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子杰
要大力弘揚廉潔公正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文/文子杰
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中,十分注重修身立命。儒家倡導(dǎo)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無數(shù)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目標。在封建社會,立志報效國家,最重要的是通過仕途來實現(xiàn),因而廉潔公正成為大丈夫為官的自我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準則,這就是歷史上出現(xiàn)的一些清官的共同特點。應(yīng)當(dāng)說,廉者必秉公心,執(zhí)法公正;廉與公是相融共濟的,這就是廉者必公,為公必廉的道理。清官是相對貪官而言,由于人間多不平,所以期盼清官成為千百年來百姓的一個情結(jié)。自古以來,廉潔公正,萬民敬仰;貪贓枉法,千夫所指。這正如金代元好問《薛明府去思口號》詩中所寫:“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只從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公廉之所以被看作“第一難”,首先難在要立志高遠。古往今來,一切志士仁人,都懂得要從小立志?!爸緸闅庵畮?,志銳氣自役”。說的是只有立志高遠才會有前進的方向,才會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何所底乎!”這確是人生經(jīng)驗之談,古今同理。古人云:“為世憂樂者,君子之志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志也”。這里的“小人”是指不為國家興亡負匹夫之責(zé),孜孜以求個人私利的鼠目寸光之輩,理所當(dāng)然地為人所不齒。像北宋名臣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就立志高遠,自覺砥礪品行。他離家求學(xué)近 10年間,苦讀礪志,常年未曾解衣就枕,困倦時以冷水拂面。每天煮好飯,冷卻后分成4塊,早晚各吃兩塊;再把蔬菜切碎,加上醋和鹽,煮熟和飯吃下,這就是“斷齏畫粥”。他的一位官宦人家子弟的同窗看到后,十分感佩,就每天多帶一份好飯菜給他,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范仲淹并沒有食用,便加責(zé)問。他解釋說,自己不是不感厚意,是擔(dān)心吃了好飯菜,就會再吃不下粗米飯粥了。范仲淹曾用“瓢思顏子心還樂”的詩句,以孔子的弟子顏回自況,來表明自己的心志。他希望通過仕途來施展自己的抱負,這種抱負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而是有益于生民。他說過:“能及大小生民者,固為相為然。……在下而能及大小生民者,舍夫良醫(yī),則未之有也?!边@就是說,只要有利于天下蒼生,不當(dāng)宰相當(dāng)良醫(yī)也可以。這種思想境界,對于古代有抱負的士大夫來說,是難能可貴的。范仲淹 27 歲入仕,在他 30 多年宦海沉浮中,數(shù)度入朝,四次受貶外放。但他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做到出于公心,以天下為己任,不顧個人榮辱安危。他在興化任縣令時,就上書陳述對國家大事的意見,指出天下無憂患日久,越難聽進真言;難聽進真言,就有可能潛在著危難。他提出六項改革措施: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他以自己所見秉公直言,認為當(dāng)時地方官大都不用心做事,年老的為子孫計,一心只想金錢;年輕的向上爬,投機鉆營;更有貪贓枉法者,魚肉百姓。提出必須嚴格整飭吏制。這份上書得到當(dāng)政者賞識。出于公心,也使他在任何職位上都有高度的責(zé)任心。范仲淹辦事果斷,毫不留情。就連輔助他推行新政的富弼看到他把一個個經(jīng)過考察不稱職的官員名字勾掉,也勸他手下留情,說一筆之下要使一家人痛哭?。》吨傺椭钢粋€貪官的名字說:他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吧。他以文職官員,在北宋與西夏開戰(zhàn)后,出任陜西帥臣,他審時度勢,精心用兵,并筑城營田,鞏固邊防,采取正確的民族政策,爭取了大部羌族歸附。范仲淹治邊數(shù)年,鎮(zhèn)懾敵人,西夏稱他“腹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他在不同官職上,都注意體恤民生,為民謀利。他在泰州任管理地方鹽倉小官時,面對海堤年久失修,水患嚴重,百姓流離失所,他不顧官卑且與自己職責(zé)無關(guān),毅然請命修筑海堤。