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奇 彭小猛 董 寧
在拙文 《劉辰翁交游詞中的十六友人小考》中,筆者嘗試對劉辰翁交游詞中的十六位友人進行了考證,本文將繼續(xù)對其交游詞中其他友人進行考錄,以期為進一步研究提供資料。
一是晏氏,或云晏云心,具體詳見劉辰翁的詞《水調(diào)歌頭·壽晏云心》、《憶江南·二月十八日,臞軒約客,因問晏氏海棠未開,即攜具至其下,已盛甚》?;蛟茷殛躺叫淖阪€,具體詳見劉將孫的《梅花阡碑》。
二是林元甲,字仁初,吉州廬陵(即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人,曾任南劍州(即今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府(即今天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教授,年輕時曾與劉辰翁在太學同事。劉辰翁嘗有《酹江月·同舍延平林府教制新詞祝我初度,依聲依韻,還祝當家》、《水龍吟·和南劍林同舍元甲遠寄壽韻》二首詞記載他們的交往。
三是趙松廬,生平難以考證。劉辰翁有《雙調(diào)望江南·壽趙松廬》、《鷓鴣天·壽趙松廬》、《金縷曲·賀趙松廬》、《酹江月·趙氏(筆者按:可能是趙松廬)席間即事,再用坡韻》記載他們的交往。
四是侯仲澤,劉辰翁文友,生平暫難以考證,劉辰翁有《玉樓春·侯仲澤約飲螺山靈泉寺,余與鄧中甫候酒,欲暮,歸,歸而侯至寺,失》記載他們的交情。
五是草窗或草窗老仙,南宋著名愛國丞相江萬里的族子,劉辰翁的文友,而不是周密,因為劉辰翁《行香子》自注云“公嘗謂余仙風道骨,不特文字為然,故屢著之,不敢忘。草窗,其族子也。”劉辰翁有《行香子·次草窗憶古心韻》記載他們的交往。
六是石瑤林,即為石正倫,號瑤林,官帥干。劉辰翁有 《霓裳中序第一》(石瑤林作 《霓裳中序第一》詠溫泉……用其韻試為之)記載他們的友情。
七是敖秋崖,生平難以考證,為劉辰翁好友,劉辰翁創(chuàng)作了 《一剪梅·和敖秋崖為小孫三載壽謝》、《燭影搖紅·立春日雪,和秋崖韻》、《齊天樂·戊寅登高,即席和秋崖韻》、《掃花游·和秋崖見壽。秋崖時謁選,留詞去》4首詞與敖秋崖唱和,其中還涉及到敖秋崖三歲的小孫子,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友情較深。
八是劉德秀。劉德秀(公元1135年——公元1207年年),南宋著名詞人,字仲洪,號退軒、又號默軒,洪州豐城(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豐城市石灘鎮(zhèn))人,著有遺稿《默軒詞》十三卷、《默軒詞》二十余卷行于世。在 《江城子·和默軒初度韻》、《臨江仙·賀默軒》2首詞中,他兩次與好友默軒唱和,并采用墨軒生日時特意創(chuàng)作之詞的韻律,由此可見他們感情深厚。
九是尹存吾。劉辰翁在 《水調(diào)歌頭·和尹存吾》、《酹江月·五日和尹存吾,時北人(筆者按:可能是長安人白氏)競鷺洲渡》2首詞中2次與尹存吾唱和,其中還關(guān)聯(lián)到了朋友北人。
十是老登,生平難以考證,劉辰翁的朋友,劉辰翁曾在廬陵作《青玉案·壽老登八十六歲,戊午六月十七日(里中上大人誰大)》記載他們的交情。
十一是王城山。劉辰翁有 《念奴嬌·酬王城山》、《虞美人·城山堂試燈》、《最高樓·壬辰壽王城山八十》、《內(nèi)家嬌·壽王城山》、《法駕導引·壽城山,用壽胡潭東韻》二首、《摸魚兒·壽王城山》7首詞記載了他們交往的友情,由此可見他們情誼關(guān)系非同一般。
