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
【摘 要】由英漢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差異很大,中西方飲食習慣也不相同,使得菜肴名稱翻譯存在較大的難度。在翻譯實踐中,需要遵守忠實、避免文化沖突和規(guī)范性原則,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處理,盡可能做到準確,優(yōu)美,并達到傳遞中國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菜名;英譯;文化
盡管各民族在文化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共同性,但是由于自然環(huán)境、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在文化上表現(xiàn)出更多的是差異性,也導致了各民族在社會價值觀念和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的多民族國家, 中國菜也就有了品類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任何文化的內容都可通過語言來反映,可要把琳瑯滿目的各式美食和豐富的烹飪技法較準確地用英文翻譯出來,并讓讀者理解其包含的文化內涵,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1 中國特色菜名的特點及其翻譯的困境
1.1 語言風格多樣
中國的菜肴命名往往講究音韻美和意象美,用名簡約,形式工整,卻蘊含著豐富的信息。中國菜肴命名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寫實型和寫意型。寫實型菜名,即真實反映菜肴的構成和制作過程,常??梢允瓜M者一眼就能看出菜品的原材料、烹飪方式及風味特點等,如:“香芋蒸排骨(Steamed Spare Ribs with Pumpkin and Taro)”、“冬筍炒臘肉(Fried cured pork with fresh bamboo shoots)”、 “糖醋里脊(Fried sweet and sour tenderloin)”等。此類菜肴采用直譯的方式,就能把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菜肴的味型等表達出來,使客人能夠一目了然,也更加符合西方受眾的思維慣式。與寫實型菜名不同,寫意型菜名不特別強調菜肴原料,往往采用比喻、象征、雙關、典故、寓言等方式,使得菜名不僅形象生動,鮮明有趣,而且包含吉祥喜慶的意味,或是蘊含文化內涵、地方風情。讓人們在享用美食的同時也盡享了菜名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大餐,例如:龍鳳呈祥(stewed snake and chicken)、魚米之鄉(xiāng)( Fried minced fish with bamboo shoots and pine nuts)、金銀滿堂(Pork shreds and assorted vegetables)和荷塘月色(Fried sugar peas with lotus roots and Water caltrops)等。但是,這同時也給翻譯帶來很大難度,一旦把握不當,就會引起誤解,甚至鬧出“國際笑話”,例如曾經(jīng)有飯店將“夫妻肺片”(鹵制的牛肉和牛雜)翻譯成Husband and wife lung slices(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西施舌”(一種形似舌頭的點心)被譯為beautys tongue(美女的舌頭),真不知外國友人遇到這樣的翻譯表達能否敢于嘗試這些菜。還有飯店將“霸王別姬” 譯成 “The king saying goodbye to his beauty”, 將“龍鳳呈祥”譯為“Phoenixes and dragons dancing”。這樣雖然保留了文化意象,但是在不了解中華文化的外國食客看來,菜肴和名字毫不相關,既不利于跨文化交際,也無助于了解菜肴的材料、制作等食用信息。而且,由于文化取向的差異,可能還會影響顧客對菜品的選擇。例如:在漢語中,龍和鳳都是高貴、吉祥的象征,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在英語中,龍是口中噴火的兇殘動物,鳳凰是涅槃重生的鳥,這兩種動物出現(xiàn)在菜名中,與他們的審美觀背道而馳,往往不會選擇這樣的菜肴。
1.2 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方的氣候、物產(chǎn)、風俗、信仰等各不相同,這些差異造就了飲食習俗的地域特征。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中國餐飲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即川菜、粵菜、湘菜、閩菜、蘇菜、浙菜、魯菜和徽菜。不同菜系以地域界限進行劃分,往往反映了當?shù)鬲毺氐呐腼兗妓嚭惋L味特色,這便是飲食地域文化的最好體現(xiàn)。川菜以善用麻辣口味著稱,例如:“麻婆豆腐(Mapo Tofu)”、“宮保雞?。