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琪
“年糕年糕,紅豆紅豆,還有熱乎乎的大碗羹?!?/p>
熟悉的童謠唱遍整個小巷子,長長的弄堂飄著紅豆湯的味道,放學(xué)回來的小孩子早就鉆進了自家的小屋,等待阿婆用勺子輕輕舀出紅豆湯。紅豆湯在刮著瑟瑟寒風(fēng)的冬天自是最受孩子們的歡迎,細心熬制的紅豆湯中,偶見一小塊一小塊奶白的年糕,糯糯的年糕早已在時間的流淌中變得柔軟,用筷子一戳,彈彈的,甚是惹人喜愛。
窗子上不知何時染了一層朦朦朧朧的霧氣,外面的人兒早已看不清,只是并不隔音的墻壁外會傳來一陣一陣的談話聲,還有窸窸窣窣的腳步聲。調(diào)皮的孩子們伸出小手指在窗上面畫著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
霧氣沒了,再哈一口氣,如此反復(fù),樂此不疲。
街上的孩子們裹著大棉襖和厚厚圍巾,長而厚實的圍巾幾乎把他們小小的臉遮住了大半,從圍巾里哈出的氣早已變成了一團白白的霧,原本機靈可愛的嗓音似乎因為長時間喊叫而變得有些沙啞。不過暖暖的紅豆湯也許會滋潤嗓子吧?
紅豆湯上方慢悠悠地蕩著屬于紅豆本身的香甜,小火熬制的鍋子里“咕嘟咕嘟”起著水泡,濃濃紅豆湯裹挾著小巧的年糕塊,看上去格外誘人。
阿婆用圍裙擦了擦手,從碗柜里拿出幾個碗,一勺一勺,小心謹慎地盛入紅豆湯,像是不想讓這順著碗壁滑落的湯汁破壞美感。
在外嬉鬧的孩子們終于回來了,蹦蹦跳跳地換了鞋子跑進廚房,用鼻子猛吸一口紅豆的甘甜,舔舔嘴巴,猶豫再三,走到洗手間洗了手,吃力地爬上高高的高腳凳,端端正正坐好,接過阿婆給的小勺子舀起一勺,火急火燎地送入嘴巴,這樣做的下場便是被這還帶著些許高溫的紅豆湯燙了嘴,隔天小嘴里就會頂出一個小泡。
提到紅豆,就不得不說起我的祖母了。
祖母是個慈愛的老人,臉上總是掛著笑,一雙并不大的眼睛笑起來更是沒了蹤影,只見兩條縫兒露在外面。我喜歡看祖母笑,這一笑起來,臉上的細紋隨處可見。
祖母平時總是忙碌著的,有時候一天都見不著祖母的影兒,只有天快暗下去時,遠遠瞧見祖母扛著長長的扁擔(dān),一晃一晃朝家的方向走來,瘦瘦小小的身子挑起扁擔(dān)來卻是駕輕就熟。祖母扁擔(dān)旁邊的兩個小竹籃,里面有很多好吃的,有甜得膩人的板糖、炒好的香噴噴的栗子,還有酥酥的千層糕,不過還是以紅豆居多。
我不是很理解祖母為什么要買那么多紅豆,家里的米不是夠多了嗎?我也不懂祖母為什么不多買一些千層糕。
即使我理解不了,但是我知道祖母熬制的紅豆年糕湯,比千層糕好吃無數(shù)倍。印象中的祖母老是圍著布兜,站在灶臺前面,一面往火焰里加些稻草,一面用小鏟子攪弄著鍋中的湯。
祖母喜歡在初秋的時候做很多很多年糕,等到了深秋,餐餐便變成了年糕,不過都不曾重樣過,祖母總是變著法子研制新的年糕菜品。
祖母做的年糕比外面買來的多了份糯糯的感覺,比那些商販做的平添了幾分親切感。用我的話來講,商販做的年糕,簡直就像小饅頭變硬了一般。
就這樣熬呀熬呀,從早上到傍晚,從公雞打鳴到夕陽漸落,溫暖的紅豆湯也便完成了,剛出爐的紅豆湯有些燙口,于是我只好眼巴巴地瞧著那騰騰上升的熱氣,咂咂嘴,想偷偷嘗一口。就這樣等個一刻鐘,溫度差不多了,用筷子挑起一塊年糕,放入口中,幸福的感覺充滿口腔。
祖母有時也會做大碗羹,用自家雞下的蛋打一碗蛋液,然后放入小魚仔,不需太多。這小魚仔無刺,原本平淡無奇的蛋羹加入它們之后便變得鮮美無比。
何為大碗羹?
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大碗裝的羹,這種食物在平常我總是吃不到,但每逢春節(jié)時期還有一些熱熱鬧鬧的節(jié)假日,家里人都到齊了,祖母便會做大碗羹,一做就是十幾個雞蛋。
如今年糕和紅豆以及大碗羹依舊,可祖母卻蒼老不少,臉上的細紋再也數(shù)不清楚了,每逢春節(jié)回家時,祖母都會給我熬紅豆湯,佝僂著背,小小的背影站在灶前一杵就是一整天。
“年糕年糕,紅豆紅豆,還有熱乎乎的大碗羹?!?/p>
記憶中的味道,永遠都不會變吧?endprint