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筑成數(shù)百里的海堤,解除了水患,使逃荒離鄉(xiāng)的大批民戶返回故里,后人把這海堤命名為“范公堤”。到了晚年,他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在家鄉(xiāng)蘇州購置了 1000 畝良田,創(chuàng)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人賑恤組織:“范氏義莊”,用租米收入賑濟族人。正是這樣高尚的人格和人生價值追求,使他能夠?qū)懗觥对狸枠怯洝愤@樣義理相融、富有人生哲理的千古名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成為激勵后人的不朽名句。
其次,難在廉潔公正要首先做到無私無畏,敢于堅守忠誠和正義。公是相對于私而言的。《新書道術(shù)》:“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所以要做到廉潔公正,就要做到不媚上,不媚俗,不畏權(quán)貴,不戀金錢,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在明史中,于謙是位剛正不阿、清廉為民的一代名臣。他的《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北砻髁俗约旱娜松鞠?。于謙為官30多年,平反冤案,賑濟災(zāi)荒,被百姓稱為“于青天”。其時朝政腐敗,地方官吏赴京奏事,必帶大量財物特產(chǎn)巴結(jié)京官。于謙不屑為之,他說:“我入朝怎么沒帶東西呢?不是有兩袖清風(fēng)嗎?”并口占一詩:“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碑?dāng)他權(quán)重時,一個受過他恩惠的將軍要舉薦他的兒子為官,被嚴詞拒絕,并上疏說:國家正值多事之秋,做臣子的不能顧及私恩。他特別指出,沒有聽說此人舉薦一個隱士,沒提拔一個行伍,而唯獨舉薦我的兒子,于公理上講不過去。揭穿了這種舉薦背后的卑鄙目的。及至于謙被害、抄沒家產(chǎn)時,家中沒有一件貴重物品,僅有一些隨身用的衣被、書籍而已。
歷史上的一些清官,一般能夠做到不計身家性命,敢于為民請命,犯上直言。大家熟知的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他一生剛直不阿,在官場屢受排擠,不改初衷。他力主懲貪抑霸,整頓吏治,敢于平反冤案。海瑞任戶部主事時,目睹嘉靖皇帝不理朝政,沉迷長生方術(shù),權(quán)奸嚴嵩父子把持朝政,禍國殃民,民不聊生。海瑞冒死上書,歷數(shù)嘉靖皇帝種種不是,直指其 20余年不視朝,法紀壞到極點;而猜疑戮辱忠臣,使得貪官污吏橫行,百姓苦不堪言。他犯上直言:“嘉靖者,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他上書后,命家人備好棺材在家待罪,與妻兒留下遺囑,并將僮仆一一遣散。后被嘉靖關(guān)進牢獄,直至嘉靖死后才得以平反。像海瑞這樣敢于為民請命,對抗權(quán)貴者,在歷史上也不乏其人。像東漢初年,洛陽縣令董宣在辦理一件殺人案時,當(dāng)事兇手是當(dāng)朝皇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殺人后躲進公主府,這是常人不敢輕易動手的。董宣不顧壓力,不畏權(quán)貴,親自帶領(lǐng)兵士,在公主出行的車隊中發(fā)現(xiàn)了兇手,他頂住湖陽公主的強力阻攔,竟敢“以刀畫地”,強制拉下兇手,就地正法。董宣的舉措,成為千古美談。
這里還要指出,秉公執(zhí)法,力戒冤獄,是為政為官廉潔公正的一個重要準則。在古代,雖然有海瑞、董宣這樣的清官,但他們無力改變封建專制制度下產(chǎn)生冤獄的歷史必然。縱然如此,但應(yīng)當(dāng)說,在歷史上是興冤獄還是平冤案,成為評判清官和昏官、廉吏和貪官的一個重要標準。在民間包公案的戲曲所以會常演不衰,是因為社會難有廉潔公正,人民群眾把呼喚清官的愿望寄托在七尺舞臺上。包公包拯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清官,在民間傳說中,包拯任北宋京都開封府尹時,備有三口鍘刀:龍頭鍘專鍘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禍國奸臣、貪官污吏,狗頭鍘專鍘土豪劣紳、惡霸無賴;甚至把他神化為能日斷陽間,夜斷陰間。這當(dāng)然不是信史,卻是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期盼和心目中的清官。但包拯確是以清廉著稱,執(zhí)法嚴峻,不畏權(quán)勢,時人有“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謂,加以贊美。特別是包拯晚年為后世子孫立下的37個字的家訓(xùn):“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边@就是說,后世子孫有為官者,如果貪贓枉法、禍害百姓,要驅(qū)逐出家門,死后也不得歸葬祖塋。他特別強調(diào)如果不遵守這個家訓(xùn),就不是我的子孫。這個家訓(xùn)所表現(xiàn)的浩然正氣和立規(guī)之嚴,是值得我們特別是官二代深而思之。