℅ongbao chicken cubes)”等;粵菜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例如“白切雞(Boiled chicken with sauce)”、“香菇菜心(Sauteed green vegetable with mushroom)”等;湖南人有好辣、無辣不歡的飲食習慣,湘菜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例如“剁椒魚頭(Steamed fish head with diced hot red peppers)”、“東安仔雞(Dongan tender chicken)”等;閩菜以擅制山珍海味著稱,尤以巧烹海鮮佳肴見長,例如:“佛跳墻(Fotiaoqang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 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淡糟香螺片 (Sliced Conch Meat with Fujian Rice Wine Lees)”等;蘇菜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追求本味,清鮮平和;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例如:“松鼠桂魚(Squirrel-shaped Mandarin Fish)”、 “文思豆腐(Sliced Tofu Soup, Wensi Style)”等;浙菜選料講究,烹飪獨到,注重本味,制作精細,例如:“東坡肉 (Poet Dongpos braised pork)”、“西湖醋魚(fish in sweet and sour sauce —West Lake favor)”等;魯菜選料考究,刀工精細,技法全面,調味平和,火候嚴謹,強調鮮香脆嫩,例如:“蔥燒海參(Braised sea cucumber with scallion)”、“一卵孵雙鳳(double chickens in shell of one watermelon)”等;而徽菜則是清雅純樸、原汁原味、酥嫩香鮮、濃淡適宜,例如:“腌鮮鱖魚(Preserved mandarin fish)”、“菊花雞絲(Shredded chicken with scallion)”等都是大家熟悉的安徽名菜。endprint
由于地域的差異,人們能獲取的原材料不同,口味也有很大的差異,再加上人們更是將當?shù)氐娘L土人情,地方文化體現(xiàn)在菜名上,例如,“腌篤鮮”、“寧都三杯雞”、“鳳穿牡丹”、“莼鱸之思”、“游龍戲鳳”等,給中國菜名的翻譯也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2 中餐菜名的翻譯原則和方法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跨語言文化交際,而菜單的主要功能則是向消費者傳達清晰易懂的信息,激發(fā)其消費欲望,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因此,在菜名的翻譯過程中,既要讓外國友人清楚看懂和了解中餐菜品的大概內容,更要讓他們有可能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領略當?shù)孛袼罪L情,傳達民族的文化思想,從而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1 中餐菜名的翻譯原則
中餐菜名通常由原料名稱、烹制方法、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創(chuàng)始人或發(fā)源地等構成,有些還涉及中國歷史地理等文化因素,使得菜名的翻譯需要跨越語言和文化上的雙重障礙,因此,想要讓外國人真正理解并接受中國菜名,進行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的原則。
(1)忠實原則。也就是要準確理解原食物名稱,按照英文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 并讓外國友人能通過菜單看出制作食物的原料,烹制方法或者調味等信息。例如:“紅燒獅子頭”中的獅子頭實際上就是大的肉丸,所以應翻譯為braised meat balls in brown sauce,而不是直譯為braised lions head;“魷魚(squid or calamari)”是中、西方菜肴中常見的一種食材,但國外菜單上“魷魚”往往用的是“calamari”而不是“squid”, 因此,在翻譯“爆炒魷魚”這道菜肴時,譯作“Stir-fried calamari”可能會更合適些。
(2)避免文化沖突。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形式。它不僅涉及到兩種語言的轉換,而且還涉及到兩種文化的轉換,。由于中英語言文化差異和飲食習慣的不同,一些中國人喜愛的食物和口味,在外國人看來確實一種禁忌。這些菜名若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譯成英文,往往使人摸不著頭腦,還可能在交流中會造成歧義或誤解,對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極其不利。例如:“烏龍戲珠”如果直接翻譯為“Black dragon playing with a bead”,恐怕在視龍為兇殘之獸的西方人看來,不會是想要嘗試的菜式了,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按照菜品的燒制方法和原料構成譯為“Stewed sea-cucumber with quail egg”更加合適。四川名菜“魚香肉絲”的魚香味為四川首創(chuàng),是川菜獨有的一種味型,有吃魚不見魚的效果,可是在西方人看來,魚味就是魚腥味,是令人生厭反胃的味道。由于這種心理文化的差異,如果直接按字面含義把“魚香肉絲”譯成“Fish-fragrant pork slivers”或“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雖然在語義上譯出了菜品的信息,但根本無法體現(xiàn)原菜名的誘人效果。所以,可能翻譯成“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picy & chilli sauce”或是“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會更好些。