十二是吳蒙庵。吳蒙,字明發(fā),號蒙庵,今天的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人,根據(jù)清朝光緒年間的《江西通志》卷十一《職官志》記載,吳蒙庵曾任建昌軍(即今天的江西省南城縣一帶)的長官?!斗{導引·壽吳蒙庵》、《霜天曉角·壽吳蒙庵》、《減字木蘭花·玩月答蒙庵和詞》、
十三是陳敬之。陳敬之,生平暫難以考證,劉辰翁《浣溪沙·壽陳敬之推官》三首、《霜天曉角·壽陳敬之》、《鵲橋仙·題陳敬之扇》5首詞記錄了他們之間的酬唱交往,并多次為他祝壽,可以他們友情深摯。
十四是胡盤居。胡盤居,名奎,字盤居,可能是去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之意,根據(jù)《望江南·胡盤居生日》的注釋可以得知,胡盤居出生于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劉辰翁有《鷓鴣天·和謝胡盤居貺橘為壽》、《法駕導引·壽胡盤居》、《望江南·胡盤居生日》3首詞描述了他們的友情,并且全部是為胡盤居祝壽的詞。
十五是謝壽朋。謝壽朋,生卒年難以考證,根據(jù)《雙調(diào)望江南·壽謝壽朋》中“前之夕,織女渡河邊”的詞句,可以推測謝壽朋的生日為農(nóng)歷七月初九日。
十六是王秋水。王秋水,生平難以考證,為劉辰翁好友。劉辰翁創(chuàng)作了 《雙調(diào)望江南·壽王秋水》、《最高樓·壽秋水》2首詞記載他們的交情。
十七是張粹翁,生平難以考證,但是根據(jù)《雙調(diào)望江南·壽張粹翁》中“七日后,重會是星前”,筆者認為其生日在農(nóng)歷六月底。
十八是石奇儀,生平難以考證,為劉辰翁友人,根據(jù)清朝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七的記載:“奇門之式,古人謂之遁甲,即《易》八卦方位,加以中央,與《干鑿度》太一下行九宮之法相合?!庇纱宋覀兛芍?,《奇門式局》是當時的一部兵書。劉辰翁曾寫有一首詞《西江月·石奇儀嘗授吾〈奇門式局〉,以為兵法至要,日持扇圖自衛(wèi)》,記載他與友人石奇儀的交情。
十九是尚學林,生平難以考證,相州永和(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人,為劉辰翁及其子劉將孫的文友。劉辰翁有《千秋歲·和尚學林壽筵即席》和《減字木蘭花·尚學林己丑壽旦,適歸廬陵。其先世相州人,居永和,今家臨川》記載與尚學林的交情。劉將孫有《別尚學林》和《和尚學林感懷》。
二十是香巖,生平難以考證,為劉辰翁的友人,劉辰翁有《太常引·和香巖上元韻》記載與其交往。
二十一是劉教,指劉塤(公元1239年—公元1319年?),字起潛,別號水飾,建昌軍南豐(即今天的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人,吉州教授,著有《水云村稿》。根據(jù)清朝雍正年間的《江西通志·人物十八》記載:“劉塤,字起潛,南豐人,薦本州島儒學教授,性聰敏,好讀書,博覽古今。宋末與同里諶佑自求以詩文鳴,年三十七而宋亡。又十八年,當路薦署郡學正,年七十受朝命教授延平,卒年七十八,所著有《經(jīng)說講義》、《水云村稿》、《英華錄》、《隱居通議》凡百二十五卷。”清朝學人顧嗣立《元詩選·二集·甲集》云:“(劉)塤,字起潛,別號水飾,南豐人,研經(jīng)究史,網(wǎng)羅百氏,文思如涌泉。宋季與同里諶佑自求各以詩文鳴,年三十七而宋亡,越十八年,當路交薦,署昭郡學正。年七十受朝命為延平教授,既滿,諸生復留授業(yè)者三年,乃歸。(元仁宗)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卒年八十?!眲⒊轿逃小杜R江仙·壽劉教》記載與其交往。
