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中國戲曲表演對基本功夫的認識和積累,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所謂“唱功”,指的是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之一,也就是戲曲表演的四大基本手段之一。這些手段在表演中的發(fā)揮和結(jié)合,也是經(jīng)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的。本文重點分析戲曲唱功的技巧和作用,讓更多人對基本功有所認識和理解。
【關(guān)鍵詞】戲曲表演;唱功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036-01
戲曲演員必須具備多方面的才能。不僅要有歌唱演員那樣的好嗓子和演唱技巧,也需要有話劇演員那樣良好的音色、音質(zhì)和表演才能,還要有舞蹈演員那樣良好的體形和嚴格的舞蹈基本功,更要有雜技演員那樣嫻熟的技巧和武術(shù)演員那樣的功夫。不具備這些條件,戲曲演員就無法勝任集唱、念、做、打于一體的戲曲舞臺表演。要把戲曲演員培養(yǎng)成一個獨立于天地間的舞臺創(chuàng)造者,確實需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唱”在戲曲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盡管不同的劇目唱的分量不一,但絕對不含唱的戲曲劇目是很少的,所以,戲曲演員的唱功是十分關(guān)鍵的。
元雜劇時代,戲班人員不多,保持著“樂府”散曲演唱的傳統(tǒng),一個戲班里只要有“正末”或“正旦”就可以了。因此,元雜劇對正末和正旦的唱功要求也就特別高。元雜劇的每一折,都要唱一大套曲子,正末和正旦若無扎實的唱功,是應(yīng)付不了的。正因為元雜劇主要演員的歌唱技術(shù)與技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元代就有了專門研究唱曲的論著。燕南芝庵《唱論》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冻摗分刑岢隽烁裾{(diào)、節(jié)奏、聲節(jié)、聲韻等方面的要求和方法。
中國戲曲進入明、清傳奇時代,弋陽腔、海鹽腔、余姚腔、昆山腔等諸腔并起,昆山腔經(jīng)過了魏良輔等人的成功改革,歌唱技巧大大提高。弋陽腔則四處開花,推動了青陽腔、四平腔等一大批新腔的誕生。那些新的聲腔能夠稱雄戲曲舞臺,主要還是因為它們在“唱”的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新鮮感。
一是講究唱“聲”。以昆山腔論,唱功要求具備正五音、清四呼、明四聲、辨陰陽等音韻學方面的基本功,進而要求唱法技巧。魏良輔的《南詞引正》指出:“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鄙?qū)櫧椀摹抖惹氈穭t詳列“出字總訣”“收音總訣”“人聲收訣”“收音譜式”等。到了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演習部·授曲第三》則強調(diào)“調(diào)熟字音”,提出“調(diào)平仄,別陰陽,學歌之首務(wù)也”,要求每唱一字,都須分清“出口”“收音”和“余音”。徐大椿的《樂府傳聲》也強調(diào)“交代”每一個字的“首腹尾”,以達到“字字響亮、字字清楚”。
二是講究唱“情”。魏良輔的《南詞引正》要求“曲須要唱出各樣曲名理趣。”李漁更進一步明確提出“唱曲宜有曲情”。他批評有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無曲”的“無情之曲”。徐大椿的《樂府傳聲·曲情》對此說得更加透徹,“唱曲之法,不但聲之宜講,而得曲之情為尤重。欲得曲情,必唱者先設(shè)身處地,模仿其人之性情氣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語。然后其形容逼真,使聽者心會押怡,若親對其人,而忘其為度曲。”只有這樣,歌唱才能成為戲曲藝術(shù)的有機部分。
明、清傳奇演出中積累的一系列關(guān)于唱功的經(jīng)驗,也為清代興起的各種地方戲所接受。無論曲牌聯(lián)綴體的劇種,還是板式變化體劇種,都講究“字正腔圓”,而且講究“一曲多用,千變?nèi)f化;同板異調(diào),同腔異趣”等“活法”,要求把死曲唱活,把死板唱活。還要講究“氣口”,研究歌唱時的“換氣”“偷氣”“歇氣”“就氣”等技巧。當然更要避免荒腔走板。
戲曲發(fā)展到近代,京劇形成以后,在唱功上也進入了集大成的階段。不同行當?shù)慕巧?,在用嗓、音色等方面都各有特點。雖是同一個板式,不同行當各守各的腔,唱腔也會出現(xiàn)不同旋律和風格。
中國戲曲歷史上不少劇種都有過無絲竹伴奏的“干唱”的傳統(tǒng)。比如,昆山腔在明代嘉靖年間使用了絲竹伴奏,曾被人譏笑為“錦襖上著蓑衣”“儒衣、僧帽、道人鞋”??梢姲樽嗯c歌唱尚未能和諧。昆山腔經(jīng)過魏良輔等人改良之后,建立了絲竹與打擊樂并舉的綜合性樂隊,不過,歌唱與伴奏的關(guān)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也未能達到完美的境界。但是,唱功與伴奏不斷改進,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絲(弦樂器)、竹(笛、簫等吹管樂器)和肉(人聲)三者的關(guān)系,才算得到了妥善解決。李漁說:“絲、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獨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鼻宕∧觊g,絲、竹、肉“三籟齊鳴”已達到熟練程度,伴奏與歌唱真正融為一體而相得益彰。
如今進入了信息時代,受眾多藝術(shù)樣式的沖擊,中國戲曲正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筆者認為,只有以剛健篤實的精神,對古老的戲曲藝術(shù)進行認真剖析、研究,從中國戲曲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出發(fā),自強不息地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中國戲曲定能輝光日新。
參考文獻:
[1]張庚.論戲曲的表演藝術(shù)[J].戲劇藝術(shù),1978,(4):66-77.
[2]涂沛.中國戲曲表演史論[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