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無論什么樣的班會課,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形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班主任精心組織,在時間和精力方面舍得投入。工作中要有所思,有所想,更要有所記,把一周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才能確定主題,將微型班會運用自如,創(chuàng)出新意。
微型班會是指班主任根據(jù)學校工作要求,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某一教育點或發(fā)展點召開的不超過十分鐘、結構相對完整的教育活動,最終達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教育效果。
一、微型班會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主要特征
設計微型班會需要遵循一般班會的基本流程,要體現(xiàn)其獨有的特征。
(一)微型班會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1.導入
引人入勝的導入是微型班會成功的一半。如果班會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能夠很快抓住學生的情感和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就能夠為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奠定好的基礎。歸納起來,可以有故事寓言導入、圖片視頻導入、配樂朗誦導入、焦點事件導入、啟發(fā)性問題導入等形式。
2.展開
微型班會的展開和深化階段是主要過程,班主任要協(xié)助主持人開好微型班會,使微型班會能按預定的程序順利進行。主持人可以是班長、班委或其他同學。在展開與深化過程中,班主任要處理好微型班會生成性的教育機會,注意觀察微型班會發(fā)展和深化的進程,掌控班會動態(tài),及時調整微型班會的進度。
3.總結
總結提升是強化學生情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微型班會的點睛之筆。班主任可從深化主題、強化體驗、延伸引領三個方面總結提升。對微型班會上有爭議的問題,有的可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幫助學生辨明是非;有的可不作結論,讓學生繼續(xù)學習、思考、討論或辯論。
設計微型班會時,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可以把握“二七一”的原則,即導入兩分鐘,過程七分鐘,小結一分鐘。
(二)微型班會的主要特征
我們將“微課程”的特點要素與班會的特點結合,總結提煉出理想的微型班會三大基本特征。
1.設計短小精悍
微型班會具有時間短、內容少、設計精、內容震撼力強、教育有力度的特點。設計時,內容要精挑細選,流程要去繁就簡,方式方法要扣人心弦,才能夠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2.內容近小實親
近小實親的內容更容易被學生在短時間內認同和接受,設計者在選擇班會內容時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認知水平,貼近學生關注的焦點,從小處著眼,從實處入手。內容要真實具體,通過設置的情景,讓學生置身其中,如見其人,如歷其事。
3.追求及時高效
微型班會貴在及時,重在高效。微型班會無論是時間還是內容都很靈活,班主任可以利用一切零散時間、一切教育機會,及時召開微型班會。如此,將班級管理問題和班集體建設中的問題及時化解,避免長時間擱置、積累形成大問題。
二、微型班會設計的基本模式
微型班會大體有五種設計的基本模式,即化整為零式、短小精悍式、零存整取式、學科融合式、版塊承包式。
1.化整為零式
化整為零式是系列微型班會的一種形式,即將一個大的主題教育內容劃分為多個相對獨立的小版塊或小主題,并在一定時間內圍繞該主題開展。例如,筆者將“微型班會的設計與實施”這個大的主題分解成“認識微型班會”“什么是微型班會”“微型班會設計流程”等諸多小題目進行講解。如果對系列微型班會進行頂層設計,構成相對完整的目標教育體系、常規(guī)管理系列、養(yǎng)成教育以及學校國旗下講話等系列資源包,形成“愛國”“感恩”“勵志”“學習”等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系列“微型班會主題單元資源包”,不僅可以形成班級的特色,而且可以使學校德育走出班會教育低效的陰影。
2.短小精悍式
短小精悍式是針對一個小主題、小問題、小現(xiàn)象開展的微型班會形式,這個類型的微型班會強調一事一議,努力挖掘小問題、小現(xiàn)象背后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意義。例如教室衛(wèi)生保潔的問題,如果就事論事,只能解決教室衛(wèi)生短時間保持的問題,但如果能夠將衛(wèi)生背后的生活習慣以及低碳生活的教育意義挖掘出來,設計一節(jié)“環(huán)保小習慣,低碳大生活”的微型班會,這一“小”一“大”就呈現(xiàn)出了微型班會見微知著、以小見大的思路,其教育意義就深刻得多。
3.零存整取式
