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南舊事》生動再現(xiàn)上世紀初老北京南城四合院內一戶普通人家的生活。對童年的難舍和依戀滋養(yǎng)出林海音細膩的女兒情結;這份特殊的情感使林海音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打破了時空的局限,找尋著令人向往的人類和諧,尋求自己的精神家園;女兒情結與鄉(xiāng)愁文化交織一起,締造了作家林海音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作特質。
關鍵詞:童心;人性;林海音;《城南舊事》;女兒情結
作者簡介:陶宇杰,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03
1、難忘的童年記憶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回憶北京生活的諸多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說里的所有故事,都是她童年時代對北京城南生活體驗的產物,它們展現(xiàn)在作者回憶的熒光屏上。小說用旁知敘事觀點,以愚癡童心的眼光寫故事,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這不但較好地排除了作者這個橫在故事和讀者中間的媒介,有助于讀者直接進入故事的世界,而且增加了作品的真實感。
在小說里我們看到,英子是個年幼無知、天真爛漫的女孩,所受社會習俗、傳統(tǒng)觀念影響甚微,潔如一張白紙,完全用一顆童心去體驗生活,用一雙孩子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她的觀察、敘述便給人以格外親切、質樸、真實之感。
童年是每個人心中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林海音在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的出版后記《童年·冬陽·駱駝隊》中情真意切地說:“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盵1]
對童年的依戀在心中堆積,很容易凝鑄成一廂情愿地將童年永遠延續(xù)下去的夢想。父親的英年早逝過早地宣告了林海音童年歡樂的終結?!鞍职值幕▋郝淞?,我不再是小孩子了?!盵2]
小英子在《城南舊事》中的嘆息也表明了作家的心痛。對童年的依戀不僅表現(xiàn)在對兒時快樂的難舍,更是對小時悲傷的無法釋懷,以及對缺愛童年的深刻叩問。女兒情結是指尋找保護與寵愛的女兒性,是一種用深切的追思來應對現(xiàn)實的冷漠。
*兒時小英子
作家特有的女兒情結飽含著女孩特有的愁和怨,正是這種愁怨使林海音的作品直抒胸臆,無功利目的。具有善良、溫和、感性、憂愁的品格,觸及靈魂深處、發(fā)人深省。林海音對于周遭人世的變遷始終保持著一種真切的關注,在女兒情結的影響下,兒時的記憶、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在作者筆下才熠熠生輝,流淌著一股至深至誠的暖流。
林海音原籍是臺灣苗栗。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閩南人,出生在日本。五歲隨父母回國,定居北京。她在北京住了26年,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在這里度過。
看過電影《城南舊事》的觀眾該記得這樣一個好玩的情景:英子站在駱駝的面前,它們咀嚼著吃草料。丑臉,長牙,上牙交錯著磨來磨去,大鼻孔里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了胡須,它們咀嚼得那樣安靜。英子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不自覺地跟著動了起來。領頭兒的駱駝長脖下總系著一個鈴鐺,走起路來“鐺,鐺,鐺,”的響。英子問爸爸為什么會這樣。爸爸說駱駝很怕狼,脖子上掛個鈴鐺,狼聽見了,知道有人在保護著,就不敢侵犯了。英子的幼稚心靈中充滿了與大人不同的想法,她對爸爸說:“不是的,爸!它們軟軟的腳掌走在軟軟的沙漠上,沒有一點聲音,你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一定是拉駱駝的人,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途,所以才給駱駝帶上鈴鐺,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3]
