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有詩云: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地欲封侯??梢娎畹挠^念中,寫作歷史是了不起的大事情。易中天先生寫作中華史系列,意欲尋找“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發(fā)愿極其宏偉壯大,令人欽佩。既自我高標,謗亦隨之,非議聲四起。
現(xiàn)代的信息發(fā)達,人們能輕易得到各種信息,著史所需要的冥搜博討之功,可以減化。人們更注重作者的史識,看其能否寫出“究天人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良史。當我們從“史識”角度來看,易中天先生的中華史系列是存在缺陷的。
“上下五千年是文化,3700年是文明”,顯然是以夏朝作為文明的起點。恕我愚昧,未能認識強行區(qū)別文化、文明的意義何在。文明不是無源之水,上古之事雖然幽昧難明,畢竟有跡可尋,陳戍國先生 《先秦禮制研究》 中,就曾深入探討了“有虞 (舜)”以前的禮制。文化與文明的關系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將文化與文明割裂,必然會造成今天必定比昨天好的“進步”觀念—— 這是抱有古典情結的人最不能接受之處。
易先生在 《致讀者》中說:“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譜?!币廊徊怀觥拔逅摹钡恼撜{(diào)。在《國家》 中,認為女媧是“女蛙”;在 《祖先》 中,采信堯舜禪讓的奪權的說法。我們很容易判斷,易先生是以平民草根視角撰寫歷史的,充分發(fā)揮舌綻蓮花的特長,將中華史寫成演義般的暢銷書。縱然此系列可以吸引許多讀者,可以傳播歷史事實,但畢竟難入方家的眼內(nèi)。
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在寫作 《史記》 之時,盡觀皇家圖書館所藏的典籍,又深入高山大河,探尋禹跡孔里,本著“藏諸名山,傳諸其人”的觀念寫作,并未有功利的思想。其中:“紀”記錄帝王的事跡、“表”記錄串聯(lián)各時期的大事、“世家”記錄貴族的事跡、“書”記錄法律音樂等專門文獻、“列傳”記錄各階層的人物事跡。我們讀的時候,可以明了一代政治的得失、人物的事跡、制度的沿革,尤其是作者對人的悲憫之情,足以激動人心。哪里是“帝皇家譜”四字所能詆毀的呢?
明末清初,吳炎、潘檉章兩位青年史學家,抱著為故國留下信史的理想,私下里撰寫明史,已經(jīng)完成了大部分的章節(jié)。他們向大學者顧炎武求教,顧炎武認為非常精到審慎,可以流傳,又將自己珍藏的史籍材料送給他們,以資拾遺補闕??上В滴趸实鄞笈d文字獄,吳、潘二人受牽連被殺。顧炎武聞信痛哭不已,認為天喪斯文,失去了兩位良史之才,而自己年事已高,沒有心力去寫作明史,留下終生的遺憾。
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歷史都是精英寫的,他們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贏得讀者,而是為了留下一部信史,讓后人有所借鑒。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可能有著不親民、不親切的地方,但這正是傳統(tǒng)史學精神可貴之處—— 士人們只有經(jīng)過古典文化的訓練,才能掌握古文的基本方法,才能看透紛繁復雜的歷史現(xiàn)實,才能理解歷代政制的沿革損益,才能知道史書的體例……在著作完成之后,其人格修養(yǎng)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反觀易先生的中華史,隨口而說,時而中國時而世界,確是稱得上大視野,但是給人的感覺,到底還是缺少了一些含蓄、缺少了一些真知灼見,多了些流俗。
(選自《蝴蝶忽然滿芳草》/劉勇 著/鷺江出版社/ 2017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