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正維 李郭俊浩
回顧與展望:中琉關系史研究三十年
文/賴正維 李郭俊浩
琉球是明清時期位于中國東南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國,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與中國建立正式藩屬關系始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為日本吞并為止的五百余年間,兩國關系始終極為密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頻繁。因此,有關琉球史及中琉關系史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學界關注的研究課題。
總的來看,包括臺灣、香港在內的中國史學界有關中琉關系史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20世紀80年代:中琉關系史研究的起步時期
1948年,著名歷史學家傅衣凌先生調查了福州的琉球館,并撰寫了《福州琉球館歷史遺址調查報告》。由于日本戰(zhàn)敗,琉球的歸屬問題引起臺灣學界注意,并出版一批專著。其中包括蔡璋《琉球亡國史譚》、吳壯達《琉球與中國》、陳大端《雍乾嘉時代的中琉關系》。上述論著,開中國史學界有關琉球問題研究之先河。
20世紀60年代,臺灣學者組織編纂了《臺灣文獻叢刊》309種、595冊,收集了包括冊封使錄在內的諸多琉球史料。1972年,臺灣大學影印出版了日本學者小葉田淳收集的1424~1867年琉球王國外交文書《歷代寶案》(共15冊)?!稓v代寶案》無疑是琉球王國史及中琉關系史研究最基礎、亦是最珍貴的原始檔案資料之一。
1963年,福建師范大學劉慧孫、徐恭生等學者對福州倉山琉球墓進行了初步調查,并形成《福州南郊白泉庵琉球墓群遺址調查初記》。1986年,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外關系史研究室主編了《中琉關系史論文集》(油印本),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本有關中琉歷史關系研究的論文集。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日“歸還沖繩”問題談判、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推動港臺學者出版一批專著,如徐玉虎《明代琉球王國對外關系之研究》,楊亮功等《琉球歷代寶案選錄》,楊仲揆《琉球歷史地理之研究》、《中國·琉球·釣魚臺》。
總體來說,到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的琉球史及中琉關系史研究雖有所成就,但就資料的收集與研究內容而言尚處于起步階段。其中尤為遺憾的是,兩岸三地的學術研究都各自為政,缺乏交流與溝通。
2.20世紀90年代:中琉關系史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時期
20世紀80年代大陸臺港學者十年的奮斗為中琉問題的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推動90年代中國的中琉關系史研究進入了一個突破性發(fā)展時期。
第一,大陸學者與臺港學者開始了攜手研究,并且開啟了與日本、韓國學者進行的國際學術交流,這是90年代最重要的轉變。如1986年在臺北召開了首屆中琉歷史關系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目前,該會議已召開15屆、歷時30年,成為研究中琉關系史學科領域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之一。
第二,大陸方面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清代中琉關系檔案資料匯編。從1990年8月開始,福建師范大學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開始了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的整理及出版工作。迄今為止,中華書局共出版資料匯編七部。
第三,中琉關系研究機構的建立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的開始啟動。1995年福建師范大學成立了“中琉關系研究所”,其研究領域涵蓋政治、經(jīng)濟、外交、教育、文學、音樂、戲曲和民俗等方面。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與沖繩縣教育委員會合作,從1992年起至今已成功召開11屆國際會議。
第四,一批高質量的專著問世。20世紀80年代,徐恭生先生在沖繩出版了日本語專著《中國與琉球》一書。1996年,謝必震教授出版《中國與琉球》一書。1997年,南開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家米慶余出版了《琉球歷史研究》。與此同時,臺灣方面,1982年徐玉虎出版《明代琉球王國對外關系之研究》。1990年,楊仲揆出版《琉球古今談:兼論釣魚島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者對琉球問題的研究不僅僅限于歷史方面。王耀華教授在國內出版了《琉球·中國音樂比較論》、《三弦藝術論》兩本專著。此外,丁鋒《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研究》也于199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3.21世紀:中琉關系史研究進入縱深發(fā)展時期
進入21世紀,尤其近年中日兩國間有關釣魚島爭端的加劇以及安倍政權有關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修改和平憲法等一系列右傾政策的不斷推進,沖繩地區(qū)的緊張局勢更是不斷升溫,中國的中琉關系史研究也進入了深入發(fā)展時期。