林海音回大陸曾兩次訪舊居,每回都去了椿樹胡同,看著胡同口的大黑門,一道來的侄女還說:“門里住著一個瘋女人,是我同學的姑姑?!绷趾R羲曊f:“那就是我《惠安館》故事里的秀貞呀!”[4]《城南舊事》里的幾篇故事,家人,宋媽都一點兒不差,只有惠安館的瘋子,看海天的小偷,人是親見,故事都經過一番編排。而除了故事,林海音在城南的真實生活大部分和英子一樣,她的乳名兒也正是“英子”。她家的事便和英子一模一樣了。比如她的父親收容革命學生,宋媽失去的子女,附小的學生生活,等等。
2、童心感悟人性之美
林海音的女兒情結與鄉(xiāng)愁文化交織在一起,展現(xiàn)出栩栩如生的文學畫面??绯龅赜虻慕缦蓿监l(xiāng)使林海音不再有落葉歸根的宿命,故鄉(xiāng)地的弱化,使她更珍視在外游子生涯中風雨同舟的親情。即使安守故土的夢想被歲月之輪碾得粉碎,也要在歲月沉浮中盡量滿足人們親緣相伴的愿望。她習慣在自我與波橘云詭的外部世界間建起一道心理屏障,這種內在變化成為她獨特的個性化視角的根源。這種個人視角把作家置身在自我的小世界中,“家”就成為了解外界的橋梁,不一定要把個人置身于社會生活之中。這種心理的距離強化了作家細致、溫婉、善良、感性的氣質,略少從宏觀中看待生活,使她在描寫親身經歷的家庭生活時真切、感性,而在描寫生疏的社會大環(huán)境時充滿著好奇和探究,沒有心靈的交流,作品相應地沒有旁知寫作應有的客觀、冷靜。她的鄉(xiāng)愁文化更多局限于個人的情懷,缺少了包容和適應性。
《城南舊事》由五個看似不相干的故事連貫而成,即“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和“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這五個短篇各自存在,卻又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其實將這五個充滿奇思妙想故事聯(lián)系起來的是叫英子的小姑娘,她那充滿童真、無邪、好奇的眼光。在英子的眼中,一幕幕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南城的風土人情景象便粉墨登場,一場場有喜有憂的生活戲也在各式人物的先后登場中漸漸拉開帷幕。林海音在闡釋《城南舊事》的寫作動機時曾這樣寫到:“……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盵5]這里蘊含了雙層意蘊:1、作者對以往老城風俗人情的追思。2、這些人、情、物不是觸及作者思鄉(xiāng)的根本,主要是這些存在于作者兒時的年代,是兒時情感生發(fā)和溯源的最佳氛圍。事實上詮釋林海音寫作《城南舊事》的初衷在于:對于故鄉(xiāng)人事的生動刻畫,從而托起一片圣潔而愚憨的童真。
《城南舊事》雖然沒有主要情節(jié)線索貫徹全篇,但有一條隱藏的線索是英子的視角。每一個獨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隨著影子的視線而走入英子的世界,伴著人物命運的歸宿,與英子的緣分就漸漸疏離,故事也隨之結束。他們各按時間順序出現(xiàn)在英子的生活中,匆匆來、匆匆走。這類結構安排對于小說的意義生發(fā)有著深遠的影響,英子在成長的六到十三歲之間,對成人世界的感受和體會中,經歷了數(shù)次的人事變遷,幼小心靈不得不接受世態(tài)炎涼的殘酷。小說開篇處,他還是個懵懂、愛撒嬌、使小性子的調皮女娃。父親的離世讓她過早走入殘酷現(xiàn)實,承擔起一個十來歲孩子不該承受的家庭責任;照顧母親和尚小的弟妹,在那些已逝的幸福時光中,沉淀出對世事的漸漸知曉,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它從容展現(xiàn)一個與歲月有關的主題,記敘一段女孩的成長過往。隨著歲月時光的悠悠流逝,小女孩在逐漸成人。
