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姝蕾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
《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奧涅金的性格成因
楊姝蕾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奧涅金作為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多余人形象,為后來俄羅斯作家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教育因素、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三個方面分析奧涅金性格的成因。
奧涅金;多余人;性格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的一部長篇詩體小說。1823年,流放時期的普希金在基希尼奧夫開始創(chuàng)作《葉甫蓋尼·奧涅金》,直至1831年完成。小說為我們?nèi)轿徽宫F(xiàn)了當時俄國的社會面貌以及風土人情,被別林斯基譽為“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奧涅金是公認的多余人形象的鼻祖。他是來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周旋于上流社會,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趣。赫爾岑曾說:“奧涅金是俄國人,只有在俄國才可能有;在俄國他是必不可少的,到處都可以遇到這類人”。他患上了“俄國青年憂郁癥”?!八膽n郁是男性的,不安分的,他透著空虛、浮躁和煩悶,像一座看似沉悶實則活躍的火山,總是在尋找噴發(fā)的出口”。就這樣,在這股力量的驅(qū)使下,他答應了同好友連斯基的決斗,并一槍打死了連斯基。在愛情方面,他始終不能直面達吉雅娜的愛情,并且殘忍冷酷地拒絕了達吉雅娜的表白。知道達吉雅娜嫁人后才意識到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此時已追悔莫及。奧涅金總是在追尋那逝去的東西,每每都是空手而歸。筆者認為,造成奧涅金性格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因素。
奧涅金出生于繁華大都市彼得堡,從小接受的是“法國教育”。當時的俄羅斯社會一度推崇法國文化,上流社會里人們開始用法語交談,拋棄了母語。而奧涅金家里的法國教師“為了不讓這孩子吃苦,教他功課總是馬馬虎虎”。父親一怒之下也將法國教師趕走。于是,奧涅金既沒有像達吉雅娜那樣接受傳統(tǒng)的俄羅斯教育,也沒有接受正統(tǒng)的西方教育。到了“心猿意馬”的年紀奧涅金便開始出入上流社會,由一個“淘氣但可愛”的孩子變成的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在這樣教育背景下,奧涅金既非俄羅斯人也非西方人。當他厭倦了上流社會,來到傳統(tǒng)的俄羅斯的鄉(xiāng)村時,他會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實際上,他既不屬于那個西方化的上流社會,也不屬于有著最純正俄羅斯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正是這種教育因素使得他無所適從,四處游蕩。
當時的上流社會,人們無所事事、精神空虛。奧涅金初入上流社會便學會了上流社會那一套虛偽的做派。關于閱讀,他“重輕格、輕重格分不大清”;對待感情,他“很早便曉得如何挑逗”……每天有著永遠參加不玩的舞會,跳著最流行的瑪祖卡舞。于是奧涅金開始沾染了上流社會的“習氣”??梢哉f,處在浮華虛偽上流社會的奧涅金早已辨別不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當他回到鄉(xiāng)村為伯父辦理后事并繼承伯父的遺產(chǎn)時,就在僻壤的鄉(xiāng)村奧涅金遇見了達吉雅娜。鄉(xiāng)村的一切同達吉雅娜一樣,新鮮而美好。面對達吉雅娜大膽熱烈的表白,他不相信自己能產(chǎn)生真摯濃烈的愛情,于是奧涅金以上流社會的方式處理了這段感情。正是這種社會因素使得奧涅金不肯袒露真心。
“他的父親曾經(jīng)做過大官,但卻是一向借債為生。家庭舞會每年三次舉辦,終于把家產(chǎn)揮霍干凈”。父親揮霍家財,對家庭沒有責任心,再加上原生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不穩(wěn)定,這無疑會加劇奧涅金安全感的缺乏?!捌鸪跻晃环▏阉藕?,后來一位法國先生前來替代”。前后兩個法國人的教育一直都是“馬馬虎虎”,當父親將法國老師趕走后,奧涅金早已到了出入上流社會的年紀??梢姼改笇W涅金的教育并沒有上心。正是在這種家庭因素影響下,奧涅金才會患得患失,任由自己在虛偽的上流社會里游蕩。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過:“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從果戈理《外套》中孕育出來的”(МывсевышлиизшинелиГололя.)。相比較《外套》,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對未來的俄羅斯作家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了同樣深遠的影響。比如,作為奧涅金形象的延續(xù),畢巧林(萊蒙托夫《當代英雄》中的主人公)、別爾托夫(赫爾岑《誰之罪》中的主人公)、羅亭(屠格涅夫《羅亭》中的主人公)、奧勃洛莫夫(岡察洛夫《奧勃洛莫夫》中的主人公)等等,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構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獨特的多余人形象。
[1] 普希金著.智量譯.葉甫蓋尼·奧涅金[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 列·格羅斯曼著.王士燮譯.普希金傳[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3] 孫金美.解讀達吉雅娜形象——重讀《葉甫蓋尼·奧涅金》[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1,(4).
楊姝蕾(1993—),女,黑龍江同江人,黑龍江大學俄語語言文學研究生一年級。
I512.074
A
1672-5832(2017)07-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