第一,研究隊伍的不斷擴大。隨著中琉關系史研究的不斷深化,中國學界關注和從事琉球問題研究的學者及學術機構也在日益增多。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深入開展中琉關系史的研究。
第二,持續(xù)不斷編纂出版有關琉球研究的檔案及資料。2000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黃潤華、薛英編纂的《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全三冊)》,共收集了16種中琉交往歷史文獻,多為古籍善本。2003年、2006年相繼出版了由殷夢霞、賈貴榮、王冠編撰的《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xù)編》,由王菡所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此外,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也繼續(xù)出版了兩部清代中琉關系檔案資料匯編。其中包括《中琉歷史關系檔案順治朝·康熙朝·雍正朝(上下冊)》、《中琉歷史關系檔案乾隆朝(1-12冊)》。2012年,廈門鷺江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傳世漢文琉球文獻輯稿》計30冊;2015年又整理出版了翟金明主編的《傳世漢文琉球文獻輯稿(第2輯)》計20冊;201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高津孝、陳捷主編的《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共計36冊;2015年,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整理出版了館藏中琉關系相關資料《琉球文獻史料匯編(上下冊)》;2013年,臺灣大學與琉球大學合作出版了《琉球關系史料集成(第一卷)(第二卷)》;2015年編輯出版了由陳龍貴主編的《清代琉球史料匯編——宮中檔硃批奏折(上下冊)》。
第三,國際合作研究課題也在持續(xù)進行中。2008年以來,福建師范大學中琉歷史關系研究所參與琉球大學重大科研項目《人口移動與21世紀全球化社會》的合作研究,雙方連續(xù)4年一同考察了明清福建至北京貢道及其沿途中琉關系相關遺址,并出版專著《琉球與中國——人口移動與21世紀全球化社會》。
第四,高水準的學術專著及論文層出不窮。2002年,何慈毅出版《明清時期琉球日本關系史》。2004年,謝必震出版《明清中琉航海貿易研究》。此后,福建師范大學中琉關系研究所相繼出版一系列有關中琉關系的專著,獲得學界好評。如賴正維《康熙時期的中琉關系》,丁春梅《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研究》,謝必震、胡新《中琉關系史料與研究》,賴正維《清代中琉關系研究》,徐斌《明清士大夫與琉球》,陳碩炫《琉球閩人家譜資料研究》,孫清玲《明清時期中琉友好關系歷史遺存考》。
中琉關系史研究在釣魚島歸屬問題研究中有其特殊的意義,有關琉球王國與中琉關系的史料亦是研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主權歸屬問題的重要依據(jù)。大陸方面出版的相關學術專著有:吳天穎《甲午戰(zhàn)前釣魚列嶼歸屬考——兼質日本奧原敏雄諸教授》,鞠德源《日本國竊土源流——釣魚列嶼主權辨》,鄭海麟《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增訂本)》,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qū)域研究中心編著《釣魚島:歷史與主權》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陸、臺灣與香港學者相繼發(fā)表了許多很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概述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琉球王國歷史的研究
有關這方面的重要論文有陳捷先《琉球王位繼承略考》,張存武《朝鮮人所知的盛世琉球》,謝必震《中國人眼中的琉球社會》,徐玉虎《琉球暹羅兩王國通商之研究》等。
2.中琉冊封體制的研究
中琉冊封關系是中琉宗藩體制的核心部分。相關論文有徐恭生、謝必震《論郭汝霖“重編使琉球錄”的史料價值》,吳元豐《清初冊封琉球國王尚質始末》,鄒愛蓮、高煥婷《欽使趙文楷李鼎元赴琉球冊封活動淺析》,李金明《試論明朝對琉球的冊封》,米慶余《明代中琉之間的冊封關系》,陳尚勝《朝貢制度與東亞地區(qū)傳統(tǒng)國際秩序——以16-19世紀的明清王朝為中心》,沈玉慧《明代朝鮮、琉球于北京交流——以致贈咨文為例》,楊雨蕾《萬歷年間朝鮮與琉球使臣在北京的交往》等。
3.日本吞并琉球研究
相關方面的論文有朱淑媛《清末日本吞并琉球原因初探》,陳在正《駁日本琉球處分的藉口》,張啟雄《論清朝中國重建琉球王國的興滅繼絕觀——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之一》、《“中華世界帝國”與琉球王國的地位——中西國際秩序原理的沖突》、《“中華世界帝國”與中琉宗藩體制的秩序原理性展開——中華世界秩序原理的考察》,賴正維《清末琉球王國在華的復國運動》等。
4.琉球來華使團及主要活動研究
相關論文有鄭梁生《明廷對琉球貢使的處置》、《琉球在清代冊封體制中的定位試探——以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例》,陳捷先《清代琉球使在華行程與活動略考》、《明清中琉封貢關系源流略考》,戈斌《清代琉球貢使居京館舍研究》、《清代琉球國朝貢活動概述》,吳靄華《論明清時代琉球朝貢團之組織》等。
5.中琉間朝貢貿易與冊封貿易的研究