英子的成長故事發(fā)人深思。這個純真、爛漫的孩子對于成人世界的聚散離合、是非曲直,從來就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她對周遭人事的評判有著自己的標準。這種不摻雜任何世俗偏見的童真與世俗的偏見交織在一起,突顯出巨大差異,曾讓英子一度迷茫、感傷。
胡同里的居民差不多都知道惠安館的姑娘是個瘋子,英子卻不管不顧與秀珍自然地接觸,在她心里秀珍是太想自己的孩子了,秀珍的單純、善良吸引著她,她和秀珍同呼吸共命運。經過這次人事的變故,英子大病一場,,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找尋她的父親,一位在世間唯一能懂她的人。可真正面對父親時,才發(fā)現(xiàn)一向善解人意的父親也無法走入她的心扉。這才是對小英子最大的考驗,她要自己學會承受一切。
“金紅的太陽是從藍色的大海升上來的嗎?可是它也從藍色的天空升上來的?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與壞人?!盵6]這是用自己的心思慢慢接納和感知外部世界。與那個老是貓在荒草叢中的偷兒真誠地對話,使英子逐漸懂了人世間的無常和身不由己的悲愴,在孩童的世界里那個簡單的二元對立,逐漸被消解,世上也有戴著“壞人”面具的“好人”,人世間很多事物不能被劃分得清楚、明晰。
胡同盜竊案的元兇歸案時,媽媽還希望英子能以此為背景,將來去寫一本書,可媽媽哪知道此時英子的內心已不再簡單地看待這個世界。純真的童心接觸到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時,卻能發(fā)現(xiàn)事情最本真的面目。到此,大人們不僅捫心自問,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真正失去的是什么?孩童的聰明機智也是讓成年人始料不及的。秀珍給英子染紅指甲,英子回家面對母親的質疑,巧妙應對是思康三嬸給染的,媽媽認識這位三嬸,也就不再追究。英子在外玩耍弄得灰頭土腦,回家怕挨罵,連忙對著媽媽甜甜地笑,她知道這樣媽媽就不會責備她了。
《驢打滾》中的宋媽,因為進城、幫傭,兒子不明不白地死了,女兒被丈夫悄悄賣了。她知道宋媽遭遇不幸,卻依舊堅守她的善良,她的善良讓英子更親近她了,街坊眼中的瘋子秀珍在英子眼里,是可親可憐可悲的人。遭人憎恨的小偷,在英子看來有一種不為人知的生活無奈。因為看到蘭姨娘苦難童年,而越發(fā)地對她好。父親的生平處事和最后的死因,讓英子更加了解自己的父親。小說中描述的都是普通人的命運故事,作者意圖通過一個個身邊小人物的悲劇命運來歌頌人性本來的美好,以及下層人民之間真摯的感情。
英子用心感知著周圍的人和事,用寶貴的童真關注周遭的世界。這是她走出自我小世界的開始。兒童的心靈世界遠比成人社會要干凈、簡單。孩童的感知往往以自我為主,受他認識影響較少,往往從自我角度來審視外部世界,從自我視角來判斷外部事物。這類判斷與想法是成長階段中的必然產物,雖是不成熟,無穩(wěn)定的,但也是回避不了的階段。
“蘭姨娘”這章中,天真的英子很快喜歡上了年輕漂亮、溫柔可人的蘭姨娘。在孩子眼里,蘭姨娘有好多處方面要強過媽媽,加之后來聽說蘭姨娘從小是個苦孩子后,盡然善心大發(fā)索性讓蘭姨娘在自己家長住下來??珊⒆拥奶煺?,根本想不到隨之而來的隱患,突然地發(fā)現(xiàn)爸爸與蘭姨娘的曖昧,她才后悔了,不再對她抱有好感。
3、《城南舊事》留下的思考
意大利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兒童就像彌賽亞;他降臨到墮落的人間,是為了引導他們返回天國?!盵7]這充分對應了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童真是世上最可貴的,孩子往往感情充沛,熱情感性,擁有一切正義的情感,疾惡如仇。
面對社會的發(fā)展、更迭,人類為適應這種變更,而不斷使自身在思想、行為上改變著來迎合這種變更??勺髡邊s選擇了在這紛紛攘攘的俗世中堅持用特有的兒童視角來創(chuàng)作。這便把讀者帶到一個純粹的,帶有淡淡奶香味的童話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一切是那么清澈透明,讓我們不由得想去除內心的蒙塵,尋找當年的純凈、真摯。
