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凱
中介語研究對外語習得及教學的啟示
宋 凱
中介語是外語/二語習得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一觀點使得二語習得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及人們對二語習得的關注由外部轉向內部的標志。本文介紹了中介語產生的背景、概念及特點,并指出中介語研究給二語習得及外語教學帶來的啟示。
中介語 外語教學
隨著外語教學和研究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第二語言習得的心理和認知過程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應用語言學專家們對二語能力達到何種程度等重要問題進行了大量探討和研究,發(fā)現二語學習者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離目標語(target language)這個理想還相差甚遠。而且二語學習者總是所使用的是一種風格上與母語(native language)和目標語迥異的語體,結構上處于兩者中間狀態(tài),又與這兩種語言相關的語言—中界語(interlanguage)。中介語是一個過度性的語言系統(tǒng),就是把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看作是有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一個新語言系統(tǒng)的過程,這一理論的確立對二語習得及教學方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0世紀中期,應用語言學領域中產生了對比分析方法(contrastive analysis),這種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非常盛行。它通過對學習者的兩種語言—母語和目標語的對比,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之處來預測學習者將會遇到的困難,而且認為兩種語言的不同之處給二語學習者帶來困難,兩種語言差別越大給二語學習者帶來的困難越大。這種方法在它盛行的時代對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外語教學中一直占有主導地位,但是他的不足之處在于它將第二語言和母語完全對立起來。對比分析方法也不能解釋兩種語言的相同之處也會阻礙學習者向目標語靠近的進程。研究者認為語言學習過程中新的語言知識點和母語語言知識之間會相互影響,即發(fā)生遷移。還認為母語干擾是語言學習者的主要障礙。
介于對比方法的種種不足,20世紀70年代出現另一種研究方法—錯誤分析方法(error analysis)。研究者在研究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所犯的錯誤時發(fā)現:在外語教學及實際交際過程中,用對比分析法預測的可能出現的錯誤并不一定都會出現,反而那些沒有被預測出的偏誤卻出現了。他們還發(fā)現:因母語干擾產生的錯誤占比率很小。因此,研究者對錯誤在二語習得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重新界定。他們認為錯誤對研究語言學習者是如何習得語言具有積極意義,錯誤能夠反映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的掌握程度。Corder(1967)指出偏誤可以(1)幫助教師了解學習者的語言掌握情況,(2)為研究者提供語言是如何被習得的證據,(3)有助于學習者發(fā)現語言習得規(guī)律,而完善學習方法及策略。Richards and Simpson(1974)也指出:偏誤是學習者取的成功的必經之路,是學習者取得成功的表現,有人有時竟然把它當作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失敗的例證,這是不客觀的。他們認為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目標語內部本身的結構和系統(tǒng)是二語學習者的主要困難所在,母語的影響微乎其微。它的不足之處是把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完全以目標語語言系統(tǒng)為標準來衡量,忽視了學習者在二語學習過程中有規(guī)律可循的創(chuàng)造性。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中介語則以一個嶄新的視角來研究第二語言習得,徹底打破了對比分析的理論束縛,指出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學習過程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為外語教學與研究提供理論依據。中介語是由Selinger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題為《中介語》的論文中首次使用,闡述了其概念,并就地位上它在外語教學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進行了明確。中介語理論認為學習者的語言不是一個靜態(tài)系統(tǒng),是介于母語向目標語之間的一個發(fā)展“連續(xù)體”(continuum),在這個連續(xù)體的每個點、段都自成相對獨立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并獨具特征。在這一發(fā)展、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斷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的語言規(guī)則,使自己逐步靠近目標語。把某一特定階段學習者的語言視為某一語言系統(tǒng)被仿造的語言輸出,這一中介語既包含母語的特征也包含目標語的特征,但又獨立于母語和目標語自成系統(tǒng)。
把中介語理論和對比分析理論、偏誤分析理論作一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后兩者研究對象都是語言學習者的“錯誤”,“錯誤”分析描述的是語言的靜止狀態(tài),語料多來自語言學習者的翻譯、作文等書面材料,語言交際中所出現的錯誤被忽略。而中介于把“錯誤”和“非錯誤”均納入研究范疇,對學習者的語言進行全面地、縱向的、動態(tài)的描述,關注學習者語言發(fā)展的全過程。由此可見,與對比分析和錯誤分析相比較,中介語對偏誤的態(tài)度則更加客觀,認為偏誤的出現是是語言習得過程的必由之路。
(一)中介語具有可滲透性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中介語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封閉體系,而是一個不斷吸收新內容并不斷對原有內容加以修正的開放的體系,即新的表達方式不斷滲入中介語體系中。
(二)中介語具有動態(tài)性
學習者的中介語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之中,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不會從一個階段直接躍到下一個發(fā)展階段,而是漸漸地對中介語體系進行修正補充從而越來越靠近目標語。
(三)中介語具有系統(tǒng)性
這一系統(tǒng)指的是學習者的中介語無論從語音,語法,或是從詞匯方面來看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規(guī)律性很強的語言體系。
中介語的研究可以幫助語言研究者或教師了解學生處于什么樣的學習階段。也有助于認識外語學習過程的特點,設計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中介語的研究對國內外學習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語音、詞匯、語法、語用中的“錯誤”規(guī)律進行了揭示,能夠使教學組織和安排更加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程度和認知規(guī)律,能夠更好地識別、分析、理解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從而使外語教學更加具有科學性、客觀性。
(一)理性對待學習者的錯誤
既然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發(fā)展過程的固有特征,那么,錯誤就應當被看成是二語習得者的常態(tài)表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應當允許錯誤的存在,糾正錯誤方法應當適度,而且應當有規(guī)可循,幫助學生不斷提高中介語的質量,使其靠近目標語的時間縮短。這就要求教師對輸入語言的質和量有很科學的安排,以確保二語學習者對語言的吸收。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標語的輸入,理性對待錯誤,甚至能理解學生的“屢教不改”。
(二)提供適合學習者認知能力的學習內容
既然中介語是在二語習得者語言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語言現象,而且與他們的認知和理解息息相關,那么,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料選用會對學習者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認識到大多數學習者對所選用語言材料沒有判斷能力,不可能有選擇性的吸收,繼而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應當給學生提供一些與他們的認知能力相符的學習內容。
(三)有效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對中介語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二語學習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對語言輸入進行可理性吸收。在語言輸出時,他們也始終處于一個異常活躍的狀態(tài)之中。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學習策略,肯定其語言學習成果,理解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因勢利導,充分利用中介語研究成果,科學安排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確立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要求學生給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努力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習者在進行語言交際時減輕了心理壓力,增強了學習興趣和動機,積極主動利用所學知識努力創(chuàng)新,在英語學習的道路上越戰(zhàn)越勇。
毫無疑問,中介語理論的研究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特點的認識,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學方法的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支持,因此,中介語對外語學習和外語教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Larsen-Freeman,D&Long,M.H.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戴煒棟,蔡龍權.中介語的認知發(fā)生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9):2~5.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楊連瑞.試論中介語與外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6(6).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yè)技術學院)
宋凱(1974-),女,漢族,陜西米脂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語言教育、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