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觀、群、怨”說最早適用于詩歌,是孔子對詩歌社會功能的高度概括。這一學說闡明了詩歌不僅有提高內(nèi)在修養(yǎng)、培養(yǎng)和諧人格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有效地的鞏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具有深刻的教化意義和美學價值。
關鍵詞:興觀群怨說;“和諧”
作者簡介:葛淑嫻(1989-),女,河南濮陽人,碩士,廣東理工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0-0-01
“興觀群怨說”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蓖醴蛑诶^承了儒家詩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情”是“性之情”,從詩歌的社會功用、美感作用相統(tǒng)一的角度提出了“四情說”。他認為抒情是詩歌最基本的功能,“興、觀、群、怨”同源于情。詩言志所以可以“興”;情感是在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和生活的體驗時流露的,蘊含義理故可“觀”;明曉了義理,知曉了政治得失和社會興衰,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可以以此為鑒,教化世人,故可“群”;詩歌中作者為讀者遺留空白,會激發(fā)讀者的無限遐想就為“怨”提供了條件。王夫之以辯證思維闡釋“四情”,是對傳統(tǒng)“興、觀、群、怨”的繼承和發(fā)展。
有鑒于此,本文著意從孔子所倡導的中庸思想的三大原則:“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來論述和諧在“興、觀、群、怨”說中的體現(xiàn)。為中國詩歌的道德教諭意義提供了思想基礎,同樣為儒學為何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
所謂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北宋理學家程灝、程頤曾解釋說:“不偏不倚之謂中,一成不變之謂庸”??衫斫鉃椤皹范灰?,哀而不傷”的適度之意,也可理解為“中正無邪”的折中主義內(nèi)涵, 亦可理解為“文質彬彬, 然后君子”的中和美。中庸之道亦君子之道,是儒家學派提倡用來提高精神修養(yǎng)、品德,以期達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修行方法。“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是奉行中庸思想的三大原則,所謂“慎獨自修”,以自我克制(包活情感約束),自我反省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來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所謂“忠恕寬容”,就是教導人們用真誠去感召世人,用博愛之心寬恕他人;用自己的德行來善處人際關系,以期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所謂“至誠盡性”就是“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敝挥兄琳\盡性才能實現(xiàn)至仁至善的理想,才能善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這三大原則,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試圖通過自身的內(nèi)在和諧最終促進外在和諧,來達到其所描繪的“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
二、“和諧”在“興、觀、群、怨”說中的體現(xiàn)
可以興: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朱熹注:“感發(fā)意志?!???鬃涌隙嗽娧灾镜闹匾院捅匾?,于詩人講,詩歌可以感發(fā)言志,但要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風格。即君子要節(jié)制自己的感情,做到“禮、節(jié)、樂”。符合他所宣揚的“慎獨自修”,通過克己復禮來鞏固上層建筑,來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由內(nèi)在和諧來達到外在和諧,同時啟發(fā)詩人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適度節(jié)制自己的情感,含蓄的表達情志,以取得最佳的藝術效果。于讀者講,詩可以啟發(fā)讀者的道德意志,陶冶情操,培育美德。
詩可以觀:鄭玄注為“觀風俗之盛衰”,朱熹注為“考見得失”。反映了詩歌的認識作用。詩歌就像一面鏡子反應社會的現(xiàn)實、折射自然的規(guī)律。于詩人講,就應“至誠盡性”,反應社會現(xiàn)實,描寫自然的本質,將自然本真和諧的一面展現(xiàn)給讀者,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呈現(xiàn)物我兩忘的狀態(tài)。如王維的山水詩描寫詩人與自然兩忘,體現(xiàn)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于君王講,“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君主可以從觀風中明朝政得失,省察自己的言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來可以察己正身而德化萬民來鞏固其政權,二來可以以史為鑒更好的實行善政,促進社會和諧,造福萬民。于讀者講,可以通過詩歌來了解社會現(xiàn)實,通曉自然規(guī)律,吸取教義
詩可以群,孔安國注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為“和而不流” 孔子的“群”肯定了人的社會性,這里的“群”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和諧友愛的基礎之上,相互切磋學問,交流思想。子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孔子認為在與人交流過程中,要講究適度原則,可以吸取意見,但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亦可以理解為“忠恕寬容”的與人相處之道。這里的“和”亦“和諧”之意,體現(xiàn)了外在的和諧。因此有團結群體,教化群眾的美學作用。
怨,孔安國注“怨刺上政”;朱熹注:“怨而不怒”。在“怨刺上政”中,“怨”與“觀”有異曲同工之效。詩人可以通過詩歌表達自己對朝政的不滿;可以揭示封建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但也要“怨而不怒”即含蓄的表達自己的情志,用委婉含蓄的言辭向統(tǒng)治者表達勸誡而又不直言其過失,在不損害其基本利益的基礎上,做適當?shù)淖尣剑瑏泶龠M社會的和諧。
孔子在其文論“興、觀、群、怨”中極力倡導“和諧”:“內(nèi)在和諧”即“和諧品格”和“外在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斌w現(xiàn)了詩歌的教化意義、美學價值和其中庸思想??鬃诱J為通過內(nèi)在和諧可以實現(xiàn)外在和諧,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太平合和”的神圣境界。于基于孔子宣揚詩歌教化的目的:“事父、事君”,因此他的文論主張體現(xiàn)了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階級局限性。
參考文獻:
[1]蔣凡、郁源 《中國古代文論教程》[M].中國書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