《城南舊事》從問世以來,受歡迎程度一直都長盛不衰,它打破了年齡的界限,可謂老少皆宜,為何成年人也會愛看孩子的故事?兒童文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在《城南舊事》中,大人們找回了失去的童年記憶,重溫那時候的美好、率真、自由。作家也不是單純的描摹童年,而是從兒童的視角在刻畫人性,描繪社會人生。這是引人深思的童年世界,而女性是天然的與兒童世界保持著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讓女性能很好地吸收孩子的感性和敏銳,對童年生活有著更深的情感。即便是年長后,仍然藏有一份童真。這也便是女性作家能較好地駕馭兒童視角的成功所在。
純粹的童心,在兒童眼中,社會每天都是不一樣的,每件事都向他們眨著神秘的眼睛。孩子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他們的一切感官都是清澈透明,未被俗世污染,更沒被歲月打磨。在林海音精心建構的童心世界中,才能無比真切地感受這點。
對成長中某種遺憾的強調,形成了作品寫作上的特色,作者在如拉家常的講述中,將一幕幕聚散離別所暈染的悲傷給小說抹上一層感傷色彩。在英子晶瑩的淚光中,藏著令人心碎的憂郁和無法言說的迷惑。
孩童在慢慢長大中,心智也一點點趨向成熟,就在這逐步邁向成熟的同時,也要承受.太多的遺憾與離散,對于稚氣未脫的孩子剛接觸錯綜復雜的成人世界,很多次無法彌補的遺憾對他們幼小的心靈無疑是重重一擊。但從客觀角度說,一定程度的缺少是正常,是整個成長過程中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遭遇的坎坷。這是具有普遍、客觀意義的。始料未及的打擊和離散,在孩童面前充分顯示出生活現(xiàn)實、殘酷、不可控的一面。同時也在暗示美好終將到來。得或失不再是對立,也是相互依存的,所謂有得必有失。光陰的故事里,不光只有遺憾留給孩子,令人悵然的離別后,還會有新的相聚在等待。就是這樣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里,小英子讀懂了人生本來的意義。
林海音的寫作風格樸素、自然、清新、流暢,她的描述多離不開她曾經經歷的人與事。她成長在一個較為寬裕和諧的中產家庭,沒有機會接觸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終其一生也在與命運抗爭的窮苦農民、小市民或是被他人拿捏命運的苦出身??赡茏骷易约阂仓浪趧?chuàng)作中無法兼顧到底層階層,所以她的作品很少有生動描繪底層困苦生活的。
在《城南舊事》詩意般的故事中存在著的底層百姓,他們的不幸、坎坷、心酸外面又包裹著人性的美好。不經意間告訴讀者,成長就是要直面人生突如其來的打擊與坎坷。長大中,就要學會堅強,笑對苦難。小說最后,英子仿佛一夜間長大許多,學會平靜接受嬗變,直面親人的離世。她不再是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她邁出了成長中最關鍵的一步,接受苦難,選擇堅強。
《城南舊事》不是純粹寫給孩子的,它是引起成人世界自省的、震撼心靈的文字。較于人類漫漫的發(fā)展史,早已成年的我們也未全部丟失那份童真。人類最初的蒙慧、成長歷程中經歷的坎坷、痛苦,所付出的代價,正是我們在內心中永不能忽略的。正是這樣,《城南舊事》不光停留在兒時的悲歡記憶,更多了一份永恒的,讓更多讀者為之著迷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傅光明、舒乙:《城南舊事〈出版后記〉》,《林海音研究論文集》,臺海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257頁.
[2]林海音: 《爸爸的花兒落了》,《城南舊事》,作家出版社 2002年5月.
[3]傅光明:《林海音與老北京》,臺海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200頁.
[4]傅光明:《林海音與老北京》,臺海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206頁.
[5]林海音:《城南舊事〈出版后記〉》,臺海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422頁.
[6]林海音:《我們看海去》,《城南舊事》,作家出版社 2002年5月.
[7]羅相娟:《城南舊事的敘述視角》,《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