零存整取式與化整為零式相似,只是最后多了一個總結性的主題班會。以“挑戰(zhàn)垃圾”為例,針對學生丟進垃圾筐的垃圾,可以設計五課時的系列微型班會。設計如下:第一課時主題“垃圾筐里有什么?”,提出問題,通過將垃圾筐里的垃圾進行分類統(tǒng)計、公示,引導學生思考“從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什么問題?”;第二課時主題“從數(shù)據(jù)看習慣”, 通過分析,引導學生從數(shù)據(jù)中看到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存在的不良衛(wèi)生、飲食、學習習慣;第三課時主題“從習慣看生活”,質疑這些不良習慣是否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生活;第四課時主題“挑戰(zhàn)垃圾”,制訂減量增效的環(huán)保小措施和“爭當環(huán)保衛(wèi)士”活動方案;第五課時主題“小習慣,大養(yǎng)成”總結表彰活動,旨在鼓勵學生愛護環(huán)境。上述案例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讓學生“挑戰(zhàn)垃圾”,雖歷時較長,但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這是主題班會和常態(tài)班會不易達到的效果。
4.學科融合式
學科融合式微型班會是與學科結合開展的教育活動。這種模式與班主任任教的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科教師可以在學科課程的最后10分鐘召開學科微型班會,也可以在學科課上將這種形式與學科綜合課相結合開展教學。
5.版塊承包式
版塊承包式微型班會是將教育主題分解成幾個小的教育版塊,再由學生組成承包組設計實施的教育活動。如“一周綜述”版塊——由班長來概述班級一周的得失;“本周之星”表彰版塊——由紀律委員或其他班干部宣讀“本周之星”頒獎詞;“道歉”版塊——由本周犯錯同學、常規(guī)考核丟分的同學向全班同學道歉;“勵志故事”版塊——由同學自薦宣講自己收集到的勵志故事……這些板塊,并不是每周微型班會都要出現(xiàn)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隨著班級發(fā)展的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endprint
上述幾種形式只是在工作實踐中運用較多的微型班會,在工作實踐中,班主任還可以創(chuàng)新其他的形式。無論什么樣的班會課,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形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班主任精心組織,在時間和精力方面舍得投入。工作中要有所思,有所想,更要有所記,把一周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才能確定主題,將微型班會運用自如,創(chuàng)出新意。
三、微型班會設計實施中的常見問題
在微型班會設計中,尤其是剛剛學習設計微型班會的班主任,有時會跳不出主題班會和常態(tài)班會的束縛,出現(xiàn)貪多、貪大、貪全的現(xiàn)象,導致在有限的時間內教育活動無法完成,教育目標無法實現(xiàn)。
第一,貪多。將微型班會設計成大班會的壓縮版。環(huán)節(jié)多、內容多、描述多。有的班主任給微型班會設計了五六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更多,致使微型班會完不成教育任務。
第二,貪大。如果微型班會制定三四個目標,僅十分鐘的微型班會顯然完不成目標,微型班會的目標確定一個就可以。另外,切忌對目標的描述過大,例如“通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一節(jié)微型班會不足以讓學生形成態(tài)度。
第三,貪全。設計者在遇到問題時,往往解決問題心切,什么都想說,什么都想說明白,結果什么都沒說清楚。貪全就不能夠專注一個話題,貪全就不能夠深入挖掘話題背后的意義,貪全就只能是“蜻蜓點水”式的教育,使微型班會教育效果不佳,最終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四,主題不突出。班主任往往受主題班會設計思路的影響,設計的內容往往比較多,如在一節(jié)主題班會課上,“學生早晨到校后閑散”“不知道珍惜時間”“交作業(yè)慢”這三件事情,每一件拿出來都可以設計一節(jié)微型班會,但把他們放在一起,既增加了設計難度和成本,又不能很好地突出主題。主題突出是所有班會的設計要求,微型班會尤其強調主題突出,如果將上述內容分解,針對“學生早晨到校后閑散,不知道珍惜時間”問題設計“時間都去哪了?”,針對“交作業(yè)慢”的問題設計“我的作業(yè)我做主”的微型班會,不僅降低了設計成本,而且突出了主題,實施起來也就更容易。
此外,在微型班會設計中還有問題模糊、語言表述不嚴謹、形成的措施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都需要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多加注意。
微型班會以其簡單、實用的特點受到廣大班主任的歡迎,但目前的微型班會僅僅停留在實踐中,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筆者憑借多年的研究與實踐,梳理出一些微型班會設計的思路,期望能夠拋磚引玉,推動微型班會這一新生的治班育人模式系統(tǒng)規(guī)范發(fā)展。
責任編輯︱李 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