再者,難在貫徹始終,不改初心。在封建王朝中,一些有作為君主開始也能廉潔自律,倡導(dǎo)體恤民情,懲治貪腐,但能始終如一的,則是鳳毛麟角。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借鑒歷史經(jīng)驗,常同大臣們議論歷代王朝興衰的教訓(xùn)和治國方略。他意識到帝王如暴虐無道就會失去人心,他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彼⒁馕≈袊鴤鹘y(tǒng)的民本思想,并從中引出一條重要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在他看來,隋朝原是一個十分強盛富庶的國家,僅儲備的糧食就可供全國 50年之用,但隋煬帝繼位不到 13年便分崩離析,身戮國亡;其原因就在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貪圖享受,窮兵黷武,徭役無度。他認定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就要居安思危,慎終如始。他有較強的自律能力,他討嫌歌功頌德,阿諛奉承。他的開明思想和政治抱負,籠絡(luò)了一批廉臣、能臣和有為之士,其中名臣魏征,不但“以諫諍為己任”,而且很廉潔自律,有一次魏征生病,李世民到他家里探視,才發(fā)現(xiàn)魏征的家里連一個會客的地方都沒有。唐太宗把魏征視為最好的諫臣,在他死后無限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由于李世民善于治理,在他統(tǒng)治時期創(chuàng)下了為后世所稱道的“貞觀之治”。當(dāng)然,李世民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也難免有歷史的局限,在他統(tǒng)治的后期也逐漸驕矜,可見慎終如始之難。到了唐末,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軍閥擁兵自重,割據(jù)稱雄,出現(xiàn)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這個時期的君主在位時間一般不很長,而后蜀的第二個皇帝孟昶,在位時間 31年,算是這個時期的長命皇帝。他開始也有所作為,還親自撰寫一篇《官箴》,頒布郡縣,告誡地方官吏。官箴,原來的意思是要求百官對王者所進的箴言,以戒王過。后世延伸作為對官吏的警戒,稱為“官箴”。如對善良稱職的官員稱為“不辱官箴”;不稱職、不善良的官員稱為“有玷官箴”。孟昶撰寫的《官箴》,一方面,表白自己為民著想,為百姓廢寢忘食;另一方面,要求百官清正廉潔,克己愛民。從文字看,可謂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奉朝廷命書寫一則碑文,作為警示官吏的“戒石”。黃庭堅就是摘取孟昶《官箴》中的四句話:“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保留至今的古代衙門的影壁上,還可看到刻在上面的這四句話。但是,孟昶作為皇帝沒能夠始終如一,言行一致。他很快就追求享受,迷湎女色,使一些貪侈奸佞之徒,專擅朝政,后蜀也很快被北宋滅掉。
在古代封建社會,由盛轉(zhuǎn)衰,往往是從驕奢淫逸、吏治腐敗開始的。腐敗和王朝,如影隨形,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王朝。諸葛亮的《出師表》,是他在公元227年(建興五年)出師伐魏,臨行寫下給蜀漢后主劉禪的表章。文中殷殷勸勉后主繼承先帝劉備遺志,親近賢臣,疏遠小人,推薦在朝的忠賢之臣,并陳述自己對蜀漢的忠心和北定中原的堅定決心。文章字字出自肺腑,感情自然純真,陳辭懇切周詳。雖然阿斗不堪造就,但留下了這一千古名篇,為后世所推重。在表中論及興亡原因時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這里所說的桓、靈,就是指東漢末的桓帝和靈帝,是有名的昏君,寵信宦官外戚,排斥忠信之士,政治腐敗導(dǎo)致了漢末大亂。
桓帝劉志在位 21 年,而前 13 年大權(quán)操在外戚手里,是一個傀儡皇帝,在后8年真正親政時,依然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后宮佳麗多達萬人;皇帝失德無能,宦官、外戚和權(quán)貴肆虐,大肆搜刮財富,殘忍貪暴,百姓痛苦不堪。外戚梁冀伏誅后,拍賣其被沒收的家產(chǎn),折錢等于東漢王朝半年的租稅收入?;傅蹫榱遂柟袒蕶?quán),大量制造冤獄,一批正直官吏死于非命,縱容宦官迫害“黨人”;加上為了滿足自己奢侈腐朽的生活,在國家財政已基本枯竭的情況下,除了加緊盤剝農(nóng)民外,又開了賣官鬻爵的弊政。這一切,都加劇了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東漢王朝已處在風(fēng)雨飄搖之中。桓帝死后無子,由 12歲的解瀆侯劉宏繼承帝位,是為靈帝。