相關論文有俞玉儲《清代中國和琉球貿易初論(上、下)》、《再論清代中國和琉球貿易——兼論中琉互救漂風難船的活動》,徐曉望《清代中琉貿易與福建手工業(yè)》,林仁川《明代中琉貿易的特點與福建市舶司的衰亡》,謝必震《試論明代琉球的中介貿易》,鄭國珍《中琉歷史商貿交往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與作用》等。
6.閩人三十六姓的研究
閩人三十六姓是中琉關系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相關論文有謝必震《明賜琉球閩人三十六姓考述》,方寶川《明代閩人移居琉球史實考辨》、《關于明初閩人移居琉球若干問題的再思考》,吳靄華《琉球歷史上的久米村》、《十四至十九世紀琉球久米村人與琉球對外關系之研究》和《久米村人在中國冊封琉球王過程中扮演之角色》,陳捷先《琉球久米系家譜研究》,林國平《沖繩久米村阮氏、毛氏門中清明墓祭的調查》等。
7.琉球來華留學生及其貢獻研究
明清時期琉球王國曾派遣大量官生及“勤學”到華學習。反映這方面研究的論文有徐恭生《琉球國在華留學生》,謝必震《明清時期中國培養(yǎng)琉球留學生述略》,秦國經(jīng)《清代國子監(jiān)的琉球官學》,鄭梁生《明清兩朝對琉球官生的處置——以〈琉球入學聞見錄〉所見為中心》,賴正維《略論明清時期福州生產(chǎn)技術在琉球的傳播》等。
8.中國文化及科學技術對琉球的影響研究
中國文化及生產(chǎn)科技傳入琉球,對當?shù)禺a(chǎn)生深遠影響。相關學術論文有謝必震《福建文化在琉球的傳播與影響》,劉富琳《明清時期中國戲曲的對琉、對日傳播》、《中國戲曲〈和番〉在琉球的傳播》,傅朗《清代中國藥材輸入琉球考》,陳捷先《明清時代華人對中國文化東被琉球的貢獻——以食衣住行等事為論述中心》,黃裔《琉球漢詩五探》、《程順則和〈雪堂燕游草〉》,郭丹《論琉球中山詩的漢詩傳統(tǒng)》,徐斌《從客林熙及其詩集〈中山紀游吟〉考釋》等。
9.中琉關系歷史文獻資料的研究
有關檔案資料研究的論文,諸如鞠德源《明清檔案中琉關系史料之構成狀況》,徐藝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明清時期中琉關系檔案簡介》,丁春梅《從清代中琉關系檔案看中琉兩國的貿易交往》,陳捷先《清宮檔冊中所見雍正朝中琉關系略述》,朱德蘭《清乾隆朝對中琉交流活動中違法問題的處置方式》,陳龍貴《琉球久米系家譜與中琉文化關系——以“通事”為中心的考察》,秦國經(jīng)《清代中琉關系文書研究》,方寶川、蘭英《明人別集散見中琉關系史料與史實鉤沉》等。
10.中琉關系歷史遺存的研究
福建東南沿海自然成為研究中琉友好關系歷史遺存最為重要的地區(qū)之一。相關論文有朱振聲《從福州的幾處古跡看古代中琉關系》,徐恭生《福州與那霸友好關系史初探》、《福州倉山區(qū)琉球墓群初探》,肖忠生《明代中琉友好交往的窗口——福州河口》,謝必震《蘭溪琉球墓碑考釋》,牧英《淮陰王營的“琉球國使臣鄭文英墓”》,賴正維《關于中琉關系歷史遺跡調查與研究》等。
11.有關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的研究
明清時期冊封使錄等中琉關系研究中的相關史料在論證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有特殊的史料價值。相關論文有吳幅員《從〈使琉球錄〉看釣魚嶼——釣魚嶼等島嶼非琉球所屬史證之一》、《從清代使琉球錄看釣魚嶼——釣魚嶼等島嶼非琉球所屬史證之二》,梁嘉彬《從明清兩代中國日本琉球文獻看釣魚臺群島問題及琉球問題》,楊仲揆《琉球日本史籍上所見之釣魚臺列嶼》,米慶余《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歸屬考——從明代陳侃〈使琉球錄〉談起》,劉江永《論釣魚島的主權歸屬問題》,陳碩炫《〈指南廣義〉中有關釣魚島資料考述》,萬明《從明清文獻看釣魚島的歸屬》。
綜觀30年來中國的中琉關系史研究,其主要特點有幾個方面:第一,研究起步早,基礎研究厚實,并且堅持不懈、薪火相承。第二,檔案資料豐富,且有獨特的文獻優(yōu)勢。第三,研究成果豐碩多彩,涵蓋了各學科。第四,國內外交流頻繁,國際合作優(yōu)勢明顯。第五,研究力量不斷壯大,并且研究與教學相結合,形成本、碩、博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
30年來,盡管我們在中琉關系史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學無止境,如何保持學科優(yōu)勢,在國際同行中保持話語權,仍是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我們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秉承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擴展和深化學術研究的視角及領域。目前我們有關琉球王國史的研究相對薄弱,尤其有關琉球與薩摩藩的關系、琉球與幕府的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探究。第二,不斷推進新資料的挖掘與整理工作。新史料的挖掘與研究,不僅能開辟新的研究領域,而且能深化和糾正先前的研究。我國歷史悠久,地方文獻記載很多,尚有許多珍貴史料亟待我們研究人員挖掘、整理與研究。第三,繼續(xù)不斷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30年來的經(jīng)驗證明,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是推動中琉關系史研究的強大動力。第四,重視培養(yǎng)高水準的青年研究人才,不斷充實研究團隊。學術研究是一個薪火相承的過程,重視年輕學者、學生的培養(yǎng)對于學術研究的發(fā)展至關重要。
(賴正維系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李郭俊浩系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生;摘自《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