、學校貼吧論壇開展表彰先進、評優(yōu)評先、入黨評定等工作,傳遞正能量。這些信息發(fā)布后,還可以貼在公示欄里進行宣傳。充分發(fā)揮師生間的無障礙、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實現(xiàn)新舊的完美結合。
總之,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機遇又面臨挑戰(zhàn),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將新媒體與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加高效、合理的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邁向新的人生臺階。
(作者單位:河南檢察職業(yè)學院)
張燕樂(1986-),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檢察職業(yè)學院,研究方向:計算機理念與軟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