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崗++張在釗+陳志新
由于其獨特的形成背景,美國文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部由模仿,走向本土化和多元化的文學發(fā)展史。美國文學起始于對英國乃至歐洲文學的模仿、移用和借鑒。隨著美國疆域的不斷拓展和各國移民的不斷涌入,多元文化和多元因素也隨之而來,體現(xiàn)出極強的開放性、多樣性、進取性和兼容性,形成了其獨特的多元化文學模式,從而雄踞世界文學前列。被譽為“美國第一次文藝復興”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其文學本土化進程的重要階段,她起始于對歐洲文學傳統(tǒng)的模仿和借鑒,逐漸萌發(fā)主體意識和擺脫對歐洲文學的依賴,并走向獨立的本土化文學,是美國文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美國文學在某種意義上說和歐洲文學史是非常一致的。然而,美國文學有它獨特的特點和不同之處,它把我們所熟悉和陌生的東西奇妙地結(jié)合了起來。美國當然是歐洲向外擴展時期的外延,歐洲人是主要移民。非洲被強迫而來的移民——黑奴——是個例外,這些人的到來使得美國社會有了變化,不過大體上美國是按照歐洲,特別是英國的先例建立的。就文化而言,美國可以說是歐洲的一個殖民地。這樣說是讓人們注意到美國社會的復雜性。其他殖民地的居民成分沒有如此復雜,政治上脫離歐洲也沒有如此長久。沒有一個起源于歐洲的國家,像它這樣敏銳地意識到要和歐洲文化分家,而且要超過歐洲文化。貫穿美國歷史的,也就是貫穿美國文學的,是一種雙重意識:既眷戀舊大陸的文明又憧憬新大陸的前程。昨日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但是也值得留戀;明天已經(jīng)在望,但也令人惴惴不安。作為美國人,不相信歐洲;可是作為作家,又羨慕歐洲同行豐富的遺產(chǎn)。無論如何,就文藝創(chuàng)作而言,小說、詩歌和戲劇在美國長時期沒有得到發(fā)展。一般來講,批評、歷史和辯論文章,美國人寫起來比較容易。
美國自有史以來大部分時間是一個忙碌、緊張的地方,熱衷創(chuàng)新,而無意于守舊。它的人民非常樂觀,非常重視個人克服困難的能力,個人有權期望成功。愛默生在《論自助》那篇文章里曾經(jīng)說過:知道一定有飯吃的孩子們對于什么都不在乎。這原是符合人類本性的一種健康態(tài)度?;蛘呦衩窢柧S爾說的那個自以為了不起的美國人,一旦遇上內(nèi)戰(zhàn),他自認為是自然界的羅馬人,戰(zhàn)爭永遠折磨不了他。愛默生所表現(xiàn)的那種信心,在美國到處可見,而梅爾維爾傾向的看法卻從未得到大家的同意。我們可以看到健康的態(tài)度有各種不同的后果。過高的期望受到挫折,可以使自負的人陷入失望的深淵。樂觀和悲觀可以在美國作品里奇妙地結(jié)合起來。馬克·吐溫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蛘?,個人可以標新立異,以戲劇性的做法顯示他和社會的關系——當無政府主義者、虛無主義者,甚至像普羅米修斯似的那種人。
美國作家之所以能獨立于社會之外,部分原因是社會本身原為成型,在不斷變化中,以至于不能對它嚴加約束,社會只希望個人在總的精神上效忠社會,而沒有更密切的聯(lián)系。說到小說家,我們從霍桑的例子里可以看到,社會基礎不穩(wěn)定帶來了不少嚴重問題。那就是說,小說家沒有給一個結(jié)構(gòu)固定的社會作為他寫作的題材;大概更為重要的是,他心中沒有明確的讀者作為寫作的對象。美國作家很難找到全國性的方向。他們之間的大部分人,盡管對于美國持有保留態(tài)度,確實相信美國比其他地方美好。它的公民享有平等,都能夠昂首闊步??墒窃鯓邮股鐣降扰c作家所需要的社會各階層的鑒賞和贊助結(jié)合起來呢?這個困難顯然并不限于美國一國。
提到美國文學的本土化,就不能不提到的一個重要作家是庫珀。他是美國民族文學的開拓者,第一個采用民族題材的作家,人稱“美國的司各特”。他在美國文學史上開創(chuàng)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小說形式:革命歷史小說、邊疆生活小說和航海小說,這在美國文學史上是空前的。庫珀一生的努力推動了浪漫主義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成為了美國民族文學中最重要的一種創(chuàng)作形式。庫珀扎根于17世紀的熾熱的民族感情,描寫美國的歷史傳奇、社會風俗以及自然風光,并在藝術方面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是在美國作家中最先寫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作品,是直至他們的時代真正的美國小說才告出現(xiàn)。
美國浪漫主義早期小說家及詩人的創(chuàng)作,反映了美國人民掙脫歐洲文學束縛的努力,為獨立的美國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為美國文學本土化做出了有益嘗試。美國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從自然意象、創(chuàng)作題材、人物形象、文學主題等角度多方面地進行本土化元素分析,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早期本土化的進程以及給我們中國作家?guī)淼膯⑹尽T谌蚧绷鞯臎_擊下,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應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化發(fā)展道路。要立足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堅守民族文化特性,形成對本民族文化資源和文學傳統(tǒng)潛在優(yōu)勢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這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一條必經(jīng)之路。
參考文獻:
[1]I.Ericson,Edw ard L.ed.Emerson on Transcenden talism.New York: Ung ar,1986.
[2]Thousand Oaks,Calif.Emerson and SelfReliance.Sage Publications, 1995.
[3]Tr achtenkerg,Alan,ed.Democratic Vistas.New Yor k,Geo rg e Braziller,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