二十二是器之,指胡連,字器之,或云為豫章(即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人,清朝光緒年間的《江西通志·藝文略》云:“《胡器之詩集》,胡連撰?!薄皡浅涡蛟フ氯恕!眲⒊轿逃小抖聪筛琛て髦哒x,取前月青山《洞仙歌》華余重壽,走筆謝之》記錄他們的交往。
二十三是汪士安,生平難以考證,為劉辰翁友人,劉辰翁有《八聲甘州·和汪士安海棠下貴,前是觀桃水東,至其鄉(xiāng)真常觀》記載他們的友情。
二十四是蕭汝道,生平難以考證,為劉辰翁友人,劉辰翁有〈八聲甘州·和蕭汝道感秋〉記錄他們的交往。
二十五是李士弘,河東(即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一帶)人,為劉辰翁摯友,曾任臨江軍(即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樟樹市一帶),因此稱作李侯,其性格剛毅,品行善義,從河東來到東南后,到處參加考試,似乎每次都有收獲。劉辰翁有《水龍吟·和清江李侯士弘來壽》和《蝶戀花·壽李侯》記載他們的交情。
二十六是陳靜山,吉州永和鎮(zhèn)人,曾經(jīng)出仕連州,為劉辰翁鄉(xiāng)友。劉辰翁有《百字令·壽陳靜山,少吾一歲》,現(xiàn)有《陳靜山詩詞遺稿選》。劉將孫《送黃觀樂連州學正序》云:“諸老嘗為言,吾州仕者連為利,如曾東軒(著有《曾東軒吟稿》,王夢應有《挽曾東軒二首》)、蕭南谷、陳靜山,皆善于連,或自連而升?!薄度卧~》收錄了陳靜山兩首詞,這應該為其所作,因為收錄的《水龍吟·送人歸江西》中有“還我青原(此應該指吉州青原)。”
二十七是李叔端,字云巖,為南宋丞相江萬里的長久賓客,為劉辰翁相差26歲的忘年摯友。劉將孫在《古心與云巖書簡跋》詳細記載了劉辰翁與李叔端的深厚交情,其中云“云巖先生李公叔端為丞相益國古心先生江文忠公之客幾四十年”“云巖于先祖好也。先子以執(zhí)友事云巖,愛正則(指江萬里之子江正則)兄弟如家人。若云巖之所以敬于古心公 (指江萬里),而公之施于云巖者,于是數(shù)十書者可以觀矣。豈但師友賓主,文獻風流之所系,而世教且有補焉?!眲⒊轿逃小栋僮至睢だ钤茙r先生遠記初度,手寫去年赤壁歌,歲晚寄之,少賤不敢當也。匆匆和韻,寄長須去,儻以可教則教之》。
二十八是王夢應,字圣與,一字靜得,湖南長沙攸縣人,為劉辰翁同窗摯友,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進士,調(diào)廬陵尉。厲鶚《宋詩紀事》卷七十七云:“王夢應,字圣與,一字靜得,長沙攸縣人,咸淳十年進士,調(diào)廬陵尉,著有《春秋集議》。元兵陷臨安,起兵勤王。兵敗,奔永新,卒?!睆垑坨O《宋季忠義錄·補錄》中有王夢應率軍抗擊元兵的詳細記載?!躲湎骊扰f集》前編卷二七、清朝道光《湖南通志》卷一二七中記載道,元兵陷臨安,王夢應起兵勤王,端宗景炎二年,在潭州任上,與趙瓃、張虎、張?zhí)啤窍]、陳子全等起兵邵、永間,以應文天祥,又遣使通桂帥,遂復萍鄉(xiāng),崖山兵敗,奔永新,未幾卒。劉辰翁有《瑞龍吟·和王圣與壽韻》。
二十九是卿帥,劉辰翁有《滿庭芳·和卿帥壽韻》,從該詞中的“家山”、“詞父”等詞意來看,卿帥很可能是劉辰翁老鄉(xiāng)吉州人。
三十是劉仲簡,生平暫難以考證。劉辰翁有《法駕導引·壽劉仲簡》、《沁園春·和劉仲簡九日韻》記載他們的交往情況。
[1]吳企明校注.須溪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曾芳.劉辰翁交游詞研究(碩士論文)[D].武漢:湖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