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琛
摘 要:科學中物理概念、物理規(guī)律是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在科學教學中使學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準確地掌握規(guī)律,充分發(fā)展智力、能力,是教學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科學;物理;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順利地形成概念、掌握規(guī)律,那么,我們必須注重符合學生認識的教學過程。
一、加強實驗,審慎選擇實驗和實例
在研究物理問題時,要使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的基礎。有的老師不甚了解感性認識是頭腦進行思維加工的基礎,在教學中習慣于“口頭加粉筆”,特別是對教學中的物理實驗不重視。因而在學生對學習內容尚未獲得感性認識的情況下,就向學生講解物理概念。因此,要學生理解和掌握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中,要注意感性認識不是越多越好,因此,教師要注意篩選素材。一般來說,應根據(jù)有關概念選擇本質聯(lián)系明顯的素材,包括熟悉的、主要類型的、矛盾突出的素材。例如,在慣性教學中,如果只舉木塊、汽車等例子,盡管教師在課堂上強調“一切物體都有慣性”,如果向學生提問:“水、空氣是否有慣性?”很多學生無法判斷。為演示汽車啟動,人后仰和剎車時人前傾的現(xiàn)象,使用水平方向運動進行實驗,如采用斜面實驗裝置,學生會認為,小車上的木塊“本來就有向前傾倒的趨勢”。
二、重視科學抽象,突出本質,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質變,要實現(xiàn)這一“飛躍”,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抽象,必須經過學生頭腦的思考,在該過程中分清本質與非本質。教師切不可直接把概念“灌”給他們,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得出結論。
例如:杠桿概念的建立。
1.感性材料:(1)木棒 (2)鐵柄。
2.列特征:(1)直木棒,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2)曲鐵棒,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
3.提出共同特點: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
4.概括:與材料、形狀無關,只要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繞固定點轉動。
5.形成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
再如:分子熱運動概念的建立。
感性材料:(1)氣體擴散的實驗。(2)液體擴散的實驗。(3)固體擴散的實驗。
列特征:(1)氣體,幾分鐘,不停向四面八方擴散。(2)液體,幾天,不停向四面八方擴散。(3)固體,幾年,不停向四面八方擴散。
提出共同特點:物質的分子,不停向四面八方擴散。
概括:不同物質在不同狀態(tài)下無論經歷時間長短物質的分子都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形成概念: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
學生經過這一思維過程能夠有效地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對概念的理解也更深刻。
三、多角度多途徑理解概念,掌握規(guī)律,鞏固學習
教學中學生對有關物理問題的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得出結論后,理解往往不夠深刻。為此,在教學中可以從多角度多途徑對物理概念進行理解。
(一)對重要概念或規(guī)律可以從文字、公式、圖像、實例等不同表達形式進行理解
例如,速度概念的學習,其定義為: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它等于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公式的理解:v=s/t,其中s與t正比,v是它們的比值;V-t圖象是一條直線;實例如,當s=100 m,t=40 s,那么v=2.5 m/s。這就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
(二)對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明確其區(qū)別與聯(lián)系,以加深理解
例如:壓力、重力。有的學生總是認為壓力等于重力。如圖,就能幫助學生改正這一錯誤。教師不應要求學生機械地記憶,應在具體和抽象反復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加深理解。例如:多應用概念、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概念不是增加了負擔,而是多了一種解決實際問題的武器,從而更主動地去掌握它。
(三)從相似概念的比較中,使學生了解和學會形式概念的某些方法
例如:用物理量相乘或相除的表達形式v=s/t、p=m/v、p=F/s或G=mg,P=ρgh,而不應出現(xiàn)不同物理量相加的表達式,如:把G=mg寫成G=m+g。
總之,形成概念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表現(xiàn)為: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達到初步理解,再經過具體與抽象的反復結合而達到加深理解,如此經過一定的反復,認識不斷加深,簡單的概念經過幾個回合就可以掌握,復雜的概念則要經過幾個階段的學習,才能掌握。教師在教學中切不可簡單從事,而要認真組織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認識的規(guī)律,才能順利地形成概念,并發(fā)展其認識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凌.淺談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J].教育革新,2011(3).
[2]劉林,樊敏,彭蜀晉.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