(3)菜名英譯還應遵循規(guī)范性原則。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菜肴名目繁多,但缺乏統(tǒng)一的行業(yè)或文化部門對餐飲文化對外傳播進行系統(tǒng)化的管理,也沒有譯名規(guī)范的標準,導致中華餐飲在跨文化交際中,常常出現(xiàn)譯者各自為戰(zhàn),一菜多譯的亂象。例如:通過網(wǎng)絡查詢,“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這兩道西方友人較為喜歡的川菜,均有超過10種以上的翻譯方式,導致外國游客即使在一家餐廳吃過這道菜,下次到了別的餐廳,換個菜單,可能還是不知道這道菜。例如:你能看出“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picy and chili sauce”、“Fried pork with sweet and spicy sauce”、“Fish flavored pork”和“Shredded pork with garlic sauce”是和你上次吃的那道“魚香肉絲”一樣的菜么?可見,菜名英譯必須遵循規(guī)范性原則,以便確定統(tǒng)一的譯名,從而推動中國飲食文化對外傳播,也有助于中國餐飲品牌的樹立和推廣。
2.2 常用的翻譯方法
(1)直譯法。即按字面意思對應翻譯,適合于名稱中包含制作原料,烹制方法或者味型等菜品基本信息的寫實型菜名。例如:“鹽焗雞(Salt baked chicken)”、“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pork ribs)”和“西紅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等。
(2)意譯法。一些中餐菜名我們并不能從名稱中直接了解巧關菜肴的基本信息,直譯可能造成理解混淆,往往可以采用意譯的方法以保證翻譯的忠實性。例如:“螞蟻上樹(Vermicelli with spicy minced pork)”和“夫妻肺片(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i sauce)”等。
(3)音譯法。對于一些廣為流傳、特別典型的中餐菜名和食品,可以直接采用音譯法,以保持原有風味特色和中國的文化特征。例如:“棒棒雞(Bon bon Chicken)”、“麻婆豆腐(Mapo Tofu)”和“餃子(Jiaozi)”等。
(4)注釋法。中式菜名中有許多依據(jù)歷史典故和創(chuàng)始人的人名加以命名的,包含濃厚的中國文化內涵,英譯時可以采用直譯菜名,然后再用加注釋的方法再現(xiàn)源語的文化信息。例如:“佛跳墻(Fo Tiao Qiang——stewed shark fins with assorted seafood.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even Buddha couldn't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the of the dish and jumped over the wall of the temple to taste it)”、“叫化雞(Jiaohua Ji or Beggars Chicken——Roast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f with a cover of mud outside.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a fire. After a long while, he removed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ounding it had been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等。
3 結語
由于文化差異的原因,使得中文菜單的翻譯成為一項龐大而瑣碎的工作。翻譯人員需要不斷實踐和探索,也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文化素質,做到既了解菜肴特色,又了解菜式命名的文化內涵,才能對菜肴進行準確地翻譯,達到忠實地傳達中國飲食文化信息,對外宣傳、推介中國飲食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喬平.中餐菜名分類及其英譯方法[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4(2).
[2]陳晨,劉海倩.廣西特色餐飲翻譯研究[J].語文學刊.2012(5).
[3]林紅.中國菜名英譯的文化錯位與翻譯實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4]李瑩.中國菜名中的文化與翻譯方法[J].文教資料.2009(36).
[5]李愛君.中式菜名英譯策略及其規(guī)范化[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6]朱慧芬.中式菜名語言變異翻譯[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7).
[7]李佳瑜.中國地方特色食物名稱的翻譯研究[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