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晉
全媒體視角下的思政課程資源建設研究
黃 晉
全媒體的概念來自于傳媒的應用層面,它指的是多種傳播載體與傳播手段融合而成的基于網絡傳播的內容表現形式,也是信息流最大化的集成者,全媒體課程資源能優(yōu)化教學活動,促進教學效果。本文對教學資源“全媒體”概念進行界定,從個性化學習、學習內容整合推送等方面,探討思政課程資源全媒體化的可能性,從而為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者、管理者提供借鑒。
資源 數字化學習資源 全媒體 高職思政課
隨著通訊網絡,終端設備的應用于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發(fā)展,教學模式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與演進。對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而言,數字化學習資源對其影響日益突出。在設計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學習者、教學者雙方努力的方向是,如何突破教學環(huán)境限制,以任何方式和設備按需提取學習資源。在新的形勢下,思政課教如何與在線課程融合,學而“全媒體”的概念正是可以囊括這種多類型,多終端數字化學習特點的新的教學資源表現形式。
在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和終端設備全面應用的當下, 人們對手機的使用度越來越高。手機網民規(guī)模5.27億,使用率到83.4% 。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帶來的軟件操作便捷、移動、低成本等特性,讓生活娛樂等行為無縫對接。在教育行業(yè),亦開始注重以APP,微信平臺等為媒介在移動學習領域的更多可能性。這說明,在移動設備普及的大趨勢下,傳統(tǒng)的教學行為,如教室作為媒介,如面對面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在面臨與新技術融合的新方向。
隨著“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浪潮席卷而來,微課程的新教學形式引起國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一個一個的微課程是不足以支撐教學的全部環(huán)節(jié)的。如何形成學習互動,如何將知識碎片融合進不同的媒體中,形成學習資源有機選擇,師生互動,再造跨時空的課堂聯(lián)動教學模式,這是建設全媒體課程所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方向。
全媒體課程應“全”而來,在課程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材為主,教師課件(分板書和多媒體)與學生互動為輔。而在全媒體視角下,教學方式以信息平臺和學習終端為主,講教學行為延展至課堂以外的其他時空。建設全媒體課程要從教學內容、媒體選擇、團隊建設三個方面來探討。
全媒體課程是現實教學課堂和開放網絡課程結合的新模式,它是立足于混合教學模式創(chuàng)立的。這就意味著除傳統(tǒng)的備課方式外,還應準備跨時空,大信息量,個性化的滿足高校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課程內容,還應被便捷的方式獲取到,手機終端是滿足以上條件的最佳方式,它實現了全媒體化、網絡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即支持教學過程,也滿足備課過程,和學習評價過程,成為建設全媒體課程的主要優(yōu)勢。一門良好的全媒體課程,必須具備傳統(tǒng)的文字教材和相關教學資料,還應搭建一個開放共享的網絡課程資源平臺、教學資源庫和互動交流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年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對課程資源平臺和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思路已經掌握。但對于建立互動平臺,如何累積大量豐富的研究型學習過程和與師生互動過程,甚至是實踐案例,對于思政課這類交叉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相關學科的課程來說,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當下教師的盲點更多在于,在線學習是基于學生自主性的前提而開發(fā)的,在作為課堂教學輔助下的在線學習平臺,如何組建課程內容吸引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僅僅將教學文字內容數字化是不夠的。在教學內容設置上,需要有清晰的路徑思維,結構化設置,和明確的導向。如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是將教學內容章節(jié)化,網絡精品課程是將教學欄目模塊化,而全媒體視野下的課程是既滿足教材閱讀方式,也有明確的模塊化功能,更有過程監(jiān)督,也就是將傳統(tǒng)教學的所有行為都進行媒體化重組,意味著工作細分,如僅一個章節(jié)的就細分為多個微課,而對于微課而言,又細分為知識點微課,案例微課,實踐指導微課等。這些教學內容的分布與排列遵循的路徑是教材章節(jié)的走向和邏輯,由于手機終端設備的屏幕大多是小屏幕4-6寸左右,平板電腦不超過11寸,已有的基于電腦屏幕的資源是無法適應設備屏幕的。教師在排版,文字量的取舍上,還需要針對手機終端設備的呈現來酌情取舍。
全媒體融入思政課程建設采取的是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的方式,也是在傳統(tǒng)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基礎融合了信息交互,呈現出多終端,多媒體,多類交互模式。能夠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有力保障,教師通過創(chuàng)造網絡資源,設計出思政課需要的情景式,案例式教學的課程,是構建導學加自學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建設全媒體課程,滿足實效性,鼓勵學生獨立學習能力,以完善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對長期以來思政課程“注入式”教學模式,被動記憶程度,無法參與討論的教學模式有了良好的突破。還能形成完善的教學資源庫。從長遠來看,能夠提高理論教學的實際效用。
[1]第34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4-7-21.
[2]桑新民.學習者為中心的全媒體課程文字教材如何創(chuàng)新?——學習科學與技術·導學與導論設計案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6(08).
[3]王鎖明.基于實效性視角的大學思政課教學策略研究[J].社科縱橫,2011(06).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
本文系武漢市市屬高等學校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7117)。
黃晉,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課程資源建設、媒體資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