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喆
校園體育文化提高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內在機制
馬勇喆
校園體育文化實質上是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延伸,也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的文化內容,備受高校學生的喜愛。本文將對校園體育文化提高高職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內在機制進行探析,在此基礎上談一下個人觀點與認識,以供參考。
校園文化 高職學生 社會適應能力 內在機制 論述
我國高職教育,注重素質教育與人文教育。校園體育文化是高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而且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方面,還是身心健康方面,都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
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對自我的一種能力或者角色等的認知。自我概念較高的人,一般會在學習適應能力、控制情緒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及其他適應生活能力上較強。因此,自我概念與社會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關系的。本文研究社會適應能力,是從高職學生適應社會能力角度出發(fā)的,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動態(tài)發(fā)展情況及大的發(fā)展趨勢,糾正學生掌握自我的不正確概念,使他們及時改變自身的屬性,具備積極應用各種社會現(xiàn)象及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高職學生掌握正確的自我概念之后,就會使自我認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體驗能力與自身的實際能力相協(xié)調,從而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其實當人認識到現(xiàn)實自我與所認知的經驗自我之間存在差距時,心理就會出現(xiàn)波動,內心非常擔憂緊張,這就出現(xiàn)了一種不和諧的狀況,當這種情況得不到良好的改善時,自我能力感就受挫,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就會逐漸下降。而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呢?首先,應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中的自信能力。在認識自我時,人總是把自己放在社會中的某個角色去感知,其實社會適應能力就要是具備正確認識社會各個角色的能力,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在社會上往往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自我水平,使他們在社會環(huán)境中能獲得更多的角色認知經驗,同時在別人的評價中對角色得到進一步的認識,這樣以來,可以更好的認知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角色,提高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其次,提高情緒自我的控制能力。一個人的成功,大部分決定于人的情商,而情商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認識自我與控制自我的能力。其中情緒就是最應控制的內容。自我情緒控制力強的人,一般能比較理智的處理任何事情,且穩(wěn)定的情緒能促進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各項能力。所以應提高自身的情緒控制能力,合理的運用自己的情緒,作出相應的決策,同時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認知與調控別人情緒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身具備更強的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好的適應社會。再次,提高自我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就是由個人組成的大的團體,人要在社會中生活就必須要學生與團體及團體中個體交往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較低的人往往會引發(fā)自我的不和諧,導致自身社會適應能力差,甚至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綜上所述,自我與社會適應能力具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高職學生應正確的認識自我,才能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完善校園體育設施建設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本校的體育場地。因為體育活動本身就是實踐性運性,如果學生對學校體育館的滿意度低,很難激發(fā)學生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更無法構建生態(tài)和諧的體育文化。所以學校領導一定要完善本校體育設施,盡量滿足學生的客觀要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體育設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促進本校的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
(二)增強高校領導重視度,進一步提高校園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
校園文化事實上是學校一種文化理念,如何才能使文化理念深入每位高職學生的內心呢?首先應加大領導的重視度,使領導真正認識到體育文化內涵、特征、功能及在素質教育的作用,同時多督促學校管理者或者教育工作者靈活采取各式各樣的方式不定期舉辦一些校園體育方化,其次應加大校園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使校園體育文化對學生起到直接導向作用,進而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健康的心理素養(yǎng),進而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
(三)創(chuàng)造特色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高職院校應在現(xiàn)在校園文化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學生的客觀要求與體育興趣,充分利用學?,F(xiàn)在的資源,科學合理的創(chuàng)造特色校園文化氛圍。高職院校應具備自身體育發(fā)展特色,并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傳統(tǒng)。在此基礎上廣泛開展學校體育競賽活動,形成具有本校特色體育競賽項目,及體育發(fā)展水平。
綜上所述,校園體育文化提高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為高職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使自我達到和諧,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曹書芳,李滔,董代明.國內校園體育文化研究現(xiàn)狀綜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7(01).
[2]王林毅.體育精神在校園體育文化中的培育[J].遼寧體育科技,2017(02).
[3]鞠國梁,甘雨,張璨.我國校園體育文化研究綜述[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6(05).
廣西科技大學)
馬勇喆(1989-),男,漢族,廣西人,碩士研究生,廣西醫(yī)科大學,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