這是一個更加昏庸而荒唐的皇帝。這時宦官集團獨霸朝政,靈帝樂于當(dāng)宦官的兒皇帝,他不理朝政,而其所作所為僅舉兩例,可以看到一個昏君是如何誤國亡國的。一是他以一個原不顯眼的侯爵一夜之間成了皇帝,還不敢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說法,于是把國庫的錢拿回河間老家置辦田地房宅,興建第觀;而且還把剩余的錢分別寄存在宦官家里,一家存上幾千萬。有人上疏勸諫,他置之不理,依然樂此不疲。二是公開明碼標價買賣官位:二千石官,交錢 2000 萬文;四百石官,交錢 400 萬文??h令州牧,當(dāng)面議價;缺有肥瘦,地有遠近,都價碼有別。一個位列九卿的官員,通過靈帝的母親交上 500 萬錢,買了個三公之一的司徒官職。授職時百官齊集,場面熱鬧,靈帝見狀回頭對他的一個幸臣說:“這官賣虧了,當(dāng)初該要他 1000 萬!”腐敗至此,焉得不亡?當(dāng)靈帝仍在后宮尋歡作樂之時,黃巾大起義爆發(fā)了。曾領(lǐng)一代雄風(fēng)的漢王朝的頹勢已無可挽回了。
歷史上一些清官所以受到后世景仰,也在于他們能善始善終,一以貫之。像受到康熙皇帝贊譽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是集秉公、清廉、能臣于一身。早年出任廣西羅縣知縣時,他的官衙便是插棘為門,累土為幾,淡茶粗飯,他清貧的生活和卓著的政績被百姓傳為佳話。他出任黃州時發(fā)生了嚴重的自然災(zāi)害,于成龍發(fā)放的賑災(zāi)糧救活了數(shù)萬災(zāi)民的性命。后來當(dāng)他離開黃州到福建任按察使時,黃州幾萬百姓送行到九江,百姓的哭聲與江水的濤聲連成一片。他因政績斐然并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被一些人妒忌和排擠,但他坦然處之,依然勤勉政務(wù),常常通宵達旦,并經(jīng)常深入民間,察民情,解民困。他去世后,遺物僅有一襲綈袍和一些鹽豉,視者無不為之動容。
由上可見,公廉所以被視為“第一難”,就在于一個人要有崇高的抱負,真正做到無私無欲,嚴于律己,無所畏懼。這既是人人可以做到,又是許多人難以做到,這就是古人所云,人人皆可為堯舜,又是許多人難以達到這個高度的道理。但應(yīng)當(dāng)肯定,歷史上確實存在清官這個群體,人數(shù)雖然不很多,但他們繼承和發(fā)揚了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他們雖然不是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但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都發(fā)揮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特別是他們所體現(xiàn)的廉潔公正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對我們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毛澤東說過,一個人做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今天紛紛落馬的大小貪官,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是壞的,但他們“心之某一角落,卻不免藏著一些腌腌的東西”(毛澤東語),一遇到機會,就會像大河決口一樣,迅速滑向罪惡的深淵。司馬光在《訓(xùn)儉示康》中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蔽覀円涀∵@樣有益的古訓(xùn)。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要做到俯仰無愧于心,是需要崇高的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才能做到有效抵制外界的誘惑,才能真正做到“慎獨”,在自我修養(yǎng)中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想信念,但是,為國家、為民族、為天下蒼生,總是高尚的。我們黨的領(lǐng)導(dǎo)干部要永遠記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深刻道理,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在為人民服務(wù)的過程中,要真正懂得“公生明,廉生威”的人民群眾評判的標準。正如于謙在《詠煤炭》詩中所寫:“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古人能做到的,難道有自覺地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的共產(chǎn)黨員還不應(yīng)該做到,還不應(yīng)該超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